车辆的谐振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739554 阅读:8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01 13:19
公开了一种车辆的谐振器,其降低空气运动噪音,该谐振器包括:外管,形成谐振器的外观;内管,部分地插入外管中且其中形成有多条缝隙以作为空气运动通路;隔板,从内管的外表面向外管突出,并且与外管的内表面接触;以及多个谐振腔,构造成分别与多条缝隙连通并被隔板分隔以形成用于降低进气噪音的多个区域,其中在外管的内表面交替地形成水平部和阶梯部,该水平部沿与内管的延伸方向相同的方向延伸,而该阶梯部从水平部向谐振腔弯曲,使得多个谐振腔形成有不同宽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车辆的谐振器能够提升谐振腔的密封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公开涉及一种车辆的谐振器,该谐振器包括形成为降低空气运动噪音的多个谐振腔,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车辆的谐振器,该谐振器更有效密封谐振腔,使得谐振器具有更有效的降噪性能。
技术介绍
通常,车辆的进气系统(intakesystem)包括空气滤清器、涡轮增压器、中冷器、风道(airduct)和发动机歧管,并且通过进气系统流入发动机的外界空气反复膨胀和收缩而产生进气脉动(intakepulsation)。该进气脉动因气压的改变而产生噪音,并且尤其因空气在车辆本体或车辆的室内空间中的谐振而产生更严重的噪音。为了抑制这种进气噪音,用于将进气系统噪音调谐为特定频率的谐振器被设置在涡轮增压器的后端处或者在安装于涡轮增压器的后端的进气软管处。通常,现有的谐振器包括:外管,形成外观;以及内管,插入外管中,且谐振腔形成在外管与内管之间以通过调谐空气频率来降低进气噪音。此外,作为空气引入通路的入口以及作为空气排放通路的出口被形成在内管的两侧。因此,经入口流入内管的空气被部分地移动到谐振腔,而移动到谐振腔的空气经过由于谐振作用产生的频率调谐而降低进气噪音。然而,在现有的谐振器中,谐振腔的数量被限制,因而对外界空气的频率调谐工作不能在宽频带上进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第2012-0037150号韩国未审查专利公开文献公开了一种车辆的消音器,该消音器具有沿竖直方向从内管的外表面延伸出的隔板,使得谐振腔被分为多个区域。消音器通过将具有隔板的内管插入外管中并再组装它们而制造。但是,当组装现有的消音器时,隔板的端部移动接触外管的内表面,从而引起接触区域的磨损,因而谐振腔不能被有效密封。此外,当消音器被实际使用时,消音器的一些部件会因隔板的端部与外管的内表面之间的接触或冲击而破损。而且,虽然内管被插入到外管中,但是不可避免地会在内管的隔板与外管的内表面之间产生因装配公差而产生的预定间隙,进而使谐振腔的密封性能严重恶化。为了解决这种装配公差问题,在现有技术中,在内管被插入外管之后,隔板被焊接到外管的内表面以组装消音器。但是,即使使用这个方法,由于消音器由塑料制成,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在隔板被焊接到外管的内表面时产生误差或磨损,因而难以确保谐振腔的密封性能。[相关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第2012-0037150号韩国未审查专利公开文献(于2012年4月19日公开)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问题]本公开被设计为解决现有技术的局限和问题,且本公开用来提供一种车辆的谐振器,该谐振器可以提升外管与内管之间形成的多个谐振腔的密封性能。[技术方案]在本公开的一般方案中,提供了一种降低空气运动噪音(airmovementnoise,空气流动噪音)的车辆的谐振器,该谐振器包括:外管,形成谐振器的外观;内管,部分地插入所述外管中,且所述内管中形成有多条缝隙以作为空气运动通路;隔板(barrier),从所述内管的外表面向所述外管突出,并且与所述外管的内表面接触;以及多个谐振腔,构造成分别与所述多条缝隙连通并被所述隔板分隔以形成用于降低进气噪音的多个区域(area),其中,在所述外管的内表面交替地形成水平部和阶梯部,所述水平部沿与所述内管的延伸方向相同的方向延伸,而所述阶梯部从所述水平部向所述谐振腔弯曲,从而使所述多个谐振腔形成有不同宽度。优选地,所述谐振腔借助沿空气移动方向安装的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而被分为第一谐振腔、第二谐振腔和第三谐振腔,其中,所述阶梯部包括:第一阶梯部,紧密依附到所述第一隔板;以及第二阶梯部,紧密依附(adhere)到所述第二隔板,以及其中,所述第一阶梯部和所述第二阶梯部被弯曲到垂直于所述水平部的延伸方向的方向。优选地,所述第一隔板具有介于所述第一谐振腔的宽度与所述第二谐振腔的宽度之间的长度,以及其中,所述第二隔板具有介于所述第二谐振腔的宽度与所述第三谐振腔的宽度之间的长度。优选地,所述水平部包括:第一水平部,形成所述第一谐振腔的一个表面;第二水平部,形成所述第二谐振腔的一个表面;以及第三水平部,形成所述第三谐振腔的一个表面,以及其中,所述第一阶梯部形成在所述第一水平部与所述第二水平部之间,而所述第二阶梯部形成在所述第二水平部与所述第三水平部之间。优选地,所述第一谐振腔由于外部联接板与内部联接板的联接而被限定,其中所述外部联接板形成在所述外管的一端,而所述内部联接板形成在所述第二隔板的相对位置,并且所述第一隔板设置在所述内部联接板与所述第二隔板之间,以及其中,所述外部联接板和所述内部联接板借助焊接而被彼此联接,从而使所述外管和所述内管彼此联接。优选地,所述第三谐振腔具有通过所述外管的分隔板形成的一个表面,所述分隔板形成在与所述第二隔板相对的位置,以及其中,在所述分隔板的一端处形成能够被紧密依附到所述内管的接触端的钩形突出部。优选地,当所述外管和所述内管被组装时,所述第一阶梯部被紧密依附到所述第一隔板的一侧,所述第二阶梯部被紧密依附到所述第二隔板的一侧,以及所述内管的接触端沿水平方向对所述外管的钩形突出部施压。优选地,外部水平部和外部阶梯部交替地形成在所述外管的外表面,以对应于所述外管的内表面的形状。优选地,在所述外管的外表面安装有肋,以强化所述外管的强度。优选地,所述谐振腔借助沿着空气移动方向安装的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而被分为第一谐振腔、第二谐振腔和第三谐振腔,其中,所述阶梯部包括:第一阶梯部,紧密依附到所述第一隔板;以及第二阶梯部,紧密依附到所述第二隔板,以及其中,所述第一阶梯部和所述第二阶梯部是倾斜的,以形成对于所述水平部的延伸方向的锐角。优选地,紧密依附到所述第一阶梯部的所述第一隔板的长度大于紧密依附到所述第二阶梯部的所述第二隔板的长度,以及其中,所述第一谐振腔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谐振腔的宽度,并且所述第二谐振腔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三谐振腔的宽度。优选地,所述外管的外表面沿与所述水平部相同的方向平展地延伸。在本公开的另一方案中,提供了一种车辆的谐振器,以降低从在其一侧形成的入口移动到在其另一侧形成的出口的空气的噪音,该谐振器包括:外管,形成谐振器的外观;内管,部分地插入所述外管中,且所述内管中形成有多条缝隙以作为空气运动通路;隔板,从所述内管的外表面向所述外管突出,并且与所述外管的内表面接触;以及多个谐振腔,构造成分别与所述多条缝隙连通,并被所述隔板分隔以形成用于降低进气噪音的多个区域,其中所述隔板包括:阻挡构件,从所述内管的外表面向所述外管突出;以及延伸部,与所述阻挡构件一体成型,且所述延伸部的一端与所述外管的内表面接触,以及其中,所述延伸部是能弹性变形的。优选地,所述延伸部的长度比所述阻挡构件的一端与所述外管的内表面之间的距离更长。优选地,所述阻挡构件的顶表面与所述延伸部的侧表面之间的角度是钝角。优选地,所述谐振腔包括:第一谐振腔,靠近所述入口;以及第二谐振腔,靠近所述出口,其中,所述第一谐振腔由于外部联接板和内部联接板的彼此联接而被限定,其中所述外部联接板形成在所述外管的一端,而所述内部联接板被设置成与所述隔板间隔预定距离且从所述内管的一个表面向外突出,以及其中,所述第二谐振腔由于突出部和凹进部(depressedportion)的彼此接合而被限定,其中所述突出部形成在所述内管的一端且具有预定阶梯,而所述凹进部形成在所述外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车辆的谐振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的谐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谐振器降低空气运动噪音,并且包括:外管,形成所述谐振器的外观;内管,部分地插入所述外管中,且所述内管中形成有多条缝隙以作为空气运动通路;隔板,从所述内管的外表面向所述外管突出,并且与所述外管的内表面接触;以及多个谐振腔,构造成分别与所述多条缝隙连通并被所述隔板分隔以形成用于降低进气噪音的多个区域,其中,在所述外管的内表面交替地形成水平部和阶梯部,所述水平部沿与所述内管的延伸方向相同的方向延伸,而所述阶梯部从所述水平部向所述谐振腔弯曲,从而使所述多个谐振腔形成有不同宽度。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8.28 KR 10-2015-0122072;2016.06.20 KR 10-2011.一种车辆的谐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谐振器降低空气运动噪音,并且包括:外管,形成所述谐振器的外观;内管,部分地插入所述外管中,且所述内管中形成有多条缝隙以作为空气运动通路;隔板,从所述内管的外表面向所述外管突出,并且与所述外管的内表面接触;以及多个谐振腔,构造成分别与所述多条缝隙连通并被所述隔板分隔以形成用于降低进气噪音的多个区域,其中,在所述外管的内表面交替地形成水平部和阶梯部,所述水平部沿与所述内管的延伸方向相同的方向延伸,而所述阶梯部从所述水平部向所述谐振腔弯曲,从而使所述多个谐振腔形成有不同宽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谐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谐振腔借助沿空气移动方向安装的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而被分为第一谐振腔、第二谐振腔和第三谐振腔,其中,所述阶梯部包括:第一阶梯部,紧密依附到所述第一隔板;以及第二阶梯部,紧密依附到所述第二隔板,以及其中,所述第一阶梯部和所述第二阶梯部被弯曲到垂直于所述水平部的延伸方向的方向。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谐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板具有介于所述第一谐振腔的宽度与所述第二谐振腔的宽度之间的长度,以及其中,所述第二隔板具有介于所述第二谐振腔的宽度与所述第三谐振腔的宽度之间的长度。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谐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部包括:第一水平部,形成所述第一谐振腔的一个表面;第二水平部,形成所述第二谐振腔的一个表面;以及第三水平部,形成所述第三谐振腔的一个表面,以及其中,所述第一阶梯部形成在所述第一水平部与所述第二水平部之间,而所述第二阶梯部形成在所述第二水平部与所述第三水平部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谐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谐振腔由于外部联接板与内部联接板的联接而被限定,其中所述外部联接板形成在所述外管的一端,而所述内部联接板形成在所述第二隔板的相对位置,并且所述第一隔板设置在所述内部联接板与所述第二隔板之间,以及其中,所述外部联接板和所述内部联接板借助焊接而被彼此联接,从而使所述外管和所述内管彼此联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的谐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谐振腔具有通过所述外管的分隔板形成的一个表面,所述分隔板形成在与所述第二隔板相对的位置,以及其中,在所述分隔板的一端处形成能够被紧密依附到所述内管的接触端的钩形突出部。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的谐振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外管和所述内管被组装时,所述第一阶梯部被紧密依附到所述第一隔板的一侧,所述第二阶梯部被紧密依附到所述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康煜黄智惠赵钟润林智允
申请(专利权)人:LS美创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韩国;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