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灯罩和车灯。该灯罩用于车辆的车灯,该灯罩包括:灯罩本体和金属丝,金属丝的一端与车辆中用于安装车灯的安装座的正极端相连接,金属丝的另一端与安装座的负极端相连接;金属丝埋设于灯罩本体,并且,金属丝埋设的位置与灯罩本体的冷区对应。这样,当安装座正常上电后,金属丝和车灯中的照明装置都会通电。此时,通电后的照明装置会起到照明的作用,从而保证车辆的安全行驶;通电后的金属丝将会产生热量,以使灯罩本体的冷区的温度升高,水蒸气难以凝结在该区域,从而可靠地解决了冷区容易起雾的问题。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在不改变整车造型的情况下,有效地解决了灯罩的冷区容易起雾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车辆工程
,特别是涉及一种灯罩及车灯。
技术介绍
对于车辆来说,车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方面,车灯对整车的外观造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另一方面,在雨天、雾天、雪天以及黑夜等环境工况下,车灯可以起到照明的作用,以保证车辆的安全行驶。如图1所示,车灯通常包括:灯罩1和照明装置(图中未示出),实际照明时,照明装置发出的光可以透过灯罩1射到车辆外部。当车辆在雨天行驶、在空气湿度较大的区域行驶,或者在洗车后行驶时,灯罩1内部会有部分从通气孔处进入的水蒸气,这时,对于灯罩1的冷区11(即灯罩1内壁远离照明装置的区域,照明装置发出的光会被灯罩1内的装饰框阻挡住而无法到达该区域,即该区域难以受到照明装置发出的光的辐射,故该区域的温度较低),水蒸气很容易凝结在该区域,灯罩1的冷区11将会起雾,若凝结的水蒸气量较大时,极有可能会对车灯内甚至是整车电路造成破坏,例如导致该车灯无法正常照明或者整车电路短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可以改变灯罩1内的装饰框的外观造型,例如在装饰框上开设通光孔,以使照明装置发出的光穿过透光孔,这样可以使灯罩1内壁的各个区域均能受到照明装置发出的光的辐射,从而较好地避免灯罩1的冷区11的起雾。但是,当采用这种方法来解决冷区11的起雾问题时,需要重新设计装饰框的形状,操作起来较为麻烦,并且,装饰框外观造型的变化势必会对整车的造型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如何在不改变整车造型的前提下,以一种有效的方式来避免灯罩1的冷区11的起雾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灯罩,从而在不改变整车造型的前提下,有效地解决灯罩冷区容易起雾的问题。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灯罩,用于车辆的车灯,包括:灯罩本体和金属丝;其中,所述金属丝的一端与所述车辆中用于安装所述车灯的安装座的正极端相连接,所述金属丝的另一端与所述安装座的负极端相连接;所述金属丝埋设于所述灯罩本体,并且,所述金属丝埋设的位置与所述灯罩本体的冷区对应。更进一步的,上述灯罩还包括: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其中,所述第一导线的一端与所述金属丝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一导线的另一端与所述安装座的正极端相连接;所述第二导线的一端与所述金属丝的另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导线的另一端与所述安装座的负极端相连接。更进一步的,上述灯罩中,所述第一导线上设置有第一开关和/或所述第二导线上设置有第二开关。更进一步的,上述灯罩中,所述第一开关和/或所述第二开关与第一按钮相连接,其中,所述第一按钮为所述车辆的仪表上用于控制开关通断的按钮。更进一步的,上述灯罩中,所述金属丝的数量为多根。又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灯罩,用于车辆的车灯,包括:灯罩本体和金属丝;其中,所述金属丝的一端与所述车辆的整车电路的正极端相连接,所述金属丝的另一端与所述整车电路的负极端相连接;所述金属丝埋设于所述灯罩本体,并且,所述金属丝埋设的位置与所述灯罩本体的冷区对应。更进一步的,上述灯罩还包括:第三导线和第四导线;其中,所述第三导线的一端与所述金属丝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三导线的另一端与所述整车电路的正极端相连接;所述第四导线的一端与所述金属丝的另一端相连接,所述第四导线的另一端与所述整车电路的负极端相连接。更进一步的,上述灯罩中,所述第三导线上设置有第三开关和/或所述第四导线上设置有第四开关。更进一步的,上述灯罩中,所述第三开关和/或所述第四开关与第二按钮相连接,其中,所述第二按钮为所述车辆的仪表上用于控制开关通断的按钮。再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灯,包括上述灯罩。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灯罩和车灯。该灯罩用于车辆的车灯,该灯罩包括:灯罩本体和金属丝。其中,金属丝的一端与车辆中用于安装车灯的安装座的正极端相连接,金属丝的另一端与安装座的负极端相连接;金属丝埋设于灯罩本体,并且,金属丝埋设的位置与灯罩本体的冷区对应。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安装座安装在整车电路的正极端与整车电路的负极端之间,车辆的电池或者发电机可以通过整车电路向安装座通电,以使该安装座上电。这样,当安装座正常上电后,安装座的正极端和负极端之间就会具有电势差,相应地,金属丝和车灯中的照明装置都会通电。此时,通电后的照明装置,例如LED光源被点亮,以起到照明的作用,从而保证车辆的安全行驶;通电后的金属丝将会产生热量,以使灯罩本体的冷区的温度升高,水蒸气难以凝结在该区域,从而可靠地解决了冷区容易起雾的问题。可以看出,本技术实施例在不改变整车造型的情况下,有效地解决了灯罩的冷区容易起雾的问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相关技术提供的车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灯罩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灯罩中灯罩本体与整车电路的连接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灯罩中灯罩本体与整车电路的连接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灯罩实施例:参见图2,图中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灯罩的结构示意图。该灯罩用于车辆的车灯。优选地,该车灯可以为车辆的前照灯,当然,该车灯也可以为安装于车辆其他位置的车灯,具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本实施例对此不做任何限定。如图2所示,该灯罩包括:灯罩本体2和金属丝3。其中,如图3所示,金属丝3的一端(图3中所示的左端)与车辆中用于安装车灯的安装座4的正极端相连接,金属丝3的另一端(图3中所示的右端)与安装座4的负极端相连接。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安装座4安装在整车电路5的正极端与整车电路5的负极端之间,故车辆的电池或者发电机可以通过整车电路5向安装座4通电,以使该安装座4上电。这样,当安装座4正常上电后,安装座4的正极端和负极端之间就会具有电势差,相应地,金属丝3和车灯中的照明装置6都会通电。本实施例中,金属丝3可以埋设于灯罩本体2,并且,金属丝3埋设的位置与灯罩本体2的冷区对应。需要说明的是,金属丝3埋设的位置与灯罩本体2的冷区对应是指:金属丝3的位置与灯罩本体2的冷区较为接近,这样,当金属丝3处于通电状态时,其可以较好地对灯罩本体2的冷区进行加热,以提升冷区的温度,进而避免冷区的起雾。可以理解的是,灯罩本体2的冷区的具体位置可以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并结合灯罩本体2的形状获得,例如通过flowEFD软件对该灯罩本体2的不同区域的流场进行分析,以获取灯罩本体2不同区域的温度场分布,从而最终确定灯罩本体2上冷区的具体位置,当然,灯罩本体2的冷区的具体位置也可以通过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其他仿真软件来获得,具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本实施例对此不做任何限定。本实施例中,灯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灯罩,用于车辆的车灯,其特征在于,包括:灯罩本体(2)和金属丝(3);其中,所述金属丝(3)的一端与所述车辆中用于安装所述车灯的安装座(4)的正极端相连接,所述金属丝(3)的另一端与所述安装座(4)的负极端相连接;所述金属丝(3)埋设于所述灯罩本体(2),并且,所述金属丝(3)埋设的位置与所述灯罩本体(2)的冷区对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灯罩,用于车辆的车灯,其特征在于,包括:灯罩本体(2)和金属丝(3);其中,所述金属丝(3)的一端与所述车辆中用于安装所述车灯的安装座(4)的正极端相连接,所述金属丝(3)的另一端与所述安装座(4)的负极端相连接;所述金属丝(3)埋设于所述灯罩本体(2),并且,所述金属丝(3)埋设的位置与所述灯罩本体(2)的冷区对应。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灯罩,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导线(7)和第二导线(8);其中,所述第一导线(7)的一端与所述金属丝(3)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一导线(7)的另一端与所述安装座(4)的正极端相连接;所述第二导线(8)的一端与所述金属丝(3)的另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导线(8)的另一端与所述安装座(4)的负极端相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灯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线(7)上设置有第一开关和/或所述第二导线(8)上设置有第二开关。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灯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和/或所述第二开关与第一按钮相连接,其中,所述第一按钮为所述车辆的仪表上用于控制开关通断的按钮。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灯罩,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丝(3)的数量为多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群,龚君,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