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双层旋转移动车库,包括移动框架、停车平台和升降机构;所述移动框架的一侧设有出入口,顶部设有开口;所述停车平台设置在所述移动框架内,所述升降机构设置在所述停车平台下方,所述升降机构可带动所述停车平台上升或下降;所述移动框架边缘(前面或侧面)设有移动机构,所述移动机构可带动所述移动框架移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车库可以在普通车位上方加装,安装方便,无需进行特别的场地布置,上下两层均可放置车辆,相互出入不受影响,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移动车库,尤其涉及一种双层旋转移动车库。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机动车数量不断增加,汽车通行与停车配套设施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不仅短期内难以解决,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深,城市内的停车位越来越紧缺。目前已有的停车设施主要有地下停车场、路旁停车位,这类的停车设施都是单层停车,一个停车位只能供给一辆车辆停放,停车位上方的空间没有被充分利用。申请号201210109145.6的专利公开了一种立体车库,包括两层车库,第一层停车库(91)和第二层停车库(92)利用地势差构造而成,但是这种车库占地面积大,而且要特别建造通向二层的道路(93),建造成本过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与不足,本技术公开了双层旋转移动车库,包括移动框架、停车平台和升降机构;所述移动框架的一侧设有出入口,顶部设有开口;所述停车平台设置在所述移动框架内,所述升降机构设置在所述停车平台下方,所述升降机构可带动所述停车平台上升或下降;所述移动框架边缘设有移动机构,所述移动机构可带动所述移动框架移动。移动机构可以带动移动框架离开原来停车位,再下降所述停车平台,供车辆进入或离开,这样的设置不会对下层的车辆造成影响。进一步地,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底板、驱动油缸、升降活塞杆、定滑轮和固定座,所述底板和驱动油缸设置在所述停车平台底部,所述定滑轮设置在所述底板的边角处,所述固定座设置在所述移动框架顶端;所述升降活塞杆一端插入至所述驱动油缸中,另一端与钢缆连接,所述钢缆绕过所述定滑轮并与所述固定座连接。通过驱动油缸拉动升降活塞杆伸缩,进而控制钢缆在竖直方向上的伸长或者缩短,达到控制升降底板的目的。进一步地,还包括旋转机构,所述旋转机构设置在所述停车平台底部,所述旋转机构可带动所述停车平台旋转。停车平台旋转后更方便车辆出入。进一步地,所述旋转机构包括第一油缸、第一活塞杆、齿条和齿轮;所述第一油缸设置在所述升降机构的底板上;所述齿轮固定在所述停车平台下方;所述第一活塞杆的一端插入至所述第一油缸中,另一端与所述齿条的端部铰接;所述齿条与所述齿轮啮合。通过齿轮齿条的配合可以稳定快速地转动停车平台,方便车辆进出。进一步地,所述停车平台的边缘设置有可向上翻折的折起机构。进一步地,所述折起机构包括挡板、转轴、第二油缸、第二活塞杆和连接板;所述挡板设置在所述停车平台的边缘;所述转轴设置在所述停车平台的边缘,所述挡板的一侧与所述转轴铰接,所述第二油缸设置在所述停车平台上,所述第二活塞杆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二油缸中;所述第二油缸固定在所述停车平台上;所述连接板的一端固定在所述挡板上,另一端与所述活塞杆的伸出端铰接。这样的设置可以稳定地带动挡板上翻或外翻,方便快捷。所述挡板可以充当斜坡或围栏,保护停车平台上的车辆安全。进一步地,所述移动框架下端外侧设有凸块;所述移动机构包括滚轮、叉架、千斤顶和滑槽;所述滑槽设置在所述移动框架的凸块下方,所述叉架的一侧设置在所述滑槽中,所述滚轮枢接在所述叉架中,所述千斤顶设置在所述叉架顶部与所述凸块之间。这样的设置使得移动机构在完成移动框架的移动后可以将所述移动框架停放至地面,保持稳定。本技术的车库可以在普通车位上方加装,安装方便,无需进行特别的场地布置,上下两层均可放置车辆,相互出入不受影响,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车库在移动框架处于静止状态时停放两辆车的侧视图。图3是本技术车库的俯视图。图4是本技术车库仅第二层停放车辆并且停车平台处于高位时的侧视图,此时移动框架可移动状态。图5是本技术车库停车平台停放车辆并且停车平台处于低位时的正视图。图6是本技术车库停车平台处于低位并且转动90度时的俯视图。图7是本技术车库停车平台处于低位并且转动90度时的正视图。图8是本技术车库移动机构处的放大示意图,图a为设置在移动框架前进方向的侧面处的移动机构示意图,图b为设置在移动框架前进方向的前后面处的移动机构的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车库挡板向外翻折时的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车库挡板向上翻折时的示意图。图11是本技术车库停车平台底部仰视图。图12是本技术车库底板与停车平台之间的示意图。图13是本技术车库的升降机构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2-13,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双层旋转移动车库,包括移动框架10、停车平台20和升降机构;所述移动框架10的一侧设有出入口,顶部设有开口;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底板60,所述底板60设置在所述移动框架10内,所述停车平台20设置在所述底板60上,所述升降机构可带动所述停车平台20上升或下降;所述移动框架10边缘设有移动机构,所述移动机构可带动所述移动框架10移动。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底板60、驱动油缸80、升降活塞杆81、定滑轮83和固定座84,所述底板60和驱动油缸80设置在所述停车平台20底部,所述定滑轮83设置在所述底板60的边角处,所述固定座84设置在所述移动框架10顶端;所述升降活塞杆81一端插入至所述驱动油缸80中,另一端与钢缆82连接,所述钢缆82绕过所述定滑轮83并与所述固定座84连接。还包括旋转机构,所述旋转机构设置在所述停车平台20底部与所述底板60之间,所述旋转机构可带动所述停车平台20旋转。所述旋转机构包括第一油缸31、第一活塞杆32、齿条34和齿轮33;所述第一油缸31设置在所述升降机构的底板60上;所述齿轮33固定在所述停车平台20下方;所述第一活塞杆32的一端插入至所述第一油缸31中,另一端与所述齿条34的端部铰接;所述齿条34与所述齿轮33啮合。所述停车平台20的边缘设置有可向上翻折的折起机构。所述折起机构包括挡板40、转轴51、第二油缸52、第二活塞杆53和连接板54;所述挡板40设置在所述停车平台20的边缘;所述转轴51设置在所述停车平台20的边缘,所述挡板40的一侧与所述转轴51铰接,所述第二油缸52设置在所述停车平台20上,所述第二活塞杆53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二油缸52中;所述第二油缸52固定在所述停车平台20上;所述连接板54的一端固定在所述挡板40上,另一端与所述活塞杆的伸出端铰接。所述移动框架10下端外侧设有凸块11;所述移动机构包括滚轮71、叉架72、千斤顶73和滑槽74;所述叉架72为向下开口的U形槽钢,所述滑槽74设置在所述移动框架10的凸块11下方,所述叉架72的一侧设置在所述滑槽74中,所述滚轮71枢接在所述叉架72中,所述千斤顶73设置在所述叉架72顶部与所述凸块11之间。本技术的移动框架10边缘设置的移动机构可以帮助整个车库进行短距离移动,车库从原来的位置移动出来后,旋转机构可以带动停车平台20旋转至合适角度,以便车辆驶入停车平台20上。所述齿条34设置在所述第一活塞杆32的伸出端侧面。本实施例中,如图8(a)所示,移动机构设置在移动框架10前进方向的侧面。当实际情况的使用空间宽度有限时,如图8(b)所示,可以将机构机构设置在所述移动框架10前进方向的前后面处,从而减小移动车库的宽度。双层旋转移动车库中各部件的所有动作,均可通过使用PLC(可编程控制器)进行程序控制,并加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双层旋转移动车库,其特征在于:包括移动框架、停车平台和升降机构;所述移动框架的一侧设有出入口,顶部设有开口;所述停车平台设置在所述移动框架内,所述升降机构设置在所述停车平台下方,所述升降机构可带动所述停车平台上升或下降;所述移动框架边缘设有移动机构,所述移动机构可带动所述移动框架移动。
【技术特征摘要】
1.双层旋转移动车库,其特征在于:包括移动框架、停车平台和升降机构;所述移动框架的一侧设有出入口,顶部设有开口;所述停车平台设置在所述移动框架内,所述升降机构设置在所述停车平台下方,所述升降机构可带动所述停车平台上升或下降;所述移动框架边缘设有移动机构,所述移动机构可带动所述移动框架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旋转移动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底板、驱动油缸、升降活塞杆、定滑轮和固定座,所述底板和驱动油缸设置在所述停车平台底部,所述定滑轮设置在所述底板的边角处,所述固定座设置在所述移动框架顶端;所述升降活塞杆一端插入至所述驱动油缸中,另一端与钢缆连接,所述钢缆绕过所述定滑轮并与所述固定座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层旋转移动车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旋转机构,所述旋转机构设置在所述停车平台底部与所述底板之间,所述旋转机构可带动所述停车平台旋转。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层旋转移动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机构包括第一油缸、第一活塞杆、齿条和齿轮;所述第一油缸设置在所述升降机构的底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黎宏志,孔永强,
申请(专利权)人:韶关市南北通贸易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