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差速全地形履带轮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561010 阅读:1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05 17:0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行星差速全地形履带轮结构,包括行星差速机构、履带轮机构及传动连接机构。所述传动连接机构主要由主支架、转向节、主支架连接盘、中心轴、传动轴及传动链条组成。所述行星差速机构包括与内齿圈共轴线设置的太阳齿轮,以及套装并转动连接于行星架的输出转轴上的、与太阳齿轮和内齿圈分别相互啮合连接的行星齿轮。所述履带轮机构是在主支架的外侧位置设置与主支架轴连接、与履带内切的张紧轮,在主支架的顶端位置分别设置与主支架轴承连接、与履带内切的主动支承轮和从动支承轮。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结构设计合理、紧凑、传动平稳、性价比高、可有效提高过垂壁的能力,是一种使用安全可靠的行星差速全地形履带轮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全地形车用差速机构,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行星差速全地形履带轮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全地形车所用的履带轮结构,主要由履带、主动轮及从动支承轮构成,采用主动轮驱动履带形成向前的动力,将主动轮的下方所设的两对从动支承轮作为引导轮,以控制履带运动时的方向。现有的履带轮过垂壁的高度h,一般为右下前方引导轮离地面的中心高度,h≈15---25cm,过垂壁的高度体现全地形车克服障碍物的能力。现有全地形车用的履带轮结构因其设计的不合理性存在如下缺点:1、当全地形车装上履带轮后,全地形车重心升高,过垂壁h的能力较差,即h约为主动轮中心高的一半,当经过雪地,或水洼地路面出现垂直高度高于h的障碍物时,很容易给车辆造成急停,从而给架驶员带来意外,速度高时,甚至会翻车。2、要提高克服障碍物的能力,必须要增加履带轮过垂壁的高度,这时就需要在设计时把右下前方引导轮向右上前方提升移动,这样,履带轮的整体体积就会增加,且履带轮过垂壁的高度最高不能高于主动轮的高度(因引导轮越高,履带越容易打滑),这样的设计不仅提高生产成本,外观及结构也不合理,甚至会造成全地形车遇障碍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行星差速全地形履带轮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行星差速全地形履带轮结构,包括行星差速机构、履带轮机构及传动连接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连接机构主要由主支架(8)、转向节(9)、主支架连接盘(10)、中心轴(12)、传动轴(13)及传动链条(19)组成,在主支架(8)的中心内壁设置有内齿圈(20),主支架连接盘(10)与内齿圈(20)共轴线且固连设置,以形成其内的行星差速机构的支撑,所述行星差速机构包括与内齿圈(20)共轴线设置的太阳齿轮,以及套装并转动连接于行星架(11)的输出转轴上的、与太阳齿轮和内齿圈(20)分别相互啮合连接的行星齿轮,所述履带轮机构是通过如下结构来实现的,在主支架(8)的外侧位置设置与主支架(8)轴连接、与履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行星差速全地形履带轮结构,包括行星差速机构、履带轮机构及传动连接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连接机构主要由主支架(8)、转向节(9)、主支架连接盘(10)、中心轴(12)、传动轴(13)及传动链条(19)组成,在主支架(8)的中心内壁设置有内齿圈(20),主支架连接盘(10)与内齿圈(20)共轴线且固连设置,以形成其内的行星差速机构的支撑,所述行星差速机构包括与内齿圈(20)共轴线设置的太阳齿轮,以及套装并转动连接于行星架(11)的输出转轴上的、与太阳齿轮和内齿圈(20)分别相互啮合连接的行星齿轮,所述履带轮机构是通过如下结构来实现的,在主支架(8)的外侧位置设置与主支架(8)轴连接、与履带(1)内切的张紧轮,在主支架(8)的顶端位置分别设置与主支架(8)轴承连接、与履带(1)内切的主动支承轮(2)和从动支承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行星差速全地形履带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行星齿轮以相同的半径均匀设置在太阳齿轮的周向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行星差速全地形履带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心轴(12)貫穿内齿圈(20)、链轮和主支架连接盘(10),与转向节(9)同轴心设置,其中心轴(12)与太阳齿轮和链轮为一体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行星差速全地形履带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轴(13)貫穿主动支承轮(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霞民高峰戴磊张伟成王祥朱文博朱华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林海动力机械集团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