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冲压汽车轴承盖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479865 阅读: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1-25 12: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冲压汽车轴承盖,包括冲压轴承盖本体,所述冲压轴承盖本体上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呈m字形设置,所述通孔内设置有第一碳纤维条、第二碳纤维条和第三碳纤维条,所述第一碳纤维条和第二碳纤维条均呈纵向等间距分布于通孔内,所述第一碳纤维条和第二碳纤维条相平行,所述第三碳纤维条位于第一碳纤维条和第二碳纤维条之间,所述第一碳纤维条和第二碳纤维条均与第三碳纤维条相垂直,所述第一碳纤维条和第二碳纤维条均与第三碳纤维条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碳纤维条、第二碳纤维条和第三碳纤维条均与冲压轴承盖本体固定连接;该冲压汽车轴承盖重量轻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冲压汽车轴承盖
技术介绍
目前,汽车行业发展的步伐愈来愈快,对整车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汽车轻量化已成为一个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汽车的轻量化,就是在保证汽车的强度和安全性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汽车的整车质量,从而提高汽车的动力性,减少燃料消耗,降低排气污染。实验证明,汽车质量降低一半,燃料消耗也会降低将近一半,对于汽车尾气排放也会相应降低,也减少了由汽车排放的废气造成的环境污染。在节能减排的大环境下,汽车的轻量化是势在必行的。对于发动机轻量化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对发动机各部件的轻量化来达到发动机轻量化的目的。发动机是汽车中的重要动力部件,主要用于为汽车提供动力,其工作时是通过发动机的主轴输出动力,安装时需要在发动机主轴承上盖合轴承盖。但是,由于现有冲压汽车轴承盖较重,难以满足轻量化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重量轻盈的冲压汽车轴承盖。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冲压汽车轴承盖,包括冲压轴承盖本体,所述冲压轴承盖本体上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呈m字形设置,所述通孔内设置有第一碳纤维条、第二碳纤维条和第三碳纤维条,所述第一碳纤维条和第二碳纤维条均呈纵向等间距分布于通孔内,所述第一碳纤维条和第二碳纤维条相平行,所述第三碳纤维条位于第一碳纤维条和第二碳纤维条之间,所述第一碳纤维条和第二碳纤维条均与第三碳纤维条相垂直,所述第一碳纤维条和第二碳纤维条均与第三碳纤维条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碳纤维条、第二碳纤维条和第三碳纤维条均与冲压轴承盖本体固定连接。作为优选,所述通孔的孔壁为抛光设置,通孔的孔壁表面光滑,灰尘难以附着,可以方便使用者清洗。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碳纤维条、第二碳纤维条和第三碳纤维条表面均设置有荷叶乳胶漆层,污染物不能沾附在第一碳纤维条、第二碳纤维条和第三碳纤维条的表面,而只能松散地聚集在表面,可以方便使用者清理。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碳纤维条、第二碳纤维条和第三碳纤维条均为中空设置,可以进一步降低重量。作为优选,所述通孔两端口上均设置有通孔盖,不仅可以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防止异物接触到第一碳纤维条、第二碳纤维条和第三碳纤维条,而导致第一碳纤维条、第二碳纤维条和第三碳纤维条损坏,而且还可以防止灰尘进入到通孔内。作为优选,所述冲压轴承盖本体与通孔盖可拆卸连接,连接可靠,拆装简单,方便使用者维修和跟换。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在冲压轴承盖本体上设置有m字形通孔,可以最大化的降低了冲压轴承盖本体的重量,而且在m字形通孔内设置有第一碳纤维条、第二碳纤维条和第三碳纤维条,第一碳纤维条、第二碳纤维条和第三碳纤维条构成网格状的结构体,从而起到优秀的补强作用,可以弥补m字形通孔所导致的强度下降的问题,此外,第一碳纤维条、第二碳纤维条和第三碳纤维条表面均设置有荷叶乳胶漆层,污染物不能沾附在第一碳纤维条、第二碳纤维条和第三碳纤维条的表面,而只能松散地聚集在表面,可以方便使用者清理,第一碳纤维条、第二碳纤维条和第三碳纤维条均为中空设置,可以进一步降低重量,通孔两端口上均设置有通孔盖,不仅可以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防止异物接触到第一碳纤维条、第二碳纤维条和第三碳纤维条,导致第一碳纤维条、第二碳纤维条和第三碳纤维条损坏,而且还可以防止灰尘进入到通孔内。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一种冲压汽车轴承盖的主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冲压汽车轴承盖,包括冲压轴承盖本体1,所述冲压轴承盖本体1上设置有通孔2,所述通孔2呈m字形设置,降低了整体的重量,所述通孔2内设置有第一碳纤维条3、第二碳纤维条(未图示)和第三碳纤维条4,碳纤维材料轴向强度高,密度低、比性能高,无蠕变,耐疲劳性好,热膨胀系数小且具有各向异性,耐腐蚀性好,使用碳纤维材料进行补强,重量增幅小,所述第一碳纤维条3和第二碳纤维条均呈纵向等间距分布于通孔2内,所述第一碳纤维条3和第二碳纤维条相平行,所述第三碳纤维条4位于第一碳纤维条3和第二碳纤维条之间,所述第一碳纤维条3和第二碳纤维条均与第三碳纤维条4相垂直,第一碳纤维条3、第二碳纤维条和第三碳纤维条4构成网格状,受力分布均匀,结构强度高,所述第一碳纤维条3和第二碳纤维条均与第三碳纤维条4固定连接,结构稳定,所述第一碳纤维条3、第二碳纤维条和第三碳纤维条4均与冲压轴承盖本体1固定连接,连接可靠,通过在冲压轴承盖本体1上设置有m字形通孔,可以最大化的降低了冲压轴承盖本体1的重量,而且在m字形通孔内设置有第一碳纤维条3、第二碳纤维条和第三碳纤维条4,第一碳纤维条3、第二碳纤维条和第三碳纤维条4构成网格状的结构体,从而起到优秀的补强作用,可以弥补m字形通孔所导致的强度下降的问题。本实施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在冲压轴承盖本体上设置有m字形通孔,可以最大化的降低了冲压轴承盖本体的重量,而且在m字形通孔内设置有第一碳纤维条、第二碳纤维条和第三碳纤维条,第一碳纤维条、第二碳纤维条和第三碳纤维条构成网格状的结构体,从而起到优秀的补强作用,可以弥补m字形通孔所导致的强度下降的问题。实施例2如图1所示,一种冲压汽车轴承盖,包括冲压轴承盖本体1,所述冲压轴承盖本体1上设置有通孔2,所述通孔2呈m字形设置,降低了整体的重量,所述通孔2内设置有第一碳纤维条3、第二碳纤维条(未图示)和第三碳纤维条4,碳纤维材料轴向强度高,密度低、比性能高,无蠕变,耐疲劳性好,热膨胀系数小且具有各向异性,耐腐蚀性好,使用碳纤维材料进行补强,重量增幅小,所述第一碳纤维条3和第二碳纤维条均呈纵向等间距分布于通孔2内,所述第一碳纤维条3和第二碳纤维条相平行,所述第三碳纤维条4位于第一碳纤维条3和第二碳纤维条之间,所述第一碳纤维条3和第二碳纤维条均与第三碳纤维条4相垂直,第一碳纤维条3、第二碳纤维条和第三碳纤维条4构成网格状,受力分布均匀,结构强度高,所述第一碳纤维条3和第二碳纤维条均与第三碳纤维条4固定连接,结构稳定,所述第一碳纤维条3、第二碳纤维条和第三碳纤维条4均与冲压轴承盖本体1固定连接,连接可靠,所述通孔2的孔壁为抛光设置,通孔2的孔壁表面光滑,灰尘难以附着,可以方便使用者清洗,所述第一碳纤维条3、第二碳纤维条和第三碳纤维条4表面均设置有荷叶乳胶漆层(未图示),污染物不能沾附在第一碳纤维条3、第二碳纤维条和第三碳纤维条4的表面,而只能松散地聚集在表面,可以方便使用者清理,所述第一碳纤维条3、第二碳纤维条和第三碳纤维条4均为中空设置,可以进一步降低重量,所述通孔2两端口上均设置有通孔盖(未图示),不仅可以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防止异物接触到第一碳纤维条3、第二碳纤维条和第三碳纤维条4,导致第一碳纤维条3、第二碳纤维条和第三碳纤维条4损坏,而且还可以防止灰尘进入到通孔2内,所述冲压轴承盖本体1与通孔盖可拆卸连接,连接可靠,拆装简单,方便使用者维修和跟换,通过在冲压轴承盖本体1上设置有m字形通孔,可以最大化的降低了冲压轴承盖本体1的重量,而且在m字形通孔内设置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冲压汽车轴承盖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冲压汽车轴承盖,其特征在于:包括冲压轴承盖本体,所述冲压轴承盖本体上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呈m字形设置,所述通孔内设置有第一碳纤维条、第二碳纤维条和第三碳纤维条,所述第一碳纤维条和第二碳纤维条均呈纵向等间距分布于通孔内,所述第一碳纤维条和第二碳纤维条相平行,所述第三碳纤维条位于第一碳纤维条和第二碳纤维条之间,所述第一碳纤维条和第二碳纤维条均与第三碳纤维条相垂直,所述第一碳纤维条和第二碳纤维条均与第三碳纤维条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碳纤维条、第二碳纤维条和第三碳纤维条均与冲压轴承盖本体固定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冲压汽车轴承盖,其特征在于:包括冲压轴承盖本体,所述冲压轴承盖本体上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呈m字形设置,所述通孔内设置有第一碳纤维条、第二碳纤维条和第三碳纤维条,所述第一碳纤维条和第二碳纤维条均呈纵向等间距分布于通孔内,所述第一碳纤维条和第二碳纤维条相平行,所述第三碳纤维条位于第一碳纤维条和第二碳纤维条之间,所述第一碳纤维条和第二碳纤维条均与第三碳纤维条相垂直,所述第一碳纤维条和第二碳纤维条均与第三碳纤维条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碳纤维条、第二碳纤维条和第三碳纤维条均与冲压轴承盖本体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勇郑俊龙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益川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