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通道换热器及具有其的制冷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4473601 阅读:1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1-21 13: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及具有其的制冷系统。所述微通道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沿竖直方向延伸且并排设置,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上分别设有多个水平延伸的插入槽;多个扁管,所述扁管具有第一段、第二段和位于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之间的中间段,所述中间段所在的平面与竖直面平行,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所在的平面均与水平面平行,所述多个扁管的所述第一段分别插入到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多个所述插入槽内,所述多个扁管的所述第二段分别插入到所述第二集流管的多个所述插入槽内。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微通道换热器的可靠性高,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管壁的承压性能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制冷
,尤其是涉及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和具有该微通道换热器的制冷系统。
技术介绍
微通道换热器是一种高效紧凑式换热器,因其外形紧凑、换热效率高、重量轻、可靠性高等优势,在制冷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现有技术中,制冷系统越来越多的采用较清洁环保的冷媒,例如二氧化碳等,该类型的冷媒的运行压力一般较高,因此对换热器的承压性能要求也相对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微通道换热器,所述微通道换热器的可靠性高,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管壁的承压性能好。本技术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微通道换热器的制冷系统。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微通道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沿竖直方向延伸且并排设置,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上分别设有多个水平延伸的插入槽;多个扁管,所述扁管具有第一段、第二段和位于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之间的中间段,所述中间段所在的平面与竖直面平行,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所在的平面均与水平面平行,所述多个扁管的所述第一段分别插入到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多个所述插入槽内,所述多个扁管的所述第二段分别插入到所述第二集流管的多个所述插入槽内。根据本技术的微通道换热器,扁管插入槽的延伸方向垂直于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的轴向,可以使得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管壁的承压性能更好,提高微通道换热器工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此外扁管的中间段与竖直面平行,可以使得微通道换热器表面产生的冷凝水可以沿着换热器的表面直接流下,不会汇积在换热器的表面,从而改善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另外,根据本技术的微通道换热器,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中间段弯曲成圆弧形。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彼此邻近设置。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集流管的插入槽与所述第二集流管的插入槽的敞开方向相同。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中间段为由直管段和弯管段依次间隔相连的蛇形结构。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扁管的相邻两个直管段之间还设有翅片。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多个所述扁管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制冷系统,包括微通道换热器,所述微通道换热器为根据本技术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微通道换热器。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制冷系统,通过设置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微通道换热器,使得制冷系统运行可靠性更高。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微通道换热器的主视图;图2是图1所示的微通道换热器的左视图;图3是图1所示的微通道换热器的俯视图;图4是图1所示的微通道换热器的立体图;图5是图1所示的微通道换热器的局部结构剖视图;图6是图1所示的微通道换热器的另一个角度的局部结构剖视图;图7是根据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微通道换热器的主视图;图8是图7所示的微通道换热器的左视图;图9是图7所示的微通道换热器的右视图;图10是图7所示的微通道换热器的俯视图;图11是图7所示的微通道换热器的立体图;图12是现有技术中的微通道换热器的扁管管壁的受力分析图;图13是现有技术中的微通道换热器的扁管管壁的受力分析图;图14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微通道换热器的扁管管壁的受力分析图;图15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微通道换热器的扁管管壁的受力分析图。附图标记:换热器100;第一集流管1;插入槽11;第二集流管2;扁管3;第一段31;中间段32;第二段33;直管段321;弯管段322;翅片3211。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厚度”、“上”、“下”、“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下面参考图1-图11描述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微通道换热器100。如图1-图11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微通道换热器100包括:第一集流管1、第二集流管2和多个扁管3。如图1-图11所示,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沿竖直方向延伸且并排设置,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上分别设有多个水平延伸的插入槽11,也就是插入槽11的延伸方向和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的轴向垂直,可选地,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可以是独立成型件,并且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分别独立成型后可以间隔开设置,也可以将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相连接形成一个整体;或者可选地,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可以是一体成型件,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之间可以通过隔板隔开以形成独立的冷媒流道。扁管3具有第一段31、第二段33和位于第一段31和第二段33之间的中间段32,扁管3的中间段32所在的平面与竖直面平行,第一段31和第二段33所在的平面均与水平面平行,多个扁管3的第一段31分别插入到第一集流管1的多个插入槽11内,多个扁管3的第二段33分别插入到第二集流管2的多个插入槽11内,从而将多个扁管3分别与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相连通以构成冷媒流通管路,当第一集流管1位于系统冷媒的上游侧时,进入第一集流管1中的冷媒可以分流至与第一集流管1相连通的扁管3中,冷媒依次流过扁管3的第一段31、中间段32和第二段33后汇集到第二集流管2内。本技术的微通道换热器100,扁管3插入槽11的延伸方向垂直于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的轴向,可以使得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管壁的承压能力更好。具体而言,在集流管管壁开槽会导致工作过程中,槽位应力集中首先失效,影响集流管整体的承压能力,现有技术中的微通道换热器的扁管的插入槽沿着集流管的轴向延伸,插入槽的延伸方向与集流管的轴向平行,该种开槽方式导致集流管易发生局部翘曲失稳,承压能力低,不适用于运行压力较高的制冷系统,而本技术的微通道换热器100,扁管3的插入槽11的延伸方向垂直于集流管轴向,扁管3的中间段32与竖直面平行,可以使得集流管整体的承压能力更好。下面以集流管为圆柱形结构为例,通过理论推导进行说明(d为集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沿竖直方向延伸且并排设置,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上分别设有多个水平延伸的插入槽;多个扁管,所述扁管具有第一段、第二段和位于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之间的中间段,所述中间段所在的平面与竖直面平行,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所在的平面均与水平面平行,所述多个扁管的所述第一段分别插入到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多个所述插入槽内,所述多个扁管的所述第二段分别插入到所述第二集流管的多个所述插入槽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沿竖直方向延伸且并排设置,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上分别设有多个水平延伸的插入槽;多个扁管,所述扁管具有第一段、第二段和位于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之间的中间段,所述中间段所在的平面与竖直面平行,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所在的平面均与水平面平行,所述多个扁管的所述第一段分别插入到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多个所述插入槽内,所述多个扁管的所述第二段分别插入到所述第二集流管的多个所述插入槽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段弯曲成圆弧形。3.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宁杰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三花家电热管理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