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移位舷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472899 阅读:11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1-21 12: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移位舷梯,它包括舷梯、轨道、框架、绞车、钢索及轮系、立柱、锁扣和限位座。所述舷梯随着吊架在轨道内移动,构成舷梯以上平台为轴的左右摆动结构。所述框架和上平台在安装位置上与船舷边甲板的连接用浮动锁扣。所述限位座安置在轨道一侧随动,伸出船舷边甲板的限位座构成对舷梯收藏限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根据需要作定位安装舷梯,及时满足人员通行需求。舷边甲板上作业前可快速拆卸,与船舷边甲板分离的舷梯及附属零部件可一并吊至另处收藏,船舷边甲板腾空后便于船上工程作业。舷梯按需内收,极大方便施放的舷梯与引水员软梯对接,无缝对接大大增加引水员通行安全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特别适合大中型海洋工程船配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船舶甲板机械,具体地讲,本技术涉及一种供人员通行的舷梯,特别是一种可移位舷梯。
技术介绍
当今,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专业性也越来越强。对于海洋运输业来说,面对市场各行业物流需求如何配置相应功能的海洋工程船舶,以满足不同性质的物资运输及装卸要求。因海洋工程船舶专业性强,所以船体设计有别于普通民用船舶,特别是甲板上有较多的附属设备。舷梯也是海洋工程船必备甲板机械,它除具有人员通行功能外,还要考虑舷梯收藏后不影响所在位置配套设备的运行,而且确保舷梯施放时无障碍。现有民用大中型船舶配套的舷梯通常永久性地固定安置在船舷边,此位置要有足够的空间才能满足舷梯施放和侧立收藏需求。因海洋工程船舷边甲板上配置的功能设备多,直接构成舷梯侧位收藏障碍。另外,海洋工程船的船体普遍很大,船舷下方线型内收较多,从船舷边甲板上施放的舷梯随着高度下降,与船体外壁的间距逐渐加大,间距过大必然增加与引水员软梯的对接难度,也给引水员通行带来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主要针对海洋工程船舶舷边甲板空间相对狭窄且附属设备多,配套舷梯不可以在安装位置处作侧立收藏的问题,提出一种安装位置与收藏位置分开的可移位舷梯,该舷梯与船舷边甲板连接为浮动连接,该结构简单、连接可靠、脱卸容易,从船舷边甲板上施放的舷梯可内收,也可外伸,最重要的是舷梯可移至另处收藏。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技术目标。可移位舷梯,它包括舷梯、轨道、框架、绞车、钢索及轮系、立柱、锁扣和限位座。所述框架为矩形框,处在安装位置上时其长度方向与船舷边长度方向一致。所述舷梯为刚性梯架,其顶端借助上平台与船舷边甲板连接,舷梯由轨道配置的吊架牵吊。所述立柱呈L形构件,竖置端配置由绞车牵动的钢索及轮系,朝上的底边与框架铰连接,在框架中部配置横向轨道,轨道内置可直线往返移动的吊架,框架和吊架均由绞车控制的钢索及轮系组成相对立柱的整体翻转结构和位移结构。其改进之处在于:所述舷梯随着吊架在轨道内移动,构成舷梯以上平台为轴的左右摆动结构。所述框架和上平台在安装位置上与船舷边甲板的连接用浮动锁扣。所述限位座安置在轨道一侧随动,伸出船舷甲板外侧的限位座构成对舷梯收藏状态限位。作为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浮动锁扣是一种自备旋转锁的集装箱底扣。作为进一步改进方案,舷梯相对于初始施放位置内收L2=500~1000mm,相对于初始施放位置外摆L1=1200~2000mm。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积极效果:1、舷梯定位安装与侧立收藏分开,合理利用甲板空间,既可避开障碍物,又便于甲板人员自由通行和舷边作业;2、框架和上平台与船舷边甲板浮动连接,此连接结构简单,便于快速定位安装,也便于快速拆卸吊装至既定位置收藏;3、舷梯可内收、外伸,便于施放的舷梯对接引水员软梯;4、限位座的设立,是方便舷梯收藏时能准确定位,使舷梯处于正常翻转收藏状态。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结构剖面示意图,图中舷梯处在初始施放位置,初始位置指位于船舷边的舷梯中线至框架铰连接点垂直距离L。图2是图1侧立收藏正面平面图。图3是在图1基础上施放舷梯的示意图,舷梯相对初始位置L内收L2距离。图4是在图1基础上施放舷梯的示意图,舷梯相对初始位置L外摆L1距离。图5是在图2状态下作整体起吊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根据附图并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图1所示可移位舷梯是配套运行北极地区的模块运输船的实施例,它包括舷梯1、轨道2、框架3、铰车4、钢索及轮系5、立柱6、锁扣7和限位座8。从图2可知所述框架3为矩形框,它是舷梯1侧立收藏的依托。框架3处在安装位置时其长度方向与船舷长度方向一致。而且相结合的一边通过浮动锁扣7连接。所述舷梯1为刚性梯架,从图2或图5可知舷梯1顶端借助上平台1.1与船舷边甲板9连接,舷梯1由轨道2配置的吊架2.1牵吊。上平台1.1的连接也是应用浮动锁扣7,本实施例中的浮动锁扣7是一种自备旋转锁的集装箱底扣。该结构件对接容易、锁紧可靠,打开旋转锁即可拆卸,舷梯1及其附属零部件与船舷边甲板9分离后便于移至指定位置收藏,本实施例如图5所示起吊方式移动。所述立柱6如图1、图3和图4所示呈L形构件,竖置端配置由绞车4牵扯动的钢索及轮系5,朝上的底边与框架3铰连接,该处是框架3翻转的支点。为了实现舷梯1相对船舷边内收或外摆移动,如图1和图2所示在框架3中部配置横向轨道2,轨道2内置可直线往返移动的吊架2.1。结构中的相配套的框架3和吊架2.1,均靠绞车4控制的钢索及轮系5驱动,由此组成相对立柱6的整体翻转结构和位移结构。本技术中,舷梯1的顶端经上平台1.1与船舷边甲板9定位连接,舷梯由吊架2.1牵吊。吊架2.1在绞车4、钢索及轮系5的驱动下沿轨道2直行,吊架2.1移动便带动舷梯1以上平台1.1为轴左右摆动。如图3所示,舷梯1朝船舷边甲板9方向移动为内收,内收量为L2。如图4所示,朝船舷边甲板9反方向移动为外摆,外摆量为L1。本实施例中舷梯1内收L2=800mm,外摆L1=1500mm。为确保舷梯收藏时能准确处于翻转收藏状态,本技术在轨道2一侧配置了限位座8,伸出船舷边甲板9外侧的限位座8构成对舷梯1收藏限位。此限位结构虽然很简单,但能够切实做到保护舷梯1翻转收藏时处于正常翻转状态。本技术创新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舷梯1可根据需要作定位安装,及时满足人员上下船的需求。舷边甲板作业时可快速拆卸,与船舷边甲板9分离的舷梯1及附属零部件可一并吊至指定位置收藏,船舷边甲板9腾空后便于船上工程作业。二是舷梯1按需内收,极大方便施放的舷梯1与引水员软梯对接,无缝对接大大增加引水员通行安全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移位舷梯,它包括舷梯(1)、轨道(2)、框架(3)、绞车(4)、钢索及轮系(5)、立柱(6)、锁扣(7)和限位座(8);所述框架(3)为矩形框,处在安装位置上时其长度方向与船舷边长度方向一致;所述舷梯(1)为刚性梯架,其顶端借助上平台(1.1)与船舷边甲板(9)连接,舷梯(1)由轨道(2)配置的吊架(2.1)牵吊;所述立柱(6)呈L形构件,竖置端配置由绞车(4)牵动的钢索及轮系(5),朝上的底边与框架(3)铰连接,在框架(3)中部配置横向轨道(2),轨道(2)内置可直线往返移动的吊架(2.1),框架(3)和吊架(2.1)均由绞车(4)控制的钢索及轮系(5)组成相对立柱(6)的整体翻转结构和位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舷梯(1)随着吊架(2.1)在轨道(2)内移动,构成舷梯(1)以上平台(1.1)为轴的左右摆动结构;所述框架(3)和上平台(1.1)在安装位置上与船舷边甲板(9)的连接用浮动锁扣(7);所述限位座(8)安置在轨道(2)一侧随动,伸出船舷甲板(9)外侧的限位座(8)构成对舷梯(1)收藏状态限位。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移位舷梯,它包括舷梯(1)、轨道(2)、框架(3)、绞车(4)、钢索及轮系(5)、立柱(6)、锁扣(7)和限位座(8);所述框架(3)为矩形框,处在安装位置上时其长度方向与船舷边长度方向一致;所述舷梯(1)为刚性梯架,其顶端借助上平台(1.1)与船舷边甲板(9)连接,舷梯(1)由轨道(2)配置的吊架(2.1)牵吊;所述立柱(6)呈L形构件,竖置端配置由绞车(4)牵动的钢索及轮系(5),朝上的底边与框架(3)铰连接,在框架(3)中部配置横向轨道(2),轨道(2)内置可直线往返移动的吊架(2.1),框架(3)和吊架(2.1)均由绞车(4)控制的钢索及轮系(5)组成相对立柱(6)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社建郭学峰于智强王永忠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姜堰船舶舾装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