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V法铸造中的覆膜固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438712 阅读: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1-14 16: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V法铸造中的覆膜固定装置,包括覆膜平台、与覆膜平台相配套的切膜刀、设置在覆膜平台四周的加热框,加热框的两侧均设置有两端封闭的矩形管,矩形管的内部设置有缓冲腔,矩形管的顶部设置有横向长条孔,长条孔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多个半圆形副孔,覆膜平台的外部设置有真空泵,覆膜平台的一侧还设置有行程开关,行程开关的正上方依次设置有压缩弹簧和压板。该覆膜固定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劳动强度低,生产效率高,有效解决覆膜作业过程中所切薄膜尺寸稳定性差的缺陷,实施效果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覆膜固定装置,尤其涉及一种V法铸造中的覆膜固定装置
技术介绍
V法铸造和消失模铸造亦称负压铸造,因取英文Vacuum(真空)一词的字头“V”而得名。它区别于传统砂铸最大的优点是不使用粘合剂,V法铸造是利用塑料薄膜密封砂箱,靠真空抽气系统抽出型内空气,铸型内外有压力差,使干砂密实,形成所需型腔,经下芯、合箱、浇注抽真空使铸件凝固,解除负压,型砂随之溃散而获得铸件。V法铸造和消失模铸造与传统砂铸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其一,因其采用负压浇注铸件砂眼气孔少、产品密实度高、表面光洁、轮廓清晰、尺寸准确;其二,节能高效清洁生产。采用V法和消失模技术能使干砂反复利用,不用烘型,耗煤减少,极大的减少粉尘,节约人力资本,使得铸造工作更加有效,节约劳动力和极大降低劳动强度,在浇注过程中有害气体少,真正实现环保生产。在现有V法铸造中的覆膜作业过程中,当覆膜平台上的切膜刀进行切膜动作时,薄膜随覆膜平台中的加热框下降向前移动,所切薄膜尺寸不稳定,需要人工固定薄膜,增加作业人员走动距离,不但造成薄膜浪费,而且还浪费大量的人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V法铸造中的覆膜固定装置,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V法铸造中的覆膜固定装置,包括覆膜平台、与覆膜平台相配套的切膜刀、设置在覆膜平台四周的加热框,所述加热框的两侧均设置有两端封闭的矩形管,矩形管的顶部与加热框的顶部齐平,矩形管与覆膜平台固定连接,矩形管的内部设置有缓冲腔,矩形管的顶部设置有横向长条孔,长条孔与缓冲腔连通,长条孔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多个半圆形副孔,相邻的副孔之间设置有间距,副孔与长条孔连通且副孔与缓冲腔连通;所述覆膜平台的外部设置有真空泵,所述矩形管的下方设置有连接管,连接管的一端与矩形管的中间部位连通,连接管的另一端与真空泵的进气口连通;所述覆膜平台的一侧还设置有行程开关,行程开关所在电路与真空泵的电源开关所在电路串联连接;所述行程开关的正上方依次设置有压缩弹簧和压板,压缩弹簧的底部与行程开关的触头固定连接,压缩弹簧的顶部高于矩形管的顶部,压板设置在压缩弹簧的正上方,压板的尾部与切膜刀固定连接。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连接管的中间还设置有可拆卸的接头管,接头管的内部设置有可拆卸的过滤网。本技术所述V法铸造中的覆膜固定装置利用V法铸造生产线本身存在的真空泵,配合矩形管,通过负压将薄膜吸附固定在矩形管的顶部,避免在覆膜作业过程中薄膜移动,所切薄膜尺寸稳定性好,避免薄膜浪费,不需要人工固定薄膜;通过行程开关、压缩弹簧、压板和切膜刀的协同配合,保证切膜作业时真空泵启动抽气,切膜作业结束后,真空泵抽气动作结束;利用副孔配合长条孔,提高矩形管与薄膜之间的结合力,进一步提高切膜时的稳定性。该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劳动强度低,生产效率高,有效解决覆膜作业过程中所切薄膜尺寸稳定性差的缺陷,实施效果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述V法铸造中的覆膜固定装置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所述V法铸造中的覆膜固定装置结构示意图(俯视状态)。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1和图2所示,图1为本技术所述V法铸造中的覆膜固定装置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所述V法铸造中的覆膜固定装置结构示意图(俯视状态)。所述V法铸造中的覆膜固定装置,包括覆膜平台10、与覆膜平台10相配套的切膜刀11、设置在覆膜平台10四周的加热框12,所述加热框12的两侧均设置有两端封闭的矩形管20,矩形管20的顶部与加热框12的顶部齐平,矩形管20与覆膜平台10固定连接,矩形管20的内部设置有缓冲腔201,矩形管20的顶部设置有横向长条孔202,长条孔202与缓冲腔201连通,长条孔202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多个半圆形副孔203,相邻的副孔203之间设置有间距,副孔203与长条孔202连通且副孔203与缓冲腔201连通;所述覆膜平台10的外部设置有真空泵21,所述矩形管20的下方设置有连接管22,连接管22的一端与矩形管20的中间部位连通,连接管22的另一端与真空泵21的进气口连通;所述覆膜平台10的一侧还设置有行程开关23,行程开关23所在电路与真空泵21的电源开关所在电路串联连接;所述行程开关23的正上方依次设置有压缩弹簧24和压板25,压缩弹簧24的底部与行程开关23的触头固定连接,压缩弹簧24的顶部高于矩形管20的顶部,压板25设置在压缩弹簧24的正上方,压板25的尾部与切膜刀11固定连接。在覆膜作业过程中,薄膜覆盖在覆膜平台10上,并且薄膜将加热框12、矩形管20完全覆盖住;当切膜刀11垂直向下运动进行切膜动作时,压板25也随之向下运动,由于压缩弹簧24的顶部高于矩形管20的顶部,因此压板25与压缩弹簧24先接触使得压缩弹簧24产生向下的压缩力,此时由于压缩弹簧24的底部与行程开关23的触头固定连接,行程开关23被激活,行程开关23所在电路接通,真空泵21启动开始作业;在真空泵21的作用下,缓冲腔201内部产生负压,此时,由于薄膜将矩形管20完全覆盖住,在长条孔202和副孔203内部的负压吸附作用下,薄膜的侧边被吸附在矩形管20上。切膜刀11继续垂直向下运动,压板25也随之继续向下运动,压缩弹簧24具有缓冲作用,压缩弹簧24被压缩,由于压缩弹簧24对行程开关23的触头上的压缩力继续存在,因此真空泵21一直在工作;当切膜刀11接触薄膜、加热框12下降运动时,薄膜由于被矩形管20吸附固定,薄膜无法移动,所切薄膜尺寸稳定性好,避免薄膜浪费,不需要人工固定薄膜,减少作业人员走动距离,节约人力,提高生产效率。当切膜刀11完成切膜作业时,切膜刀11垂直向上运动进行退刀动作,压板25也随之向上运动;当压板25与压缩弹簧24脱离接触时,压缩弹簧24复位,此时压缩弹簧24对行程开关23的触头不产生压缩力,行程开关23复位,行程开关23所在电路断路,真空泵21停止作业,节约能源。为避免长条孔202的开口面积过大导致薄膜被吸入缓冲腔201内部的情况出现,利用半圆形副孔203的作用是增大长条孔202的开口面积,提高矩形管20的吸附效果。矩形管20的顶部为平面,避免出现漏气和吸附不牢固的缺陷。为避免覆膜作业过程中的薄膜碎片被吸入真空泵21,影响真空泵21正常使用,所述连接管22的中间还设置有可拆卸的接头管26,接头管26的内部设置有可拆卸的过滤网261。覆膜作业过程中产生的薄膜碎片如果被长条孔202、副孔203产生的负压吸入,沿着缓冲腔201、连接管22进入接头管26内部,在过滤网261的阻挡下,避免被吸入真空泵21中。可通过拆卸接头管26和过滤网261,清理接头管26和过滤网261中的薄膜碎片。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V法铸造中的覆膜固定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V法铸造中的覆膜固定装置,包括覆膜平台(10)、与覆膜平台(10)相配套的切膜刀(11)、设置在覆膜平台(10)四周的加热框(12),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框(12)的两侧均设置有两端封闭的矩形管(20),矩形管(20)的顶部与加热框(12)的顶部齐平,矩形管(20)与覆膜平台(10)固定连接,矩形管(20)的内部设置有缓冲腔(201),矩形管(20)的顶部设置有横向长条孔(202),长条孔(202)与缓冲腔(201)连通,长条孔(202)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多个半圆形副孔(203),相邻的副孔(203)之间设置有间距,副孔(203)与长条孔(202)连通且副孔(203)与缓冲腔(201)连通;所述覆膜平台(10)的外部设置有真空泵(21),所述矩形管(20)的下方设置有连接管(22),连接管(22)的一端与矩形管(20)的中间部位连通,连接管(22)的另一端与真空泵(21)的进气口连通;所述覆膜平台(10)的一侧还设置有行程开关(23),行程开关(23)所在电路与真空泵(21)的电源开关所在电路串联连接;所述行程开关(23)的正上方依次设置有压缩弹簧(24)和压板(25),压缩弹簧(24)的底部与行程开关(23)的触头固定连接,压缩弹簧(24)的顶部高于矩形管(20)的顶部,压板(25)设置在压缩弹簧(24)的正上方,压板(25)的尾部与切膜刀(11)固定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V法铸造中的覆膜固定装置,包括覆膜平台(10)、与覆膜平台(10)相配套的切膜刀(11)、设置在覆膜平台(10)四周的加热框(12),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框(12)的两侧均设置有两端封闭的矩形管(20),矩形管(20)的顶部与加热框(12)的顶部齐平,矩形管(20)与覆膜平台(10)固定连接,矩形管(20)的内部设置有缓冲腔(201),矩形管(20)的顶部设置有横向长条孔(202),长条孔(202)与缓冲腔(201)连通,长条孔(202)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多个半圆形副孔(203),相邻的副孔(203)之间设置有间距,副孔(203)与长条孔(202)连通且副孔(203)与缓冲腔(201)连通;所述覆膜平台(10)的外部设置有真空泵(21),所述矩形管(20)的下方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大新崔明胜谭涛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合肥铸锻厂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