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目相机间距调节方法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404930 阅读: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1-11 16:35
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双目相机间距调节方法及装置,其中所述方法包括:获取当前场景的深度范围,根据当前场景的深度范围得到双目相机间距的N(N>0)个预测值;将N个预测值分别与双目相机当前的实际间距相比较,判断N个预测值是否稳定的变化;若判断结果为N个预测值稳定的变化,则调节双目相机当前的实际间距,并使用调节后的双目相机拍摄双目图像。本发明专利技术双目相机间距调节方法及装置能够使得立体拍摄获得更佳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图像处理
,特别涉及一种双目相机间距调节方法及装置
技术介绍
立体显示设备通过播放双目相机取景后具有视差的左右图像为观众呈现3D立体视觉效果。人眼接收到左、右图像后,大脑对场景中某点在左图和右图成像的视差值的大小是敏感的,并要求视差取值应在一定范围内,若视差取值不合理则会造成3D图像立体视觉效果不佳,进而容易造成观看者头晕、眼疲劳等不适症状。也就是说,若左、右图像在整体上视差较小或接近于零时将使观看者看到的立体图像在纵向上过于压缩或看不到立体,若左、右图像在较大区域上视差较大时会造成图像过于凸出或凹进,并且在纵向上有严重的拉伸,令观看者不适,甚至于不能形成立体视觉效果。而合理的视差是由双目相机之间的距离决定的,在实际工作场景中,需要通过分析不同场景的深度分布,调整双目相机之间的距离,从而调整至合理的视差,即在一个场景中对应双目相机的一个实际间距,但随着场景的变化,双目相机实际的间距也应该随之发生变化,从而才能获得具有最佳视差的图像。因此,如何调整双目相机的距离以将视差值限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从而得到良好的视觉效果,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双目相机间距调节方法及装置,能够将视差值限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从而得到良好的视觉效果。所述技术方案如下: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双目相机间距调节方法,包括:获取当前场景的深度范围,根据当前场景的深度范围得到双目相机间距的N(N>0)个预测值;将N个预测值分别与双目相机当前的实际间距相比较,判断N个预测值是否稳定的变化;若判断结果为N个预测值稳定的变化,则调节双目相机当前的实际间距,并使用调节后的双目相机拍摄双目图像。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双目相机间距调节装置,包括:获取模块、判断模块以及结果判定模块;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当前场景的深度范围,根据当前场景的深度范围得到双目相机间距的N(N>0)个预测值;判断模块,用于将N个预测值分别与双目相机当前的实际间距相比较,判断N个预测值是否稳定的变化;结果判定模块,用于若判断结果为N个预测值稳定的变化,则调节双目相机当前的实际间距,并使用调节后的双目相机拍摄双目图像。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根据当前场景的深度范围得到双目相机间距的N(N>0)个预测值;将N个预测值分别与双目相机当前的实际间距相比较,判断N个预测值是否稳定的变化;若判断结果为N个预测值稳定的变化,则调节双目相机当前的实际间距,并使用调节后的双目相机拍摄双目图像。从而可以实时稳定的将相机调整至合理间距,从而调整至合理的视差,使得立体拍摄能够获得更佳的效果,并且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鲁班性。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双目相机间距调节方法的流程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双目相机间距调节装置的主要架构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双目相机间距调节装置的主要架构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提供的双目相机间距调节装置的主要架构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为实现预定专利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第一实施例图1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双目相机间距调节方法的流程图。请参考图1,该双目相机间距调节方法用于双目相机;所述双目相机间距调节方法,可包括以下步骤101-105:步骤101,获取当前场景的深度范围,根据当前场景的深度范围得到双目相机间距的N(N>0)个预测值;在本步骤中,获取当前场景的深度范围具体可以包括:控制双目相机拍摄一组初始双目图像,计算初始双目图像的视差,并根据初始双目图像的视差和对双目相机进行校正得到的校正结果获取当前场景的深度范围。获取当前场景的深度范围具体可以包括:根据接收到的设置命令,设置预设的深度范围,并获取预设的深度范围,将预设的深度范围作为当前场景的深度范围。其中,当前场景的深度范围可以预先存储于双目相机中,在使用双目相机拍摄图像时,直接使用存储的深度范围,其中,用户可以自行根据当前场景设定合适的深度范围。双目相机间距调节装置可以根据当前场景的深度范围,预测双目相机间距的N(N>0)个预测值,并且N个预测值能够使得立体拍摄获得更佳的效果。双目相机间距调节装置可以实时存储N(N>0)个预测值bk(k=1…N),并将N个预测值bk(k=1…N)作为一个集合B,其中,bk为集合B中的元素。步骤103,将N个预测值分别与双目相机当前的实际间距相比较,判断N个预测值是否稳定的变化。进一步地,步骤103之前,还可包括:将N个预测值分别与双目相机当前的实际间距相比较,并将每一次的比较结果进行统计,以得到N个预测值的变化次数,判断N个预测值的变化次数是否达到预定的变化次数;若N个预测值的变化次数达到预定的变化次数,则进行将N个预测值分别与所述双目相机当前的实际间距相比较,判断所述N个预测值是否稳定的变化的步骤。进一步地,将N个预测值分别与双目相机当前的实际间距相比较,并将每一次的比较结果进行统计,以得到N个预测值的变化次数,判断N个预测值的变化次数是否达到预定的变化次数,还可包括:假设双目相机当前的实际间距为bcurrent,则N个预测值bk(k=1…N)与双目相机当前的实际间距bcurrent之差为Dk=bk–bcurrent(k=1…N),并根据如下公式得到N个预测值的变化次数C:若Dk>=T1,则C=C+1;若Dk<-T1,C=C-1,其中T1为第一阈值,且T1>0;若N个预测值的变化次数则判断为N个预测值的变化次数达到预定的变化次数,其中,为预设参数,为预定的变化次数。进一步地,步骤103中还可包括:假设N个预测值的均值为bmean,N个预测值bk(k=1…N)与均值bmean之差为Vk=bk–bmean,并根据如下公式得到N个预测值的稳定计数值S:若|Vk|<T2,则S=S+1,其中,T2为第二阈值;若N个预测值的稳定计数值则判断为N个预测值稳定的变化,其中,为预设参数,为预定的稳定值。上述步骤中,若N个预测值的变化次数则判断为N个预测值发生激烈的变化,若N个预测值的稳定计数值则判断为N个预测值变化趋于稳定,若并且则判断为N个预测值发生稳定的激烈变化,即N个预测值稳定的变化,则进行步骤105中的调节双目相机当前的实际间距;反之,则保持双目相机当前的实际间距不变。进一步地,步骤103中还可包括:计算N个预测值的平均值为N个预测值的方差为按照如下公式计算出N个预测值的标准差(StandardDeviation)为设定第三阈值T,若第三阈值T>S/bmean,则判断为N个预测值不稳定的变化;若第三阈值T≤S/bmean,则判断为N个预测值稳定的变化,则这时需进行步骤105,需要对双目相机当前的实际间距进行调节。步骤105,若判断结果为N个预测值稳定的变化,则调节双目相机当前的实际间距,并使用调节后的双目相机拍摄双目图像。如果N个预测值变化不稳定,则继续进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双目相机间距调节方法及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目相机间距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获取当前场景的深度范围,根据所述当前场景的深度范围得到双目相机间距的N(N>0)个预测值;将所述N个预测值分别与所述双目相机当前的实际间距相比较,判断所述N个预测值是否稳定的变化;若判断结果为所述N个预测值稳定的变化,则调节所述双目相机当前的实际间距,并使用调节后的双目相机拍摄双目图像。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目相机间距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获取当前场景的深度范围,根据所述当前场景的深度范围得到双目相机间距的N(N>0)个预测值;将所述N个预测值分别与所述双目相机当前的实际间距相比较,判断所述N个预测值是否稳定的变化;若判断结果为所述N个预测值稳定的变化,则调节所述双目相机当前的实际间距,并使用调节后的双目相机拍摄双目图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目相机间距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N个预测值分别与所述双目相机当前的实际间距相比较,判断所述N个预测值是否稳定的变化之前,还包括:将所述N个预测值分别与所述双目相机当前的实际间距相比较,并将每一次的比较结果进行统计,以得到所述N个预测值的变化次数,判断所述N个预测值的变化次数是否达到预定的变化次数;若所述N个预测值的变化次数达到预定的变化次数,则进行将所述N个预测值分别与所述双目相机当前的实际间距相比较,判断所述N个预测值是否稳定的变化的步骤。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目相机间距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N个预测值分别与所述双目相机当前的实际间距相比较,并将每一次的比较结果进行统计,以得到所述N个预测值的变化次数,判断所述N个预测值的变化次数是否达到预定的变化次数,包括:假设所述双目相机当前的实际间距为bcurrent,则所述N个预测值bk(k=1…N)与所述双目相机当前的实际间距bcurrent之差为Dk=bk–bcurrent(k=1…N),并根据如下公式得到所述N个预测值的变化次数C:若Dk>=T1,则C=C+1;若Dk<-T1,C=C-1,其中T1为第一阈值,
\t且T1>0;若所述N个预测值的变化次数则判断为所述的变化次数达到预定的变化次数,其中,为预设参数,为预定的变化次数。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目相机间距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N个预测值分别与所述双目相机当前的实际间距相比较,判断所述N个预测值是否稳定的变化,还包括:假设所述N个预测值的均值为bmean,所述N个预测值bk(k=1…N)与均值bmean之差为Vk=bk–bmean,并根据如下公式得到N个预测值的稳定计数值S:若|Vk|<T2,则S=S+1,其中,T2为第二阈值;若所述N个预测值的稳定计数值则判断为N个预测值稳定的变化,其中,为预设参数,为预定的稳定值。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目相机间距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N个预测值分别与所述双目相机当前的实际间距相比较,判断所述N个预测值是否稳定的变化,还包括:计算所述N个预测值的平均值为所述N个预测值的方差为按照如下公式计算出所述N个预测值的标准差为设定第三阈值T,若所述第三阈值T>S/bmean,则判断为所述N个预测值不稳定的变化;若所述第三阈值T≤S/bmean,则判断为所述N个预测值稳定的变化。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目相机间距调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其昌崔春晖宋磊刘宁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墨克瑞光电子研究院深圳超多维光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