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热层及加热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402444 阅读:10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1-11 14:4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电加热领域,提供了一种加热层和加热膜。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加热层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电加热层。其中,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与电加热层电连接。电加热层在同一种非金属导电材料上,形成多个电连接的电加热部,多个电加热部中至少有两个电加热部的发热功率密度不同。每个电加热部均设置有用于改变自身的电阻的电阻改变结构,电阻改变结构为设置在电加热层的表面的电极或者形成于所述电加热层的分割缺口。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这种加热层具有面发热的特点,能够进行针对性分区发热。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加热膜包括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加热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加热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加热层及加热膜
技术介绍
目前,很多电加热器件对环境工作温度的要求非常高。比如说广泛使用的锂电池,其充电温度必须在0-45℃以内,若该电池在0℃以下,充电时,负极上会产生锂枝晶,造成电池的损坏。锂电池不仅对环境工作温度的高低有苛刻的要求,而且还需要有很好的温度均匀性。为了维持工作环境的温度,目前锂电池通常安装有金属电阻丝加热器件。但是金属电阻丝的采用并不能保证锂电池受热后的温度的均匀性,锂电池受热后的温度有明显的锯齿状分布特征。另外,若是均匀发热的发热体对另外一个物体加热,受热体的温度分布往往也是不均匀的。受热体中间由于热量富集的作用,温度会比其四周的温度更高;受热体靠上位置的温度也会比靠下温度的温度高。简单的讲,受热体若均匀受热或者杂乱无章的不均匀受热,它自身的温度分布肯定是不均匀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热层,该加热层的加热方式是面加热,并且能够实现不同区域的发热温度不同。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热膜,该加热膜能够使得受热体的温度分布更加均匀。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加热层,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电加热层,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与电加热层电连接,电加热层在同一种非金属导电材料上,形成多个电连接的电加热部,多个电加热部中至少有两个电加热部的发热功率密度不同,每个电加热部均设置有用于改变自身的电阻的电阻改变结构,电阻改变结构为设置在电加热层的表面的电极或者形成于电加热层的分割缺口。进一步地,在本专利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多个电阻改变结构间隔设置,电加热层设置有至少一条第一主电极和至少一条第二主电极,每条第一主电极与相邻的第二主电极位置相对,每个电阻改变结构与第一主电极或第二主电极连接,第一主电极与第一电极电连接,第二主电极与第二电极电连接。进一步地,在本专利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电阻改变结构为设置在电加热层的表面的电极;电极包括多条并列设置的第一分支电极和多条并列设置的第二分支电极,每条第二分支电极设置在两条相邻的第一分支电极之间,每条第一分支电极与第一主电极连接,每条第二分支电极与第二主电极连接。进一步地,在本专利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每个电加热部中,第一分支电极与相邻的第二分支电极之间的间距相同且设置为第一间距;至少有两个电加热部对应的第一间距不同。进一步地,在本专利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电阻改变结构为形成于电加热层的分割缺口;多个分割缺口间隔设置,分割缺口将每个电加热部分割成多条并列的电加热带,多个电加热带之间电连接,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分别与两条第二加热带电连接。进一步地,在本专利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每条电加热带设置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每个第一端与一个相邻的第一端电连接,每个第二端与一个相邻的第二端电连接。进一步地,在本专利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每个电加热部中,电加热带的宽度相同且定义为第二宽度;至少有两个电加热部对应的第二宽度不同。一种加热膜,包括第一保护层和第二保护层以及上述加热层,上述加热层设置于第一保护层和第二保护层之间。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通过上述设计得到的加热层,整张加热层划分成多个区域,实现多个区域同时发热,并实现至少两个区域同时发热时的发热功率不同,从而实现加热温度不同,避免热量富集的现象。该加热层具有面发热的特征,既有利于温度的均匀性,而且其升温速率更快、效率更高。本专利技术本提供的加热膜,包括有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加热层,能够有效解决受热体的温度分布不均匀的问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1提供的加热层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1提供的加热膜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1提供的加热层中各电加热部地图式排列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2提供的加热层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分别为:加热层100、400;第一电极110、410;第二电极111、411;第一主电极130;第二主电极131;电加热层120、420;电阻改变结构124、424;第一间距125;第一分支电极121;第二分支电极122;电加热部123、423;电加热带422;加热膜200;第一保护层210;第二保护层220。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专利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专利技术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实施例1,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请参阅图1,如图所示,加热层100包括第一电极110、第二电极111、第一主电极130、第二主电极131和电加热层120。第一主电极130和第二主电极131设置在电加热层120上。第一电极110通过第一主电极130与电加热层120电连接,第二电极111通过第二主电极131与电加热层120电连接。电加热层100是由发热材料制成的薄膜状结构。这里的发热材料选材不做具体限制,可以为石墨烯薄膜、石墨烯粉体聚合物、碳纤维以及石墨膜等导电碳材料。碳材料尤其是石墨材料,具有优异的导电导热性能,并且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以及抗侵蚀能力,不仅耐酸耐碱,而且耐高温。室温下石墨具有非常高的导热系数,温度升高后,导热系数反而下降,在极高温度下,石墨甚至能够成为热的绝缘体。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主电极130和第二主电极131相对设置,第一主电极130和第二主电极131的数量不作具体限制,在本实施例中,在电加热层120的两相对边缘上分别设置了一条第一主电极130和一条第二主电极131。在本实施例中,电加热层120具有多个电连接的电加热部123(如虚线框内的电加热层120部分)。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多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加热层及加热膜

【技术保护点】
一种加热层,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电加热层,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电加热层电连接,所述电加热层在同一种非金属导电材料上,形成多个电连接的电加热部,多个所述电加热部中至少有两个所述电加热部的发热功率密度不同,每个所述电加热部均设置有用于改变自身的电阻的电阻改变结构,所述电阻改变结构为设置在所述电加热层的表面的电极或者形成于所述电加热层的分割缺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加热层,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电加热层,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电加热层电连接,所述电加热层在同一种非金属导电材料上,形成多个电连接的电加热部,多个所述电加热部中至少有两个所述电加热部的发热功率密度不同,每个所述电加热部均设置有用于改变自身的电阻的电阻改变结构,所述电阻改变结构为设置在所述电加热层的表面的电极或者形成于所述电加热层的分割缺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层,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电阻改变结构间隔设置,所述电加热层设置有至少一条第一主电极和至少一条第二主电极,每条所述第一主电极与相邻的所述第二主电极位置相对,每个所述电阻改变结构与所述第一主电极或所述第二主电极连接,所述第一主电极与所述第一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二主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电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阻改变结构为设置在所述电加热层的表面的电极;所述电极包括多条并列设置的第一分支电极和多条并列设置的第二分支电极,每条所述第二分支电极设置在两条相邻的所述第一分支电极之间,每条所述第一分支电极与所述第一主电极连接,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虎孙洪波武文鑫彭鹏周振义娄晓静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二维碳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