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粉料称重系统及其软连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319633 阅读:1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31 04: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粉料称重系统的软连接装置,包括上、下端分别包裹出料口和称重管口的第一透气袋,第一透气袋的包裹部分均密封固定于相应管道口,还包括位于第一透气袋内侧的第二透气袋,第二透气袋的上端固定于出料口的外侧,其下端位于称重管口的内侧。粉料下落过程中,由于受到第二透气袋的遮挡作用,绝大部分进入称重装置中,有效提高了粉料称重的精度。如果微量粉料经粉料内气体的带动,从第二透气袋与称重管口之间逃逸,仍可以被第一透气袋有效阻挡,以免造成粉料的兜料或者损失。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包括上述软连接装置的粉料称重系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物料称量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软连接装置,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软连接装置的粉料称重系统。
技术介绍
在一部分物料生产系统中需要对生产过程中的原料和各类辅料进行称重,进而对各部分材料的配比进行控制,在粉料的生产过程中称重操作进行的更为频繁。目前,玻璃(或者水泥、陶瓷、玻璃纤维)生产过程需要使用称量设备对原料进行称量,然后按照一定比例配合后备用,配好的原料称为配合料。配合料的配比是否准确,是确保产品成分稳定的决定因素。配合料配比系统一般包括自动称量系统,称量系统与料仓之间采用透气软连接,用在各称量管道接口连接处,是为了预防配合料在下料过程中因为空气无法排出,造成的称量不准确。上述结构设计并不完善,通常存在兜住粉料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软连接的安装比较宽松,避免因为秤与下料管道之间形成拉力而影响称量准确性,但是空气在排除过程中会带起一部分粉料,空气排除后粉料沉积在软连接下部固定位置,时间一长就会在此处兜住大量粉料,进而造成部分粉料并未进入秤中,影响称量准确性。综上所述,如何有效地解决软连接处易形成兜料影响称量精度的问题,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软连接装置,该软连接装置的结构设计可以有效地解决软连接处易形成兜料影响称量精度的问题,本技术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软连接装置的粉料称重系统。为了达到上述第一个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粉料称重系统的软连接装置,包括上、下端分别包裹出料口和称重管口的第一透气袋,第一透气袋的包裹部分均密封固定于相应管道口,还包括位于第一透气袋内侧的第二透气袋,第二透气袋的上端固定于出料口的外侧,其下端位于称重管口的内侧。优选地,上述软连接装置中,第一透气袋和第二透气袋的上端周长比出料口的底部周长大1~2毫米,包括端点值,其下端周长比称重管口的顶部周长大1~2毫米,包括端点值。优选地,上述软连接装置中,第一透气袋和第二透气袋的上端平齐缝合,第二透气袋比第一透气袋长3~4厘米,包括端点值。优选地,上述软连接装置中,第一透气袋和第二透气袋的上端均采用抱箍固定于出料口的外侧,第一透气袋的下端采用抱箍固定于称重管口的外侧。优选地,上述软连接装置中,第一透气袋和第二透气袋具体为布袋。一种用于粉料称重系统的软连接装置,包括上、下端分别包裹出料口和称重管口的第一透气袋,第一透气袋的包裹部分均密封固定于相应管道口,还包括位于第一透气袋内侧的第二透气袋,第二透气袋的上端固定于出料口的外侧,其下端位于称重管口的内侧。应用本技术提供的软连接装置时,粉料在下落过程中,由于受到第二透气袋的遮挡作用,绝大部分粉料进入称重装置中,有效提高了粉料称重的精度。如果存在微量粉料经粉料内气体的带动,从第二透气袋与称重管口之间逃逸出来,仍然可以被第一透气袋有效阻挡,以免造成粉料的兜料或者损失,只需要在透气袋之间的粉料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定期清理该软连接装置即可,通常情况下为一到两年,与现有的软连接装置的清理周期相比则大大缩短,间接地提高了粉料称重过程的效率。为了达到上述第二个目的,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粉料称重系统,该粉料称重系统包括上述任一种软连接装置,该软连接装置连接于与该粉料称重系统的下料装置和称重装置之间。由于上述的软连接装置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具有该软连接装置的粉料称重系统也应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软连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标记如下:第一透气袋1、第二透气袋2、出料口3、称重管口4、抱箍5。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用于粉料称重系统的软连接装置,以避免粉料在软连接处形成兜料,提高相关原料的称重精度。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软连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粉料称重系统的软连接装置,包括上、下端分别包裹出料口3和称重管口4的第一透气袋1,第一透气袋1的长度在常规称重工况下大于出料口3与称重管口4之间的距离,第一透气袋1的包裹部分均密封固定于相应管道口,固定完成的第一透气袋1在常规称重工况下呈蓬松状态,软连接装置还包括位于第一透气袋1内侧的第二透气袋2,第二透气袋2的上端固定于出料口3的外侧,其下端位于称重管口4的内侧,第二透气袋2优选自然垂落于称重管口4的内侧。应用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软连接装置时,粉料在下落过程中,由于受到第二透气袋2的遮挡作用,绝大部分粉料进入称重装置中,有效提高了粉料称重的精度。如果存在微量粉料经粉料内气体的带动,从第二透气袋2与称重管口4之间逃逸出来,仍然可以被第一透气袋1有效阻挡,以免造成粉料的兜料或者损失,只需要在透气袋之间的粉料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定期清理该软连接装置即可,通常情况下为一到两年,与现有的软连接装置的清理周期相比则大大缩短,间接地提高了粉料称重过程的效率。为了优化上述实施例中第一透气袋1和第二透气袋2的使用效果,第一透气袋1和第二透气袋2的上端周长比出料口3的底部周长大1~2毫米,包括端点值,其下端周长比称重管口4的顶部周长大1~2毫米,包括端点值。本实施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第一透气袋1的上、下端以及第二透气袋2的上端需要包裹于相应管道口之外,因此优选各个透气袋的端部周长大于各相应管道口的周长,以免各透气袋在安装时自身延展性不够而无法完全包裹各相应管道口。当然,各透气袋的端部周长可以根据实际安装使得具体情况自行选取,此处的周长差值只作为优选的方案。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实施例中第一透气袋1和第二透气袋2的使用效果,第一透气袋1和第二透气袋2的上端平齐缝合,缝合方式根据各透气袋的具体材质灵活选择,例如线缝合或者热熔缝合等均可,第二透气袋2比第一透气袋1长3~4厘米,包括端点值。优选第一透气袋1和第二透气袋2的上端平齐缝合,则该软连接装置的安装和拆卸更加方便,其密封效果也更加良好。同时优选第二透气袋2比第一透气袋1长3~4厘米,当下料装置和称重装置的位置发生变化时,即便第一透气袋1已经处于绷紧状态,第二透气袋2不会从称重管口4中脱出,保证了粉料不会轻易损失或者脱落第二透气袋2的遮挡效果,以免较大程度的影响到最终粉料的称重精度。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透气袋1和第二透气袋2的上端均采用抱箍5固定于出料口3的外侧,第一透气袋1的下端采用抱箍5固定于称重管口4的外侧,抱箍5处优选设置密封圈等密封结构。抱箍5与各管道口的外圈可以达到比较理想的贴合程度,既保证了第一透气袋1和第二透气袋2可以比较稳定的安装于下料装置和称重装置之间,又使得各透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a href="http://www.xjishu.com/zhuanli/52/201620330909.html" title="一种粉料称重系统及其软连接装置原文来自X技术">粉料称重系统及其软连接装置</a>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粉料称重系统的软连接装置,包括上、下端分别包裹出料口(3)和称重管口(4)的第一透气袋(1),所述第一透气袋(1)的包裹部分均密封固定于相应管道口,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透气袋(1)内侧的第二透气袋(2),所述第二透气袋(2)的上端固定于所述出料口(3)的外侧,其下端位于所述称重管口(4)的内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粉料称重系统的软连接装置,包括上、下端分别包裹出料口(3)和称重管口(4)的第一透气袋(1),所述第一透气袋(1)的包裹部分均密封固定于相应管道口,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透气袋(1)内侧的第二透气袋(2),所述第二透气袋(2)的上端固定于所述出料口(3)的外侧,其下端位于所述称重管口(4)的内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气袋(1)和所述第二透气袋(2)的上端周长比所述出料口(3)的底部周长大1~2毫米,包括端点值,其下端周长比所述称重管口(4)的顶部周长大1~2毫米,包括端点值。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软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班少荣张亮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国际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