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即使实现小型化也能够提高制造作业的作业性且防止漏水的车辆用备用罐。根据备用罐(8),主体部(9)具有最深部(21),上述最深部(21)位于主体部(9)的水平方向的一侧,向下方延伸,在竖直方向距离冷却水的水面的深度最深,大气开放通路(11b)设置于主体部(9)的水平方向的另一侧的上表面。另外,主体部(9)在水平方向在主体部(9)的与最深部(21)在竖直方向相对的上表面(9c)和大气开放通路(11b)之间具有突出部(23)。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用备用罐,特别是涉及与搭载于车辆的散热器连接并存积提供给散热器的冷却水的车辆用备用罐。
技术介绍
汽车等车辆搭载有用于冷却内燃机的散热器,内燃机和散热器由配管连结,由此构成用于使冷却水循环的冷却水通路。在冷却水通路中,为了应对由于冷却水的温度变化而发生的冷却水的体积的增减,或者为了在冷却水减少时进行冷却水的补充而设有存积冷却水的备用罐。备用罐为了将用于存积冷却水的内部的空间设为大气压而在备用罐的上表面设有连通备用罐的内部的空间和外部的大气开放通路。以往,具有上述构成的车辆用备用罐由于车辆的突然加速、突然停止以及在状况差的道路上行驶等而使车体的晃动大的情况下,冷却水在备用罐的内部晃动。该晃动的冷却水有可能侵入大气开放通路并从大气开放通路发生漏水。特别是在备用罐以在上下方向变短的方式实现小型化的情况下,冷却水的水面和大气开放通路的距离短,因此冷却水更易于从大气开放通路泄漏。而通过延长冷却水的水面和大气开放通路的距离,能够防止漏水,另一方面,备用罐在上下方向变长且大型化。因而,无法在保持备用罐的小型化的情况下防止漏水。以往,作为使备用罐实现小型化且防止漏水的技术,已知从罐主体内的上侧部到注水口端部通过第1隔板和第2隔板在上下方向形成有迷宫式流路的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该备用罐中,在罐主体内的冷却水晃动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迷宫式流路使冷却水的晃动衰减,并防止冷却水从注水口端部经由排水路向外部泄漏。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专利第398406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上述现有的车辆用备用罐在罐主体内通过第1隔板和第2隔板在上下方向形成迷宫式流路,因此备用罐的内部的形状变得复杂,需要通过分割成型等形成备用罐。另外,迷宫式流路成为阻碍,在备用罐的内部无法设置将冷却水从备用罐的内部经过注水口端部吸到散热器的内部软管等。由此,必须在备用罐的下部设置与备用罐的内部连通的软管安装部。因此,必须对备用罐实施用于形成软管安装的钻孔加工、软管接触面的去毛刺加工等,备用罐的制造作业的作业性有可能恶化。本专利技术是着眼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即使是实现了小型化的备用罐也能够提高备用罐的制造作业的作业性并防止从备用罐漏水的车辆用备用罐。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的搭载于车辆的备用罐具备:主体部,其储存冷却水;以及大气开放通路,其在竖直方向形成于主体部的上表面,连通主体部的内部和外部,主体部具有最深部,上述最深部位于主体部的水平方向的一侧,向下方延伸,在竖直方向距离冷却水的水面的深度最深,大气开放通路设置于主体部的水平方向的另一侧的上表面,主体部在水平方向在主体部的与最深部在竖直方向相对的上表面和大气开放通路之间具有突出部,突出部从主体部的上表面向主体部内突出。专利技术效果这样根据上述本专利技术,即使冷却水的水面和大气开放通路的距离短,也能够通过使晃动的冷却水与突出部碰撞后落下,来防止冷却水从大气开放通路泄漏,能够使备用罐实现小型化。另外,能够无需在主体部的内部设置隔板等来防止冷却水泄漏,因此能够防止备用罐的形状变得复杂,能够无需通过分割成型等制造备用罐。而且,例如能够在主体部的内部设置将冷却水从主体部的内部吸到散热器的内部软管等,能够无需在主体部的下部设置与主体部的内部连通的软管安装部。因此,能够无需对主体部实施用于形成软管安装的钻孔加工、软管接触面的去毛刺加工等。以上的结果是,能够提高备用罐的制造作业的作业性。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用备用罐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是搭载有备用罐的散热器的后视图。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用备用罐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是备用罐的后视图。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用备用罐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是备用罐的俯视图。图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用备用罐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是备用罐的侧视图。图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用备用罐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是图3的V-V方向向视截面图。图6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用备用罐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是图3的VI-VI方向向视截面图。附图标记说明5:风扇罩(被安装部件)、8:备用罐、9:主体部、9A:上表面、9c:上表面(与最深部在竖直方向相对的主体部的上表面)、11b:大气开放通路、21:最深部、22:鼓出部、23:突出部、24:凹部、24A:壁部、24a:安装孔、A:竖直方向、B:第1水平方向、C:第2水平方向、W:冷却水的水面、W1:端部(冷却水的水面的水平方向的端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使用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用备用罐的实施方式。图1~图6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备用罐的图。此外,在图1~图5中,左右前后方向表示从驾驶座位观看时的车辆的左右前后方向。首先,说明构成。在图1中,搭载于汽车等车辆的散热器1具有:芯部2;上部罐3,其设于芯部2的上部;以及下部罐4,其设于芯部2的下部。在上部罐3中形成有冷却水导入部3A。冷却水导入部3A通过未图示的上部软管与未图示的发动机连接,从发动机排出的冷却水通过冷却水导入部3A导入上部罐3。芯部2形成为方形,使导入到上部罐3的冷却水向下方流通,在流通过程中冷却冷却水。在下部罐4中形成有冷却水排出部4A。冷却水排出部4A通过未图示的下部软管与发动机连接,从芯部2导入下部罐4的冷却水从冷却水排出部4A通过下部软管提供给发动机。在芯部2的后部安装有风扇罩5,风扇罩5具备电动风扇6。电动风扇6在没有行驶风或者行驶风少的停车时、低速行驶时旋转而产生经过芯部2的风,冷却流到芯部2的冷却水。风扇罩5起到在整个芯部2产生由电动风扇6带来的风并且防止电动风扇6的气流的反流的功能。在上部罐3安装有压力盖7。在图2~图4中,备用罐8具备储存冷却水的主体部9。由主体部9储存的冷却水在冷却水冷的状态下被调整为水面W位于图2的满(FULL)水位9a和低(LOW)水位9b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成为满水位9a的方式储存冷却水作为规定量的冷却水。主体部9具有偏于水平方向的一侧(车宽方向的一侧)的最深部21,最深部21向下方延伸,在竖直方向A距离冷却水的水面W的深度最深。即,最深部21中的冷却水的底面在主体部9的竖直方向A位于最深的位置。在图2中,用附图标记L1表示的范围是最深部21的车宽方向的范围。在主体部9的上部设有鼓出部22,鼓出部22形成为偏于水平方向的另一侧(车宽方向的另一侧)。另外,在将与主体部9的竖直方向A正交并从主体部9的一侧向另一侧延伸的方向设为第1水平方向B的情况下,鼓出部22从主体部9的上部向与第1水平方向B正交的第2水平方向C鼓出(参照图3)。在图6中,在鼓出部22形成有开口端9C,在开口端9C设有盖10并且盖10可自由装拆。在盖10设有大气开放管11和连通管12。大气开放管11与盖10形成为一体,大气开放管11具有大气开放通路11b,上述大气开放通路11b设为从形成于盖10的上表面的开口部11a向外弯曲,连通主体部9的内部和外部。由此,主体部9的内部被维持为大气压。本实施方式的盖10构成主体部9的上表面9A的一部分,具有大气开放通路11b的大气开放管11设于主体部9的上表面9A。连通管12与盖10形成为一体,在连通管12的内部形成有连通主体部9的内部和外部的连通路12A。位于主体部9的外部侧的连通管12的一端部连接着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用备用罐,搭载于车辆,具备:主体部,其储存冷却水;以及大气开放通路,其在竖直方向形成于上述主体部的上表面,连通上述主体部的内部和外部,上述车辆用备用罐的特征在于,上述主体部具有最深部,上述最深部位于上述主体部的水平方向的一侧,向下方延伸,在竖直方向距离上述冷却水的水面的深度最深,上述大气开放通路设置于上述主体部的水平方向的另一侧的上表面,上述主体部在水平方向在上述主体部的与上述最深部在竖直方向相对的上表面和上述大气开放通路之间具有突出部,上述突出部从上述主体部的上表面向上述主体部内突出。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6.16 JP 2015-1212251.一种车辆用备用罐,搭载于车辆,具备:主体部,其储存冷却水;以及大气开放通路,其在竖直方向形成于上述主体部的上表面,连通上述主体部的内部和外部,上述车辆用备用罐的特征在于,上述主体部具有最深部,上述最深部位于上述主体部的水平方向的一侧,向下方延伸,在竖直方向距离上述冷却水的水面的深度最深,上述大气开放通路设置于上述主体部的水平方向的另一侧的上表面,上述主体部在水平方向在上述主体部的与上述最深部在竖直方向相对的上表面和上述大气开放通路之间具有突出部,上述突出部从上述主体部的上表面向上述主体部内突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备用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山贵彦,
申请(专利权)人:铃木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