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蓄能增压器,包括至少一蓄能单元,蓄能单元包括蓄能缸及多个气罐;其特征在于:蓄能缸通过一隔断分为相互独立的两腔室,且缸体内设有活塞组件,活塞组件包括第一活塞、第二活塞及连杆;第一活塞将第一腔室分为第一气室及第一液压储存室,第一液压储存室上设有第一入油口及第一出油口;第二活塞将第二腔室分为第二气室及第二液压储存室,第二液压储存室上设有第二入油口及第二出油口;所述第一出油口通过一第一电控阀门控制连接一回油箱或连接液压机械的液压缸,所述第二出油口通过一第二电控阀门控制连接液压机械的液压缸。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降低了初始气压值,能够实现倍增输出油压的效果,并且降低了危险性,设备的维护也变得更加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液压机械,具体涉及一种蓄能增压器,该蓄能增压器可串接于液压机、快锻机、打桩机等液压机械的液压驱动系统中,亦可用于车船的发动机系统中,用于蓄能增压,提高液压缸的动作速度。
技术介绍
液压机械是一种以液体为工作介质,用来传递能量以实现各种工艺的机器。其不仅可用于锻压成形,也可用于矫正、压装、打包、压块和压板等,因此,液压成形工艺在汽车、航空、航天和管道等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众所周知,液压机械的特点是产生的作用力较大,但单位时间内连续工作的速度较慢,如果要加快其速度,则必须在液压缸上使用大容量的油泵,或采用多组油泵并联的方式以提高对液压缸的单位时间供油量,但这样往往造成成本的大幅提高。因此一种蓄能增压快放器应运而生,中国专利《蓄能快放器》(专利号201020594144.1)揭示了这样一种常用的蓄能快放器,如图1所示,该蓄能快放器包括至少一个蓄能缸1,所述蓄能缸1为一密闭缸体,其内设有一活塞2,通过该活塞2将蓄能缸1的内腔分隔成气室3与液压储存室4两个腔室;所述液压储存室4上设有液体进口5和液体出口6,该液体进口5上设一电控阀门,经该电控阀门供连接油泵;所述液体出口6供连接液压机械的液压缸;还包括一压力开关用于检测液压储存室4的内压,且该压力开关输出信号用于控制电控阀门;其中,所述活塞2为铝合金材质,活塞2外与蓄能缸1内壁接触处套设有密封圈7;所述气室3通过一高压软管8连接一储气罐9,以扩大储气空间。上述蓄能快放器能够在液压机械的非动作时间蓄能,在液压缸动作时释放能量,从而达到采用小容量油泵液压缸驱动液压机械工作的目的,具有一定的实用进步性。然而,此种现有蓄能快放器在实际使用中发现存在以下不足:一、液压机械的液压缸在实际使用中并不会一直用到蓄能缸中液压油的最大压力值,如蓄能缸中液压油能产生的最大压力值为25Mpa,能使液压机械产生1000T压力,但当液压机械只需要500T的压力时,蓄能缸中只会使用12.5Mpa的油压,造成油压的浪费;二、由于气室中气压的存在,因此当蓄能缸的液压储存室与液压机械的液压缸之间的通路一旦破损便会发生无法控制的漏油现象;三、气室以及扩展的气缸中气压值较高,对密封性要求高,且危险性较高。因此,如何解决现有液压机械存在的上述问题,便成为本技术研究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效蓄能增压器,以解决现有技术在使用时存在的油压浪费问题,同时解决现有技术维护不便、气室中气压值高等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效蓄能增压器,包括至少一个蓄能单元,所述蓄能单元包括一蓄能缸以及连设于该蓄能缸的多个气罐;所述蓄能缸的缸体密闭,各所述气罐相互连通;所述缸体通过一隔断分为相互独立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并且缸体内设有一活塞组件,该活塞组件包括第一活塞、第二活塞以及连接第一活塞及第二活塞的连杆;所述连杆穿设并密封连接于所述隔断;其中,所述第一活塞位于第一腔室中,并与第一腔室密封连接;第一活塞将第一腔室分为第一气室以及第一液压储存室;所述第一气室连通所述气罐,所述第一液压储存室上设有集成或独立设置的第一入油口及第一出油口,所述第一入油口供引入液压油;所述第二活塞位于第二腔室中,并与第二腔室密封连接;第二活塞将第二腔室分为第二气室以及第二液压储存室;所述第二气室连通所述气罐,所述第二液压储存室上设有集成或独立设置的第二入油口及第二出油口,所述第二入油口供引入液压油;并且,所述第一液压储存室相邻所述第二腔室设置,或者所述第一气室相邻所述第二液压储存室设置;其中,所述第一出油口通过一第一电控阀门控制连接一回油箱或连接液压机械的液压缸,所述第二出油口通过一第二电控阀门控制连接液压机械的液压缸;或者,所述第一出油口通过所述第一电控阀门控制连接液压机械的液压缸,所述第二出油口通过所述第二电控阀门控制连接所述回油箱或连接液压机械的液压缸。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有关内容解释如下:1.上述方案中,所述蓄能缸连设有多个气罐,且所述气罐相互连通,借此设计,可通过气罐达到储气蓄能的作用。2.上述方案中,所述活塞组件的第一活塞将第一腔室分为第一气室以及第一液压储存室,第二活塞将第二腔室分为第二气室以及第二液压储存室。借此设计,如当油泵向第一液压储存室注油时,由于该第一液压储存室被高压液压油填充挤压,第一活塞将会朝向第一气室设置处位移,进而压缩该第一气室,由于第一活塞与第二活塞通过连杆连接,因此,第二活塞将随同第一活塞一起位移,该第二活塞同时压缩第二气室。3.上述方案中,由于所述第一气室及第二气室均连通气罐,因此第一气室和第二气室中的气压值能够与气罐内气压值保持一致,且通过多个气罐连通的设计,使得第一气室和第二气室在被压缩后,其内部气压值的提升也可以忽略不计。4.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入油口及所述第一出油口为独立设置;所述第一入油口供连接一油泵,所述第一出油口通过所述第一电控阀门控制连接一回油箱或连接液压机械的液压缸。5.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入油口及所述第一出油口也可为集成设置;集成后的第一入油口及第一出油口通过所述第一电控阀门控制连接一油泵或一回油箱或连接液压机械的液压缸。6.上述方案中,以气罐中初始气压值为12.5MPa为例,则蓄能缸的第一液压储存室和第二液压储存室注满液压油后,油压值也为12.5MPa,当“所述第一出油口通过一第一电控阀门控制连接一回油箱或连接液压机械的液压缸,所述第二出油口通过一第二电控阀门控制连接液压机械的液压缸”时,若需要蓄能缸提供12.5MPa的油压给液压机械的液压缸,只要通过第一电控阀门控制第一出油口连接液压机械的液压缸,第二电控阀门控制第二出油口连接液压机械的液压缸,将两液压储存室同时投入正常工作即可;若需要蓄能缸提供双倍油压,即25MPa的油压给液压机械的液压缸,则须通过第一电控阀门控制第一出油口连接回油箱,对第一液压储存室放油泄压,第二电控阀门控制第二出油口连接液压机械的液压缸即可,其原理是:由于第一活塞上依旧承载了第一气室中12.5MPa的气压值,且第一活塞与第二活塞通过连杆连接,因此第一活塞上承载的气压将传递至第二活塞,第二活塞将对第二液压储存室内的液压油产生两个12.5MPa的压力,使得第二液压储存室中的油压升高至25MPa,实现倍增蓄能缸输出油压值的效果。7.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入油口或所述第二入油口与一油泵连接,且所述第一液压储存室与所述第二液压储存室在所述油泵注油时通过管路保持连通。借此设计,当所述第一入油口或所述第二入油口中一者注油的同时另一者也通过两液压储存室的连通设计进行注油。8.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入油口和所述第二入油口均连接一油泵,两液压储存室分别通过油泵注油。9.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入油口和所述第二入油口一者与一油泵连接,另一者与一回油箱连接。借此设计,当所述第一入油口或所述第二入油口中一者注油的同时,另一者可通过负压直接从回油箱吸油。而直接从回油箱吸油的优点是液压油无需冷却,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也避免了液压油高温导致的寿命缩短问题。10.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气室或所述第二气室与所述气罐连接的管路上设有一第三电控阀门。借此设计,以气罐中初始气压值为12.5MPa为例,当第二气室连设第三电控阀门时,当第一液压储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效蓄能增压器,包括至少一个蓄能单元,所述蓄能单元包括一蓄能缸以及连设于该蓄能缸的多个气罐;所述蓄能缸的缸体密闭,各所述气罐相互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缸体通过一隔断分为相互独立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并且缸体内设有一活塞组件,该活塞组件包括第一活塞、第二活塞以及连接第一活塞及第二活塞的连杆;所述连杆穿设并密封连接于所述隔断;其中,所述第一活塞位于第一腔室中,并与第一腔室密封连接;第一活塞将第一腔室分为第一气室以及第一液压储存室;所述第一气室连通所述气罐,所述第一液压储存室上设有集成或独立设置的第一入油口及第一出油口,所述第一入油口供引入液压油;所述第二活塞位于第二腔室中,并与第二腔室密封连接;第二活塞将第二腔室分为第二气室以及第二液压储存室;所述第二气室连通所述气罐,所述第二液压储存室上设有集成或独立设置的第二入油口及第二出油口,所述第二入油口供引入液压油;并且,所述第一液压储存室相邻所述第二腔室设置,或者所述第一气室相邻所述第二液压储存室设置;其中,所述第一出油口通过一第一电控阀门控制连接一回油箱或连接液压机械的液压缸,所述第二出油口通过一第二电控阀门控制连接液压机械的液压缸;或者,所述第一出油口通过所述第一电控阀门控制连接液压机械的液压缸,所述第二出油口通过所述第二电控阀门控制连接所述回油箱或连接液压机械的液压缸。...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蓄能增压器,包括至少一个蓄能单元,所述蓄能单元包括一蓄能缸以及连设于该蓄能缸的多个气罐;所述蓄能缸的缸体密闭,各所述气罐相互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缸体通过一隔断分为相互独立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并且缸体内设有一活塞组件,该活塞组件包括第一活塞、第二活塞以及连接第一活塞及第二活塞的连杆;所述连杆穿设并密封连接于所述隔断;其中,所述第一活塞位于第一腔室中,并与第一腔室密封连接;第一活塞将第一腔室分为第一气室以及第一液压储存室;所述第一气室连通所述气罐,所述第一液压储存室上设有集成或独立设置的第一入油口及第一出油口,所述第一入油口供引入液压油;所述第二活塞位于第二腔室中,并与第二腔室密封连接;第二活塞将第二腔室分为第二气室以及第二液压储存室;所述第二气室连通所述气罐,所述第二液压储存室上设有集成或独立设置的第二入油口及第二出油口,所述第二入油口供引入液压油;并且,所述第一液压储存室相邻所述第二腔室设置,或者所述第一气室相邻所述第二液压储存室设置;其中,所述第一出油口通过一第一电控阀门控制连接一回油箱或连接液压机械的液压缸,所述第二出油口通过一第二电控阀门控制连接液压机械的液压缸;或者,所述第一出油口通过所述第一电控阀门控制连接液压机械的液压缸,所述第二出油口通过所述第二电控阀门控制连接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永军,
申请(专利权)人:赵永军,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