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陆两栖车的水中行驶推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284876 阅读: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25 15:4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陆两栖车的水中行驶推动装置,包括传动轴,沿传动轴的中心轴线两端均设置有伸缩装置,每个伸缩装置分别连接有仿生叶轮,传动轴两端外壁均套接有环形的支架,每个支架上均匀分布有若干通孔,每个支架的任一通孔内活动连接有伸缩杆,每个伸缩杆均依次通过液压泵、液压管道与液压系统相连接;传动轴上还设置有分动器。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使用仿生叶轮代替螺旋桨式推进器,不仅不需要提供几个浮力储备舱来提供车体的浮力,减小了车体的体积,增大了车体空间利用率;同时减小了车身自重,而且仿生叶轮的推进作用明显,增加了在水中的行进速度,有很好的使用价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两栖车水中动力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水陆两栖车的水中行驶推动装置
技术介绍
水陆两栖车辆是一种既具有陆上机动能力,又具有水上行驶能力,同时具有自行实施由陆入水,由水上陆的特殊能力车辆,能依靠车辆自身的浮渡能力通过水障碍的轮式或者履带式车辆。为保证两栖车辆水中行驶的安全性和快速性,水中推动装置开始/停止转动必须是在水陆两种模式完全转换后进行的,同时两栖车车身要有良好的浮力。为解决使车身具有良好的浮力,现有的两栖车的推动装置通常是使用螺旋桨式推进器,然后再在车身增加几个浮力储备舱来提供浮力。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浮力储备舱的存在,一是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两栖车自身体积较大而且车身空间利用率低的问题,二是由于增加了车身自身的重量,使车辆在水中的速度减缓,在使用中造成了一定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水陆两栖车的水中行驶推动装置,解决了现有水陆两栖车在使用过程中车辆行驶速度缓慢,车身自身重量大的问题。本专利技术一种水陆两栖车的水中行驶推动装置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传动轴,沿传动轴的中心轴线两端均设置有伸缩装置,每个伸缩装置分别连接有仿生叶轮,传动轴两端外壁均套接有环形的支架,每个支架上均匀分布有若干通孔,每个支架的任一通孔内活动连接有伸缩杆,每个伸缩杆均依次通过液压泵、液压管道与液压系统相连接;传动轴上还设置有分动器。本专利技术的特点还在于,仿生叶轮包括轮毂,轮毂上均匀分布有若干幅条,轮毂的外圆周套接有轮辋,沿轮辋的一周均匀分布有若干仿生叶片,轮辋表面还均匀分布有若干水孔;轮毂的中心还设置有转动轴和不少于两个的拉杆,转动轴一端与轮毂的中心相固接,转动轴的另一端设置有外花键。伸缩装置包括分布在传动轴两端的盲孔,每个盲孔内均设置有内花键,内花键与转动轴上的外花键相啮合,传动轴两端还设置有卡套,拉杆穿过卡套且与支架上的通孔活动连接。仿生叶片的数量为3~5个且其形状呈“S”型。仿生叶片包括固接在轮辋表面的根段叶片,根段叶片依次连接中段叶片和顶段叶片,中段叶片与根段叶片、顶段叶片的夹角均为100°~140°,根段叶片与固接处轮辋半径的夹角为100°~140°;根段叶片、中段叶片和顶段叶片三者的参数均相同。水孔的内径为10~20mm。传动轴两端的盲孔的内径和转动轴上外花键的外径相同。内花键的沿轴向的长度不大于盲孔长度的一半。内花键位于盲孔中靠近仿生叶轮的一端。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一种水陆两栖车的水中行驶推动装置通过使用仿生叶轮代替螺旋桨式推进器,不仅不需要提供几个浮力储备舱来提供车体的浮力,减小了车体的体积,增大了车体空间利用率;同时减小了车身自重,而且仿生叶轮的推进作用明显,增加了在水中的行进速度,有很好的使用价值。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种水陆两栖车的水中行驶推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种水陆两栖车的水中行驶推动装置中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一种水陆两栖车的水中行驶推动装置中仿生叶轮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一种水陆两栖车的水中行驶推动装置中仿生叶轮的侧视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一种水陆两栖车的水中行驶推动装置中盲孔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传动轴,2.仿生叶轮,3.支架,4.通孔,5.伸缩杆,6.液压泵,7.液压管道,8.液压系统,9.轮毂,10.幅条,11.转动轴,12.轮辋,13.水孔,14.拉杆,15.外花键,16.分动器,17.盲孔,18.内花键,19.卡套,20.根段叶片,21.中段叶片,22.顶段叶片。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一种水陆两栖车的水中行驶推动装置,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传动轴1,沿传动轴1的中心轴线两端均设置有伸缩装置,每个伸缩装置分别连接有仿生叶轮2,传动轴1两端外壁均套接有环形的支架3,每个支架3上均匀分布有若干通孔4,每个支架3的任一通孔4内活动连接有伸缩杆5,每个伸缩杆5均依次通过液压泵6、液压管道7与液压系统8相连接;传动轴1上还设置有分动器16。如图3和图4所示,仿生叶轮2包括轮毂9,轮毂9上均匀分布有若干幅条10,轮毂9的外圆周套接有轮辋12,沿轮辋12的一周均匀分布有若干仿生叶片,轮辋12表面还均匀分布有若干水孔13;轮毂9的中心还设置有转动轴11和不少于两个的拉杆14,转动轴11一端与轮毂9的中心相固接,转动轴11的另一端设置有外花键15。如图5所示,伸缩装置包括分布在传动轴1两端的盲孔17,每个盲孔17内均设置有内花键18,内花键18与转动轴11上的外花键15相啮合,传动轴1两端还设置有卡套19,拉杆14穿过卡套19且与支架3上的通孔4活动连接。仿生叶片的数量为3~5个且其形状呈“S”型,经过试验表明,推进力随着仿生叶片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考虑动力性的提升,应该优先选择仿生叶片数少的方案;托举力随着叶片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及考虑稳定性和车身的角度出发,应该选择叶片多的方案,得出,在仿生叶片为3~5个的时候,推进力和托举力达到相对良好的状态,两栖车车体的速度和稳定性最好。仿生叶片包括固接在轮辋12表面的根段叶片20,根段叶片20依次连接中段叶片21和顶段叶片22,中段叶片21与根段叶片20、顶段叶片22的夹角均为100°~140°,根段叶片20与固接处轮辋12半径的夹角为100°~140°;根段叶片20、中段叶片21和顶段叶片22三者的参数均相同,在转动过程中,仿生叶片和水面产生互相作用力,为两栖车在水中作业提供所需的力:三个叶片在转动过程中,顶段叶片22提供托举力,中段叶片21提供推进力,根段叶片20起固定作用。水孔13的内径为10~20mm,由于在水中行进过程中也会出现尘土或者砂石,为了防止水行状态中的尘土堆积和泥沙沉淀,水孔13不但通过大多数沙土而且又不会减小推进力的大小。传动轴1两端的盲孔17的内径和转动轴11上外花键15的外径相同,保证了在仿生叶轮2收缩时,由于传动轴1和外花键15内径不匹配产生的仿生叶轮2上下震动的情况,破坏两栖车的平稳性。内花键18的沿轴向的长度不大于盲孔17长度的一半,内花键18位于盲孔17中靠近仿生叶轮2的一端,和外花键15啮合产生传动,使仿生叶轮2相对传动轴1进行收缩运动,同时盲孔17内没有内花键18的部分形成缓冲区域,避免外花键15的损坏。本专利技术的工作过程:将本专利技术也两栖车相连接,两栖车开始由陆地转向水中行驶,分动器16给传动轴1提供动力;与此同时液压系统8通过液压管道7、液压泵6带动伸缩杆5开始运动,伸缩杆5通过拉杆14带动仿生叶轮2开始运动,同时由于传动轴1的转动带动内花键18、外花键15的相对运动,外花键15通过转动轴11使仿生叶轮2相对于传动轴1做伸缩运动,当完全进入水中后,仿生叶轮2做圆周运动,顶段叶片22提供托举力,中段叶片21提供推进力,根段叶片20起固定作用,推动车辆在水中行驶。本专利技术通过使用仿生叶轮2代替螺旋桨式推进器,不仅不需要提供几个浮力储备舱来提供车体的浮力,减小了车体的体积,增大了车体空间利用率;同时减小了车身自重,而且仿生叶轮2的推进作用明显,增加了在水中的行进速度,有很好的使用价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水陆两栖车的水中行驶推动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水陆两栖车的水中行驶推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传动轴(1),沿传动轴(1)的中心轴线两端均设置有伸缩装置,每个伸缩装置分别连接有仿生叶轮(2),所述的传动轴(1)两端外壁均套接有环形的支架(3),每个支架(3)上均匀分布有若干通孔(4),每个支架(3)的任一通孔(4)内活动连接有伸缩杆(5),每个伸缩杆(5)均依次通过液压泵(6)、液压管道(7)与液压系统(8)相连接;所述的传动轴(1)上还设置有分动器(16)。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陆两栖车的水中行驶推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传动轴(1),沿传动轴(1)的中心轴线两端均设置有伸缩装置,每个伸缩装置分别连接有仿生叶轮(2),所述的传动轴(1)两端外壁均套接有环形的支架(3),每个支架(3)上均匀分布有若干通孔(4),每个支架(3)的任一通孔(4)内活动连接有伸缩杆(5),每个伸缩杆(5)均依次通过液压泵(6)、液压管道(7)与液压系统(8)相连接;所述的传动轴(1)上还设置有分动器(1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陆两栖车的水中行驶推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仿生叶轮(2)包括轮毂(9),轮毂(9)上均匀分布有若干幅条(10),所述的轮毂(9)的外圆周套接有轮辋(12),沿轮辋(12)的一周均匀分布有若干仿生叶片,所述的轮辋(12)表面还均匀分布有若干水孔(13);所述的轮毂(9)的中心还设置有转动轴(11)和不少于两个的拉杆(14),转动轴(11)一端与轮毂(9)的中心相固接,转动轴(11)的另一端设置有外花键(15)。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水陆两栖车的水中行驶推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伸缩装置包括分布在传动轴(1)两端的盲孔(17),每个盲孔(17)内均设置有内花键(18),内花键(18)与转动轴(11)上的外花键(15)相啮合,所述的传动轴(1)两端还设置有卡套(19),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芮宏斌高峰李艳张鹏飞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