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粉体石墨化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20114 阅读:20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粉体石墨化的装置,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该装置电流分布均匀,石墨化均匀,产品一致性好,且能提高装粉量和加热效率。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粉体石墨化的装置,所述用于粉体石墨化的装置包括顺序排列的艾其逊石墨化炉、内串式石墨化炉、封闭的石墨化坩埚及装出料真空输送系统,所述艾其逊石墨化炉、内串式石墨化炉、石墨化坩埚分别连接有石墨化配电设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封闭的石墨坩埚及多孔结构,提高了热传导效率及加热速度,改善了粉体材料的温度分布,避免了生产过程中杂质的混入,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产品质量,且极大地提高了坩埚的使用寿命。(*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粉体石墨化的装置,尤其是用于石墨微米级粒子加工处理的粉体石墨化的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随着小型便携式用电器具不断向轻量化发展,对电池及电池材料的能量密度和容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对电池材料细度、粒度分布及杂质含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表明,将天然鳞片石墨经过特别的改性处理(包括表面改性及理化改性),能够大幅度提高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比容量,减少其不可逆容量,同时改善了天然石墨的加工工艺性能。在这些改性处理过程中往往要对粉体材料进行高温热处理,而现有技术采用将粉体材料装入常规的石墨坩埚中进行热处理,具有传热效率低,加热速率低,粉体内部温度不均匀等缺点,并且在生产过程中容易造成杂质混入,影响了产品质量。因此导致在生产金刚石用石墨粉、航空、航海、军工领域用的核纯石墨粉石墨化的装置中坩埚使用寿命短,极易破损,且电流分布不均匀,石墨化也不均匀,生产出的产品一致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粉体石墨化的装置,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该装置电流分布均匀,石墨化均匀,产品一致性好,且能提高装粉量和加热效率。-->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粉体石墨化的装置,所述用于粉体石墨化的装置包括顺序排列的艾其逊石墨化炉、内串式石墨化炉、封闭的石墨化坩埚及装出料真空输送系统,所述艾其逊石墨化炉、内串式石墨化炉、石墨化坩埚分别连接有石墨化配电设备。本技术所述石墨化坩埚为石墨材料结构,其一端设有活动密封装置,另一端封闭或设有活动密封装置,所述石墨化坩埚横断面至少有一个孔。本技术所述活动密封装置为可密封的端盖,所述孔为圆形或方形结构。本技术所述石墨化坩埚为圆柱形或方形结构,其直径或边长为200~1000mm,长或高为300~2000mm,内设1~20个孔,并呈蜂窝状排列。本技术所述石墨化坩埚的内孔直径或边长为100~800mm,孔深200~1800mm,壁厚或孔间壁厚20~200mm。本技术所述石墨化坩埚设有一个中心孔,在其四周壁厚上同心设置0~3层,0~19个内孔。本技术所述内孔密封结构为内螺纹密封结构。本技术所述内孔密封结构为锥形密封环结构。本技术所述内孔密封结构为台阶密封结构。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封闭的石墨坩埚及多孔结构,提高了热传导效率及加热速度,改善了粉体材料的温度分布,避免了生产过程中杂质的混入,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产品质量,且极大地提高了坩埚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主视图。图1-2为图1-1中沿A1-A1的剖视图。图2-1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的主视图。-->图2-2为图2-1中沿A2-A2的剖视图。图2-3为图2-1的立体示意图。图3-1为本技术实施例三的主视图。图3-2为图3-1中沿A3-A3的剖视图。图3-3为图3-1的仰视图。图3-4为图3-1的立体示意图。图4-1为本技术实施例四的主视图。图4-2为图4-1中沿A4-A4的剖视图。图4-3为图4-1的仰视图。图4-4为图4-1的立体示意图。图5-1为本技术实施例五的主视图。图5-2为图5-1中沿A5-A5的剖视图。图5-3为图5-1的仰视图。图5-4为图5-1的立体示意图。图6-1为本技术实施例六的主视图。图6-2为图6-1中沿A6-A6的剖视图。图6-3为图6-1的仰视图。图6-4为图6-1的立体示意图。图7-1为本技术实施例七的主视图。图7-2为图7-1中沿A7-A7的剖视图。图7-3为图7-1的仰视图。图7-4为图7-1的立体示意图。图8-1为本技术实施例八的主视图。-->图8-2为图8-1中沿A8-A8的剖视图。图8-3为图8-1的仰视图。图8-4为图8-1的立体示意图。图9-1为本技术实施例九的主视图。图9-2为图9-1中沿A9-A9的剖视图。图9-3为图9-1的仰视图。图9-4为图9-1的立体示意图。图10-1为本技术实施例十的主视图。图10-2为图10-1中沿A10-A10的剖视图。图10-3为图10-1的仰视图。图10-4为图10-1的立体示意图。图11-1为本技术实施例十一的主视图。图11-2为图11-1中沿A11-A11的剖视图。图11-3为图11-1的仰视图。图11-4为图11-1的立体示意图。图12-1为本技术实施例十二的主视图。图12-2为图12-1中沿A12-A12的剖视图。图12-3为图12-1的仰视图。图12-4为图12-1的立体示意图。图13-1为本技术实施例十三的主视图。图13-2为图13-1中沿A13-A13的剖视图。图13-3为图13-1的仰视图。图13-4为图13-1的立体示意图。-->图14-1为本技术实施例十四的主视图。图14-2为图14-1中沿A14-A14的剖视图。图14-3为图14-1的仰视图。图14-4为图14-1的立体示意图。图15-1为本技术实施例十五的主视图。图15-2为图15-1中沿A15-A15的剖视图。图15-3为图15-1的仰视图。图15-4为图15-1的立体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本技术一种用于粉体石墨化的装置,所述用于粉体石墨化的装置包括顺序排列的艾其逊石墨化炉、内串式石墨化炉、封闭的石墨化坩埚及装出料真空输送系统,所述艾其逊石墨化炉、内串式石墨化炉、石墨化坩埚分别连接有石墨化配电设备。本技术所述石墨化坩埚为石墨材料结构,其一端设有活动密封装置,另一端封闭或设有活动密封装置,所述石墨化坩埚横断面至少有一个孔。所述活动密封装置为可密封的端盖,所述孔为圆形或方形结构。所述石墨化坩埚为圆柱形或方形结构,其直径或边长为200~1000mm,长或高为300~2000mm,内设1~20个孔,并呈蜂窝状排列。所述石墨化坩埚的内孔直径或边长为100~800mm,孔深200~1800mm,壁厚或孔间壁厚20~200mm。所述石墨化坩埚设有一个中心孔,在其四周壁厚上同心设置0~3层,0~19个内孔。所述内孔密封结构为内螺纹密封、锥形密封环或台阶密封结构,密封所用的粘结剂为可石墨化的粘结剂。-->本技术石墨化坩埚采用常规的浸渍、高功率、超高功率或高纯石墨电极加工而成,其一端封闭另一端配有可密封的端盖,或两端均配可密封的端盖,该石墨化坩埚的材质为天然石墨粉、人造石墨粉和中温沥青混捏挤压或振动成型,后经碳化、培烧、石墨化加工而成。如图1-1、1-2所示是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一,该石墨化坩埚采用高功率石墨电极1加工而成,中心有1个中心孔2,四周壁厚上分布两层共18个内孔3,孔的一端封闭,另一端加工成内螺纹4,与之配套的是多个石墨端盖,装入石墨粉后可旋入密封。采用该石墨化坩埚进行串接石墨化,之后进行冷却出料,得到石墨化粉体。如图2-1、2-2、2-3所示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二,采用倒扣式旋转密封结构。如图3-1、3-2、3-3、3-4所示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三,采用多层式中心孔结构。如图4-1、4-2、4-3、4-4所示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四,采用多孔倒扣式旋转密封结构。如图5-1、5-2、5-3、5-4所示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五,采用多孔内螺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粉体石墨化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粉体石墨化的装置包括顺序排列的艾其逊石墨化炉、内串式石墨化炉、封闭的石墨化坩埚及装出料真空输送系统,所述艾其逊石墨化炉、内串式石墨化炉、石墨化坩埚分别连接有石墨化配电设备。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粉体石墨化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粉体石墨化的装置包括顺序排列的艾其逊石墨化炉、内串式石墨化炉、封闭的石墨化坩埚及装出料真空输送系统,所述艾其逊石墨化炉、内串式石墨化炉、石墨化坩埚分别连接有石墨化配电设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粉体石墨化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石墨化坩埚为石墨材料结构,其一端设有活动密封装置,另一端封闭或设有活动密封装置,所述石墨化坩埚横断面至少有一个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粉体石墨化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密封装置为可密封的端盖,所述孔为圆形或方形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粉体石墨化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石墨化坩埚为圆柱形或方形结构,其直径或边长为200~1000m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岳敏张红标易征兵贺雪琴张万红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贝特瑞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