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新广专利>正文

折叠式直线驱转自行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110717 阅读: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06 16:28
折叠式直线驱转自行车:斜梁、后斜杈、水平后杈联结组成三角形车架。车架的前端与圆管壳固定。前车杈上部、脚蹬架、联接杆下部在圆管壳内用铰轴和圆球联系;联接杆与带车把的推拉杆通过折叠关节联接,脚蹬架与推拉杆组成推拉杠杆;前车轮安装在前车杈中。后车轮、左、右单向离合轮同轴安装在水平后杈中。上、下传动齿条分别与左、右单向离合轮的齿圈配成啮合传动。上、下传动齿条的左端与水平后杈前部滑杆上的滑块联接,右端与联板联接。连杆的前端与设置在联接杆上部的转套铰接,后端与联板铰接。在连杆、斜梁、水平后杈前部均有折叠关节。车座可调整高低和前后。脚蹬、手推拉杠杆,通过连杆、滑块齿条齿圈传动使车前行。拧转把手实现转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自行车技术,特别是一种折叠式直线驱转自行车
技术介绍
现有的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自行车,大都是脚蹬链轮驱动的,脚蹬一圈只有半圈做功,所以驱动力量不大,遇到坡道,人出力受限,车速很慢。现有的自行车常常发生脱链和卡链故障。现有的后轮驱动自行车,人骑时,上身须前倾或直挺,这样不舒适易疲劳。已有多种折叠式自行车,但高效便捷的折叠式直线驱转自行车还没有发现。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克服现有自行车的上述缺陷,设计一种折叠式直线驱转自行车,骑行舒适不易疲劳、加速快、速度快,坡道行使给力大,手脚联动更健身。本技术按下述技术方案实现。如图3示,圆管壳3由圆柱管和上盖、下底联结组成,所述上盖有一长条形孔3-1,长条形孔3-1的长方向既与上盖的径向重合,又与车长方向一致;如图2示,圆管壳3有一对对称径向缺口3-2;圆球48置于圆管壳3内,并与圆管壳3的内圆、圆管壳3的上盖的下平面、圆管壳3的下底的上平面均配成转动配合。如图1示,前车轮1安装在前杈2中,车轮1为普通式车轮或轮毂电机式车轮(也叫内装电动机式车轮);如图3示,前杈2的上端由圆管壳3的下底插入圆管壳3内,前杈2处于圆管壳3的下底之中的外圆与圆管壳3的下底配成转动配合,前杈2的上端与圆球48的下部固定。 如图2示,轴47沿径向穿过圆管壳3的径向缺口3-2和圆球48,轴47与圆球48配成转动配合,轴47放置于径向缺口3-2;在轴47外圆联接一号 挡片47-3、二号挡片47-4,这两个挡片以圆管壳3两边相对地接触圆管壳3的外圆且能相对圆管壳3滑转;在轴47的两端分别联结左(按车前行方向定义)圆弧形滑板47-1、右圆弧形滑板47-2,脚蹬架4的左枝4-1的前端的滑槽与左圆弧形滑板47-1配成转动配合,脚蹬架4的右枝4-2的前端的滑槽与右圆弧形滑板47-2配成转动配合;左脚蹬44、右脚蹬46分别安装在脚蹬架4后部的左侧、右侧,左脚蹬44、右脚蹬46均带有可调节松紧的扣带。如图3示,联接杆5的下端依次通过圆管壳3的上盖的长条形孔3-1、圆球48上的缺口与轴47的外圆固定,联接杆5既能在长条形孔3-1内前后活动,又能转动。如图1、图4示,转套7用一号螺母5-1安装在联接杆5中部外圆和环台,转套7与联接杆5中部外圆配成转动配合。如图1示。横向车把12联结在推拉杆11头部;联接杆5的上部和推拉杆11的下部用一号关节10连接。一号关节10的结构放大图如图9示,联接杆5的上部插入杈子10-1中配成转动配合,并用一号销钉10-3铰联,二号螺母10-2拧接在一号销钉10-3的一头;从图9看,右卡销10-5a插入杈子10-1下部右边的孔窝,右卡销10-5a的左端半球卡入联接杆5的右边的半球状窝,依次将右弹簧10-6a、右螺塞10-4a套在右卡销10-5a的右部外圆并配成滑动配合,右螺塞10-4a与杈子10-1下部的窝螺纹联接。左卡销10-5b、左弹簧10-6b、左螺塞10-4b和杈子10-1下部左边的孔窝装配关系对称于右卡销10-5a、右弹簧10-6a、右螺塞10-4a和杈子10-1下部右边的孔窝。如图1示,上斜梁16、二号关节43、下斜梁6、后斜杈30、水平后杈40、水平梁45、三号关节42联接组成三角形车架。下斜梁6下端和水平梁45前端联结在圆管壳3外圆。二号关节43的结构放大图如图12示,一号连 件43-1的右侧面与上斜梁16的左端面联结,二号连件43-5的左侧面与下斜梁6的右端面联结,一号连件43-1的下平面置于二号连件43-5的上平面,使上斜梁16的中心线的延长线与下斜梁6的中心线重合,并用二号销钉43-4铰联,三号螺母43-6拧接在二号销钉43-4的下头;上卡销43-2插入一号连件43-1的孔窝,上卡销43-2的下端半球卡入二号连件43-5的半球状窝,依次将上弹簧43-10、上螺塞43-3套在上卡销43-2的上部外圆并配成滑动配合,上螺塞43-3与一号连件43-1的窝螺纹联接;下卡销43-8插入二号连件43-5的孔窝,下卡销43-8的上端半球卡入一号连件43-1的半球状窝,依次将下弹簧43-9、下螺塞43-7套在下卡销43-8的下部外圆并配成滑动配合,下螺塞43-7与二号连件43-5的窝螺纹联接。三号关节42的结构放大图如图11示,水平后杈40的前部插入水平梁45后部杈子中配成转动配合,并用三号销钉42-2铰联,四号螺母42-3拧接在三号销钉42-2的下头;销钉42-1穿过水平梁45后部杈子和水平后杈40的前部并配成滑动配合。下斜梁6的前下端、水平梁45前端均与圆管壳3的外圆固定,水平梁45在脚蹬架4斜下部之上。如图1示,在所述三角形车架的顶点联结有内螺纹的垂直管26,垂直螺杆25插入垂直管26并以螺纹配合联接。垂直螺杆25的上端面与托架23的下面固定。前端有手轮的水平螺杆17的右端依次穿过托架23左垂边、滑块19中螺孔、托架23右垂边,然后带上端螺母24,水平螺杆17与托架23配成转动配合并与滑块19配成螺纹配合,滑块19与托架23配成滑动配合。车座18的下面固定在滑块19的上面,车座18带有减振装置。靠背21和车座18用铰轴20联接,转轮22固定在铰轴20的一端。如图1示,载物架28用左、右两个支杆29分别固定在后斜杈30的右(按 图8定义)杈枝30-1、左(按图8定义)杈枝30-2的下部。若前车轮1为轮毂电机式车轮时,将电池及控制器27置于载物架28,控制钮设置在车把12上(图中未画),电池与控制器电连接,前车轮1、所述控制钮均与控制器电连接。水平梁45上有放脚板45-1。如图8示,所述折叠式直线驱转自行车的后车轴38依次穿过右单向离合轮37a的右从动轮37a-1的中心、后车轮31的中心和左单向离合轮37b的左从动轮37b-1的中心并与它们固定。左单向离合轮37b由左从动轮37b-1和左齿圈37b-2构成,右单向离合轮37a由右从动轮37a-1和右齿圈37a-2构成。左单向离合轮37b、右单向离合轮37a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同传统的超越离合器,其技术早已成熟(例如现有自行车的飞轮、单向轴承),在此不赘述。从图1看,左单向离合轮37b和右单向离合轮37a在逆时针转动时,才能与后车轴38结合在一起转动;而左单向离合轮37b和右单向离合轮37a在顺时针转动时,与后车轴38脱离而只能滑转。左齿圈37b-2与上齿条32配成啮合传动,右齿圈37a-2与下齿条36配成啮合传动。如图8示,后斜杈30的右杈枝30-1、水平后杈40的右杈枝40-3均用右轴承39a安装于后车轴38的右部,后斜杈30的左杈枝30-2、水平后杈40的左杈枝40-24均用左轴承39b安装于后车轴38的左部。如图1、图5示,滑板41套在水平后杈40的前部滑杆外周面,并且配成滑动配合,水平后杈40上有限制滑板41的前限位环40-1和后限位环40-2;上齿条32和下齿条36的前端固定在滑板41的右端面(从图1看),从图5看,上齿条32处于滑板41的右上角,下齿条36处于滑板41的左下角。如图1示,上齿条32和下齿条36的后端固定在联板33的左端面。如图1示,四号关节14a把一号杆13a和二号杆15a联接成一号连杆。 四号关节14a的结构放大图如图10示,三号连件14a-1的左侧面与一号杆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折叠式直线驱转自行车,其特征是:圆管壳(3)由圆柱管和上盖、下底联结组成,所述上盖有一长条形孔(3‑1),长条形孔(3‑1)的长方向既与上盖的径向重合,又与车长方向一致;圆管壳(3)有一对对称径向缺口(3‑2);圆球(48)置于圆管壳(3)内,并与圆管壳(3)的内圆、圆管壳(3)的上盖的下平面、圆管壳(3)的下底的上平面均配成转动配合;前车轮(1)安装在前杈(2)中,车轮(1)为普通式车轮或轮毂电机式车轮;前杈(2)的上端由圆管壳(3)的下底插入圆管壳(3)内,前杈(2)处于圆管壳(3)的下底之中的外圆与圆管壳(3)的下底配成转动配合,前杈(2)的上端与圆球(48)的下部固定;轴(47)沿径向穿过圆管壳(3)的径向缺口(3‑2)和圆球(48),轴(47)与圆球(48)配成转动配合,轴(47)放置于径向缺口(3‑2);在轴(47)外圆联接一号挡片(47‑3)、二号挡片(47‑4),这两个挡片以圆管壳(3)两边相对地接触圆管壳(3)的外圆且能相对圆管壳(3)滑转;在轴(47)的两端分别联结左圆弧形滑板(47‑1)、右圆弧形滑板(47‑2),脚蹬架(4)的左枝(4‑1)的前端的滑槽与左圆弧形滑板(47‑1)配成转动配合,脚蹬架(4)的右枝(4‑2)的前端的滑槽与右圆弧形滑板(47‑2)配成转动配合;左脚蹬(44)、右脚蹬(46)分别安装在脚蹬架(4)后部的左侧、右侧,左脚蹬(44)、右脚蹬(46)均带有可调节松紧的扣带;联接杆(5)的下端依次通过圆管壳(3)的上盖的长条形孔(3‑1)、圆球(48)上的缺口与轴(47)的外圆固定,联接杆(5)既能在长条形孔(3‑1)内前后活动,又能转动;转套(7)用一号螺母(5‑1)安装在联接杆(5)中部外圆和环台,转套(7)与联接杆(5)中部外圆配成转动配合;横向车把(12)联结在推拉杆(11)头部;联接杆(5)的上部和推拉杆(11)的下部用一号关节(10)连接;联接杆(5)的上部插入杈子(10‑1)中配成转动配合,并用一号销钉(10‑3)铰联,二号螺母(10‑2)拧接在一号销钉(10‑3)的一头;右卡销(10‑5a)插入杈子(10‑1)下部右边的孔窝,右卡销(10‑5a)的左端半球卡入联接杆(5)的右边的半球状窝,依次将右弹簧(10‑6a)、右螺塞(10‑4a)套在右卡销(10‑5a)的右部外圆并配成滑动配合,右螺塞(10‑4a)与杈子(10‑1)下部的窝螺纹联接;左卡销(10‑5b)、左弹簧(10‑6b)、左螺塞(10‑4b)和杈子(10‑1)下部左边的孔窝装配关系对称于右卡销(10‑5a)、右弹簧(10‑6a)、右螺塞(10‑4a)和杈子(10‑1)下部右边的孔窝;上斜梁(16)、二号关节(43)、下斜梁(6)、后斜杈(30)、水平后杈(40)、水平梁(45)、三号关节(42)联接组成三角形车架;下斜梁(6)下端和水平梁(45)前端联结在圆管壳(3)外圆;一号连件(43‑1)的右侧面与上斜梁(16)的左端面联结,二号连件(43‑5)的左侧面与下斜梁(6)的右端面联结,一号连件(43‑1)的下平面置于二号连件(43‑5)的上平面,使上斜梁(16)的中心线的延长线与下斜梁(6)的中心线重合,并用二号销钉(43‑4)铰联,三号螺母(43‑6)拧接在二号销钉(43‑4)的下头;上卡销(43‑2)插入一号连件(43‑1)的孔窝,上卡销(43‑2)的下端半球卡入二号连件(43‑5)的半球状窝,依次将上弹簧(43‑10)、上螺塞(43‑3)套在上卡销(43‑2)的上部外圆并配成滑动配合,上螺塞(43‑3)与一号连件(43‑1)的窝螺纹 联接;下卡销(43‑8)插入二号连件(43‑5)的孔窝,下卡销(43‑8)的上端半球卡入一号连件(43‑1)的半球状窝,依次将下弹簧(43‑9)、下螺塞(43‑7)套在下卡销(43‑8)的下部外圆并配成滑动配合,下螺塞(43‑7)与二号连件(43‑5)的窝螺纹联接;水平后杈(40)的前部插入水平梁(45)后部杈子中配成转动配合,并用三号销钉(42‑2)铰联,四号螺母(42‑3)拧接在三号销钉(42‑2)的下头;销钉(42‑1)穿过水平梁(45)后部杈子和水平后杈(40)的前部并配成滑动配合;下斜梁(6)的前下端、水平梁(45)前端均与圆管壳(3)的外圆固定,水平梁(45)在脚蹬架(4)斜下部之上;在所述三角形车架的顶点联结有内螺纹的垂直管(26),垂直螺杆(25)插入垂直管(26)并以螺纹配合联接;垂直螺杆(25)的上端面与托架(23)的下面固定;前端有手轮的水平螺杆(17)的右端依次穿过托架(23)左垂边、滑块(19)中螺孔、托架(23)右垂边,然后带上端螺母(24),水平螺杆(17)与托架(23)配成转动配合并与滑块(19)配成螺纹配合,滑块(19)与托架(23)配成滑动...

【技术特征摘要】
1.折叠式直线驱转自行车,其特征是:圆管壳(3)由圆柱管和上盖、下底联结组成,所述上盖有一长条形孔(3-1),长条形孔(3-1)的长方向既与上盖的径向重合,又与车长方向一致;圆管壳(3)有一对对称径向缺口(3-2);圆球(48)置于圆管壳(3)内,并与圆管壳(3)的内圆、圆管壳(3)的上盖的下平面、圆管壳(3)的下底的上平面均配成转动配合;前车轮(1)安装在前杈(2)中,车轮(1)为普通式车轮或轮毂电机式车轮;前杈(2)的上端由圆管壳(3)的下底插入圆管壳(3)内,前杈(2)处于圆管壳(3)的下底之中的外圆与圆管壳(3)的下底配成转动配合,前杈(2)的上端与圆球(48)的下部固定;轴(47)沿径向穿过圆管壳(3)的径向缺口(3-2)和圆球(48),轴(47)与圆球(48)配成转动配合,轴(47)放置于径向缺口(3-2);在轴(47)外圆联接一号挡片(47-3)、二号挡片(47-4),这两个挡片以圆管壳(3)两边相对地接触圆管壳(3)的外圆且能相对圆管壳(3)滑转;在轴(47)的两端分别联结左圆弧形滑板(47-1)、右圆弧形滑板(47-2),脚蹬架(4)的左枝(4-1)的前端的滑槽与左圆弧形滑板(47-1)配成转动配合,脚蹬架(4)的右枝(4-2)的前端的滑槽与右圆弧形滑板(47-2)配成转动配合;左脚蹬(44)、右脚蹬(46)分别安装在脚蹬架(4)后部的左侧、右侧,左脚蹬(44)、右脚蹬(46)均带有可调节松紧的扣带;联接杆(5)的下端依次通过圆管壳(3)的上盖的长条形孔(3-1)、圆球(48)上的缺口与轴(47)的外圆固定,联接杆(5)既能在长条形孔(3-1)内前后活动,又能转动;转套(7)用一号螺母(5-1)安装在联接杆(5)中部外圆和环台,转套(7)与联接杆(5)中部外圆配成转动配合;横向车把(12)联结在推拉杆(11)头部;联接杆(5)的上部和推拉杆(11)的下部用一号关节(10)连接;联接杆(5)的上部插入杈子(10-1)中配成转动配合,并用一号销钉(10-3)铰联,二号螺母(10-2)拧接在一号销钉(10-3)的一头;右卡销(10-5a)插入杈子(10-1)下部右边的孔窝,右卡销(10-5a)的左端半球卡入联接杆(5)的右边的半球状窝,依次将右弹簧(10-6a)、右螺塞(10-4a)套在右卡销(10-5a)的右部外圆并配成滑动配合,右螺塞(10-4a)与杈子(10-1)下部的窝螺纹联接;左卡销(10-5b)、左弹簧(10-6b)、左螺塞(10-4b)和杈子(10-1)下部左边的孔窝装配关系对称于右卡销(10-5a)、右弹簧(10-6a)、右螺塞(10-4a)和杈子(10-1)下部右边的孔窝;上斜梁(16)、二号关节(43)、下斜梁(6)、后斜杈(30)、水平后杈(40)、水平梁(45)、三号关节(42)联接组成三角形车架;下斜梁(6)下端和水平梁(45)前端联结在圆管壳(3)外圆;一号连件(43-1)的右侧面与上斜梁(16)的左端面联结,二号连件(43-5)的左侧面与下斜梁(6)的右端面联结,一号连件(43-1)的下平面置于二号连件(43-5)的上平面,使上斜梁(16)的中心线的延长线与下斜梁(6)的中心线重合,并用二号销钉(43-4)铰联,三号螺母(43-6)拧接在二号销钉(43-4)的下头;上卡销(43-2)插入一号连件(43-1)的孔窝,上卡销(43-2)的下端半球卡入二号连件(43-5)的半球状窝,依次将上弹簧(43-10)、上螺塞(43-3)套在上卡销(43-2)的上部外圆并配成滑动配合,上螺塞(43-3)与一号连件(43-1)的窝螺纹 联接;下卡销(43-8)插入二号连件(43-5)的孔窝,下卡销(43-8)的上端半球卡入一号连件(43-1)的半球状窝,依次将下弹簧(43-9)、下螺塞(43-7)套在下卡销(43-8)的下部外圆并配成滑动配合,下螺塞(43-7)与二号连件(43-5)的窝螺纹联接;水平后杈(40)的前部插入水平梁(45)后部杈子中配成转动配合,并用三号销钉(42-2)铰联,四号螺母(42-3)拧接在三号销钉(42-2)的下头;销钉(42-1)穿过水平梁(45)后部杈子和水平后杈(40)的前部并配成滑动配合;下斜梁(6)的前下端、水平梁(45)前端均与圆管壳(3)的外圆固定,水平梁(45)在脚蹬架(4)斜下部之上;在所述三角形车架的顶点联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新广
申请(专利权)人:刘新广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