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校正工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093044 阅读: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02 19: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轴校正工装,包括支撑座、至少两个支撑调节件、至少两个轴固定件、轴压件和轴压驱动装置;所述两个支撑调节件相对固定在所述支撑座上;所述两个轴固定件分别固定在所述两个支撑调节件的端部;所述轴压件固定在所述支撑座上,并位于该两个支撑调节件之间,且所述轴压件的输出端与固定在所述轴固定件的待校正轴件相对;所述轴压驱动装置驱动所述轴压件挤压或远离待校正轴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火调校正的基础上,通过轴压件以一定压力一定的时间挤压待校正轴件的变形最高点,有效防止轴件反弹,减少轴件的变形跳动,实现对轴件的微校正,弥补了火调的不足,大大提高校正的效率,进一步地,可减少新做轴件,节省机加工资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轴校正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轴校正工装
技术介绍
轴涉及轴承支撑、密封、齿轮、联轴器、蜗轮蜗杆等零件,是船舶机械设备中必不可少的部件。在船舶机械设备运行一段时间后,轴会发生腐蚀、弯曲,和轴承与密封位轴径发生磨损,因此很有必要对轴进行检修和校正。目前,对轴进行校正修复的方式有镶套、喷涂和填焊光车。但是,镶套需要考虑受力与密封问题,喷涂也只适用于磨损较小的小轴,两者对轴的校正方式具有局限性,因此常用填焊光车对轴进行校正。填焊光车通常先将轴加热火调,再将轴光正回原状。然而,在加热火调时,对于大、长轴径的轴的变形不好控制,因为轴的变形最高点会随加热的温度和位置发生移动,尤其在轴跳动1mm内,火调把握控制不好,轴就容易发生反弹;而在0.5-0.7mm时,纯粹的加热火调很难再继续校正。如果轴中间有齿轮、花键、滚筒、蜗杆等附件的,轴弯曲还会造成这些附件的轴向和径向发生跳动,又增加了轴的修复难度。而若轴不能校正到标准尺寸内,就需要将整条轴换新,由于轴加工工艺要求高、工序多、复杂,这样又会占用很大的机加工资源。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与不足,提供一种轴校正工装,其可对轴件进行微校正、可防止轴件反弹、减少轴件的变形跳动、提高校正效率、可减少新做轴件、节省机加工资源。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轴校正工装,包括支撑座、至少两个支撑调节件、至少两个轴固定件、轴压件和轴压驱动装置;所述两个支撑调节件相对固定在所述支撑座上;所述两个轴固定件分别固定在所述两个支撑调节件的端部;所述轴压件固定在所述支撑座上,并位于该两个支撑调节件之间,且所述轴压件的输出端与固定在所述轴固定件的待校正轴件相对;所述轴压驱动装置驱动所述轴压件挤压或远离待校正轴件。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在火调校正的基础上,通过轴压件以一定压力一定的时间挤压待校正轴件的变形最高点,有效防止轴件反弹,减少轴件的变形跳动,实现对轴件的微校正,弥补了火调的不足,大大提高校正的效率,进一步地,可减少新做轴件,节省机加工资源。进一步地,所述轴压件包括油顶座和油顶;所述油顶座固定在所述支撑座上;所述油顶固定在所述油顶座上,所述油顶内的活塞的输出端与待校正轴件相对。进一步地,所述轴压驱动装置包括液压油管、液压泵和压力表;所述液压泵通过所述液压油管与所述油顶连接,并驱动所述油顶内的活塞挤压或远离待校正轴件;所述压力表检测所述液压泵的输出压力。进一步地,所述支撑座上设有通孔组;所述支撑调节件包括支撑调节杆组和调节螺母组;所述支撑调节杆组贯穿所述通孔组;所述调节螺母组旋设在所述支撑调节杆组上,将所述支撑杆组与所述支撑座固定连接。通过旋转所述调节螺母组在所述支撑调节杆组的位置,进而,可移动所述支撑调节杆组,从而可调节所述支撑座的位置,进而可调节所述轴压件与待校正轴件的相对位置。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调节杆组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螺杆。进一步地,所述调节螺母组包括两个螺母;该一个螺母旋设在支撑座上与待校正轴件相对的一侧面,以托起所述支撑座;另一个螺母旋设在支撑座的另外一侧面,以将所述支撑座与第一支撑调节杆组压紧固定。进一步地,还包括一百分表;所述百分表检测待校正轴件的变形情况,以获得待校正轴件变形的最高点。进一步地,还包括一控制器;所述百分表与所述控制器连接,并将检测的待校正轴件的变形信号传送到所述控制器,以获得待校正轴件变形的最高点;所述液压泵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百分表传送的信号控制所述液压泵的输出压力;所述压力表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压力表检测的压力信号调节所述液压泵的输出压力,使所述液压泵输出的压力在需求的范围内。进一步地,还包括车床、固定架和托架;待校正轴件的一端通过所述固定架夹紧固定在所述车床上,另一端通过所述托架设置在所述车床上,使待校正轴件一端固定,另一端可在托架限定的范围内活动,以避免待校正轴件在校正时两端夹紧固定而造成大幅度的扭曲变形。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在火调校正的基础上,通过轴压件以一定压力一定的时间挤压待校正轴件的变形最高点,有效防止轴件反弹,减少轴件的变形跳动,实现对轴件的微校正,弥补了火调的不足,大大提高校正的效率,进一步地,可减少新做轴件,节省机加工资源。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轴校正工装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轴校正工装实施例的局部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同时参阅图1和图2,图1是本技术轴校正工装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轴校正工装实施例的局部剖视图。该轴校正工装包括支撑座1、至少两个支撑调节件2、至少两个轴固定件3、轴压件4、轴压驱动装置5和百分表6。所述两个支撑调节件2相对固定在所述支撑座1上。所述两个轴固定件3分别固定在该两个支撑调节件2的端部,且该两个轴固定件3之间形成一容置待校正轴件7的容置空间。所述轴压件4固定在所述支撑座1上,并位于该两个支撑调节件2之间,且所述轴压件4的输出端与固定在所述轴固定件3上的待校正轴件7相对。所述轴压驱动装置5驱动所述轴压件4挤压或远离待校正轴件7。本技术的轴校正工装,在校正前和校正后,均通过所述百分表6检测待校正轴件7的变形情况,以获得待校正轴件7变形的最高点。所述支撑调节件2包括支撑调节杆组21和调节螺母组22。所述支撑调节杆组21通过所述调节螺母组22固定在所述支撑座1上,通过调节所述调节螺母组22旋设在支撑调节杆组21的位置,进而调节所述支撑座1离待校正轴件7的距离。进一步地,所述支撑座1上设有通孔组。所述支撑调节杆组21贯穿所述通孔组,所述调节螺母组22旋设在所述支撑调节杆组21上,以将所述支撑杆组21与所述支撑座1固定连接。通过调节所述调节螺母组22在所述支撑调节组21的位置,可移动所述支撑调节杆组21,从而可调节所述支撑座1的位置,进而可调节所述轴压件4与待校正轴件7的相对位置。所述支撑调节杆组21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螺杆。本技术中,所述调节螺母组23包括两个螺母,该一个螺母旋设在支撑座1上与待校正轴件7相对的一侧面,以托起所述支撑座1,另一个螺母旋设在支撑座1的另外一侧面,以将所述支撑座1与第一支撑调节杆组压紧固定。所述轴固定件3包括卡箍31,待校正轴件7通过所述卡箍31夹紧固定。所述轴压件4包括油顶座41和油顶42。所述油顶座41固定在所述支撑座1上。所述油顶42固定在所述油顶座41上,所述油顶42内的活塞421的输出端与待校正轴件7相对。所述轴压驱动装置5包括液压油管51、液压泵52和压力表53。所述液压泵52通过所述液压油管51与所述油顶42连接,并驱动所述油顶42内的活塞421挤压或远离待校正轴件7。所述压力表53检测所述液压泵52的输出压力。为更加智能的校正待校正轴件7,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化,还包括一控制器。所述百分表6与所述控制器连接,并将检测的待校正轴件7的变形信号传送到所述控制器,以获得待校正轴件7变形的最高点。所述液压泵52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百分表6传送的信号控制所述液压泵52的输出压力。所述压力表53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压力表53检测的压力信号调节所述液压泵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轴校正工装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轴校正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座、至少两个支撑调节件、至少两个轴固定件、轴压件和轴压驱动装置;所述两个支撑调节件相对固定在所述支撑座上;所述两个轴固定件分别固定在所述两个支撑调节件的端部;所述轴压件固定在所述支撑座上,并位于该两个支撑调节件之间,且所述轴压件的输出端与固定在所述轴固定件的待校正轴件相对;所述轴压驱动装置驱动所述轴压件挤压或远离待校正轴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轴校正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座、至少两个支撑调节件、至少两个轴固定件、轴压件和轴压驱动装置;所述两个支撑调节件相对固定在所述支撑座上;所述两个轴固定件分别固定在所述两个支撑调节件的端部;所述轴压件固定在所述支撑座上,并位于该两个支撑调节件之间,且所述轴压件的输出端与固定在所述轴固定件的待校正轴件相对;所述轴压驱动装置驱动所述轴压件挤压或远离待校正轴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校正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压件包括油顶座和油顶;所述油顶座固定在所述支撑座上;所述油顶固定在所述油顶座上,所述油顶内的活塞的输出端与待校正轴件相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轴校正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压驱动装置包括液压油管、液压泵和压力表;所述液压泵通过所述液压油管与所述油顶连接,并驱动所述油顶内的活塞挤压或远离待校正轴件;所述压力表检测所述液压泵的输出压力。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校正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上设有通孔组;所述支撑调节件包括支撑调节杆组和调节螺母组;所述支撑调节杆组贯穿所述通孔组;所述调节螺母组旋设在所述支撑调节杆组上,将所述支撑杆组与所述支撑座固定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轴校正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柳江龙张龙雷张文晋
申请(专利权)人:中船澄西船舶广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