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态食物/饮料的制造方法以及使用该方法制造的液态食物/饮料技术

技术编号:14029974 阅读:114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1-19 18:08
目的是提供一种液态食物/饮料,其在保存过程中抑制降解臭味的产生、液色变化、沉淀及沉积物的产生等所谓时间劣变,能够保持良好的香味及口感,同时还能够降低制造步骤中的能源成本。另一目的是提供这种液态食物/饮料的制造方法。方法是液态食物/饮料的制造方法,液态食物/饮料通过将原料液用粘度比原料液低的稀释液进行稀释而得到。方法包括:稀释液加热步骤,其将稀释液在与原料液混合之前加热至比原料液高的温度;一次加热/稀释步骤,其在原料液内使稀释液回漩而产生旋流,从而一边利用旋流的热对流加热原料液一边稀释原料液;二次加热/灭菌步骤,其在一次加热/稀释步骤之后,通过传导热对原料液与稀释液的混合液进行加热灭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液态食物/饮料的制造方法,具体地涉及一种通过混合具有流动性且粘度不同的液态材料而得到的液态食物/饮料的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高龄化社会的发展,难于摄取一般食品的老年人处于增加趋势。通常,吞咽食物的力量即吞咽功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当吞咽变困难时,不仅难于摄取固体,也难于吞咽清凉饮料等一般液体。在这种状态下,如果食物/饮料由于吸入而意外地进入呼吸道,则由于老化所致的肌力低下而变得无法通过咳嗽等排出食物/饮料,其结果,引起所谓吸入性肺炎等症状,有时会危及生命。故应当密切注意吞咽困难者的食物/饮料摄取。即使是此类吞咽困难者,为使他能够容易地摄取食物/饮料,提供一种不仅具有流动性且具有一定的粘度、不堵塞喉部而能够迅速吞咽的液态食物/饮料。这种食物/饮料的示例包括胶冻状(凝胶状)食物/饮料;通过提供比普通饮料更高的粘度的软性饮料获得的饮料,软性饮料的示例是诸如绿茶、红茶等茶类饮料、咖啡饮料、果汁饮料等;诸如浓汤、葛粉汤、酸酪乳饮料、咖喱、燉锅等针对吞咽困难者的液态食品等。例如,中年以后的年龄者喜欢饮用绿茶等茶饮料,但如上所述,如果吞咽能力下降,则难于咽下通常的绿茶饮料,无法满足嗜好性食欲。因此,诸如茶饮料等软性饮料对针对吞咽困难者的商品的需求也较大。如上所述的液态食物/饮料可作为RTD(Ready to Drink)形态包装在容器中的液态食物/饮料被优选地提供,但包装在容器中的液态食物/饮料被希望长期保存,因此在保存过程中尽可能抑制内容物的口感及香味的劣变、所谓时间劣变,保持高品质较为重要。因此,在制造步骤中,要求抑制成为时间劣变的主要原因的糖分及胺基酸的氧化、变质并且抑制内容物即液态食物/饮料的浓度及成分的变化、不均匀。将描述作为包装在容器中的液态食物/饮料的制造方法的示例诸如茶类饮料、果汁饮料以及乳饮料等包装在容器中的软性饮料的常规制造方法。这种包装在容器中的软性饮料,通过向绿茶及红茶等植物体萃取液的浓缩物或浓缩果汁或浓缩乳等高浓度且粘度较高的原料液添加水等稀释液进行稀释而制造。在常用的方法中,原料液与稀释液的混合液一边搅拌一边以预定的温度加热灭菌一定时间,然后封装在PET瓶、罐等给定的容器中。以下,将参照包装在容器中的茶饮料的情况描述具体示例。首先,用热水萃取茶叶,对萃取液进行浓缩处理至预定的浓度,得到高浓度/高粘度的原料液。一旦冷却原料液之后,调合pH调节剂、抗氧化剂以及其它添加剂,然后用水等稀释液稀释至预定的浓度。接着,一边搅拌将原料液稀释的混合液一边加热至预定的灭菌温度,保持一定时间并灭菌,同时除去混合液中的溶解氧。然后,混合液被冷却,填充至给定的容器并封装。因此完成工序。即使在茶类饮料以外的液态食物/饮料的情况下,“制备高浓度、高粘度的原料液”,“然后,用水等稀释液稀释至预定的浓度”,“进行灭菌及除气”的制造步骤,无较大的区别。如果如上所述的制造步骤应用于针对吞咽困难者的食物/饮料,则在原料液的阶段或者稀释步骤以后的任意阶段,通过添加果胶等增稠剂或其它合适的添加剂等,能够制备出粘度较佳的原料液。除上述的茶萃取液之外,为了提高流通效率等目的,诸如果汁、蔬菜汁以及浓缩乳等软性饮料的原料液以被浓缩为高浓度的形态进行交易为多。特别地,在针对吞咽困难者的液态食物/饮料的情况下,原料液与稀释液的混合液也与水相比具有较高的粘度以及较高的密度。原料液与稀释液,以预定的质量比例投入至储藏罐(batch tank)等较大的罐内以便进行浓度调节,然后,用加热器等加热设备加热储藏罐至混合液达到灭菌温度,在灭菌温度通过保持一定时间段而灭菌。当混合液的粘度较高时,为使加热状态及浓度均匀,可需要使用搅拌装置充分搅拌混合液。特别地,当原料液为高浓度且混合液的粘度也较高时,为浓度及温度的均质化需要特别剧烈的搅拌。这可存在由于搅拌导致的空气的并入,在混合液中增加成为以后的时间劣变的主要原因的溶氧的问题。另外,如上所述,用于灭菌和除气的加热通过通过直接加热储藏罐等来执行。在这种情况下,可需要将大量混合液从冷温状态加热至灭菌温度。因此,如果至达到灭菌温度的时间段或所谓升温时间变长,并且混合液的粘度较高,则由于加热不均匀,混合液的一部分容易被过度加热使得含有的胺基酸等引起热变性。这不仅成为保存过程中时间劣变的主要原因,并且香味及口感平衡容易破坏,且用于加热的热能也变大,故从能成本的观点来看也存在不理想的问题。作为保持普通软性饮料的品质的目的,也已经提出了各种制造方法(专利文献1至专利文献7)。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提出在制造步骤中将原料及填充容器等置于氮气环境的方法。然而,虽然本方法能够防止新的氧气的溶解,但并不能对填充的饮用液本身进行除气(脱氧),无法解决上述问题。专利文献3及专利文献4提出在减压环境下通过除气器(脱气装置)对饮用液中的溶氧进行强制去除的方法。然而,由于在减压环境下强制除气(脱氧),除氧气以外的香气成分也会从饮用液体中去除,这可导致对于香气成分极其重要的茶饮料及咖啡饮料等软性饮料难以适用的问题。专利文献5公开将除气的水作为稀释液使用的方法。然而,这个方法在从冷温状态直接加热混合液的方面与上述现有技术相似。因此,无法充分抑制饮用液的时间劣变,也无法解决能源成本的问题。除此之外,提出使饮用液中的溶氧减少的方法,其包括使用中空纤维透膜进行过滤的方法(专利文献6)以及在被填充饮用液的容器的盖的内表面装配通过吸收水分来发挥除氧的作用效果的除氧剂的方法(专利文献7)。然而,在使用中空纤维透膜时,需要附加安装成本,存在问题。在直接与饮料接触的部分配置除氧剂并不理想,又存在容器成本也增加的问题。如上所述,现有技术中提出的方法,从防止饮用液的时间劣变以及降低制造步骤中的能源成本的观点来看,均不充分。[专利文献1]JP3457566B[专利文献2]JP4135061B[专利文献3]JP4988477B[专利文献4]JP2009-17864A[专利文献5]JP6-141825A[专利文献6]JP2005-110527A[专利文献7]JP4408142B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基于上述背景,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态食物/饮料,其在保存过程中抑制降解臭味的产生、液色变化、沉淀及沉积物的产生等所谓时间劣变,能够保持良好的香味及口感,同时还能降低制造步骤中的能源成本。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这种液态食物/饮料的制造方法。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被配置如下:(1)一种液态食物/饮料的制造方法,液态食物/饮料通过将原料液用粘度比述原料液低的稀释液进行稀释而得到,方法的特征在于其包括:稀释液加热步骤,其将稀释液在与上述原料液混合之前加热至比原料液高的温度;一次加热/稀释步骤,其在原料液内使稀释液回漩而产生旋流,从而一边利用上述旋流的热对流加热原料液一边稀释原料液;二次加热/灭菌步骤,其在一次加热/稀释步骤之后,通过传导热对原料液与稀释液的混合液进行加热灭菌。(2)如(1)所述的液态食物/饮料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一次加热/稀释步骤中的原料液与稀释液的混合液的粘度在0.33-490mPa*s的范围内。(3)如(1)或(2)所述的液态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液态食物/饮料的制造方法,所述液态食物/饮料通过将原料液用粘度比所述原料液低的稀释液进行稀释而得到,所述方法包括:稀释液加热步骤,其将所述稀释液在与所述原料液混合之前加热至比所述原料液高的温度;一次加热/稀释步骤,其在所述原料液内使所述稀释液回漩而产生旋流,从而一边利用所述旋流的热对流加热所述原料液一边稀释所述原料液;二次加热/灭菌步骤,其在所述一次加热/稀释步骤之后,通过传导热对所述原料液与稀释液的混合液进行加热灭菌。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4.04.30 JP 2014-0941961.一种液态食物/饮料的制造方法,所述液态食物/饮料通过将原料液用粘度比所述原料液低的稀释液进行稀释而得到,所述方法包括:稀释液加热步骤,其将所述稀释液在与所述原料液混合之前加热至比所述原料液高的温度;一次加热/稀释步骤,其在所述原料液内使所述稀释液回漩而产生旋流,从而一边利用所述旋流的热对流加热所述原料液一边稀释所述原料液;二次加热/灭菌步骤,其在所述一次加热/稀释步骤之后,通过传导热对所述原料液与稀释液的混合液进行加热灭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态食物/饮料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一次加热/稀释步骤中的原料液与稀释液的混合液的粘度在0.33-490mPa*s的范围内。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态食物/饮料的制造方法,其中在所述一次加热/稀释步骤中,所述原料液在45℃-95℃的范围被加热。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液态食物/饮料的制造方法,其中在所述二次加热/灭菌步骤中的灭菌温度在125℃-1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坂田匡孝小西达也笹目正巳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伊藤园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