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速装置的润滑结构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955523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1-02 12:09
差速装置的润滑结构构成为,利用固定于变速器壳体(10)的一对挡板(28、29),将变速器壳体(10)与差速器壳体(16)及末端从动齿轮(18)之间的内部空间分割成差速器壳体(16)及末端从动齿轮(18)侧的第1空间和变速器壳体(16)侧的第2空间。一对挡板(28、29)分别在第1空间侧具有与由如下的轨迹形成的旋转体的外表面形状相似地扩大的内表面形状,所述轨迹是使差速器壳体(16)和末端从动齿轮(18)绕内侧轴(21、22)的旋转轴旋转的轨迹。一对挡板(28、29)构成为使存留在第1空间中的润滑油量比存留在第2空间中的润滑油量少。在差速器壳体(16)中,在能够确保润滑油的油面(L3)的位置处设置有贯通孔(16P)。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对搭载于车辆的差速装置进行润滑的润滑结构。
技术介绍
搭载于车辆的差速装置具备经由轴承部旋转自如地收纳于变速器壳体内的差速器壳体(以下,称作差速器箱)。在变速器壳体内,旋转自如地收纳有驱动差速器箱的驱动小齿轮,该驱动小齿轮以与末端从动齿轮啮合的方式固定在差速器箱外侧。差速器箱包括:小齿轮、小齿轮轴、侧齿轮等内置部件;一对内侧轴,它们将来自末端从动齿轮的驱动扭矩向外部分配;以及带有油引导螺旋槽的内侧部,其将该内侧轴旋转自如地支承在变速器壳体内。在这样的差速装置的润滑结构中,保持内侧部、差速器箱内部以及支承差速器箱的轴承部的润滑状态良好是很重要的。一般来说,在变速器壳体内的底部存留有润滑油,在行驶中,末端从动齿轮一边搅拌该润滑油一边将其扬起,由此保持变速器壳体内的润滑状态。另外,还知道如下这样的润滑结构:在变速器壳体内表面上形成引导槽,所述引导槽将被末端从动齿轮扬起的润滑油引导至内侧部和轴承部。进而,还知道如下这样的润滑结构:在该轴承部的外侧设置有将滴下的润滑油引导至内侧部和轴承部的外侧的轴承隔圈和导板(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3878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在以往的一般的差速器箱上开设有朝向外周侧的窗孔。该窗孔是出于如下的目的而设置的:在行驶中将从内侧部导入差速器箱内部的润滑油排出,并在车辆停止时使差速器箱内的部件浸在润滑油中。这种情况下,需要在变速器壳体内经由该窗孔维持可使差速器箱的内置部件浸在润滑油中的油面高度的大量的润滑油。可是,存在如下问题:在行驶时,由末端从动齿轮和差速器箱搅拌润滑油的量增多,搅拌阻力变大。另外,在将润滑油引导至轴承部与内侧部的外侧即背面侧的情况下,存在如下问题:通过轴承部的内圈与外圈之间的间隙向差速器箱外部流动的润滑油量增多,从内侧部向差速器箱内部的供给量相对减少。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差速装置的润滑结构,该差速装置的润滑结构能够降低润滑油相对于末端从动齿轮和差速器箱的搅拌阻力并使润滑油从差速器箱的内侧部的开口端高效地流入。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是差速装置的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差速装置的润滑结构具备:差速器壳体,其具有将一对内侧轴支承成能够旋转的一对内侧部;末端从动齿轮,其安装于该差速器壳体;变速器壳体,其收纳所述差速器壳体和所述末端从动齿轮;以及一对轴承,其在该变速器壳体内支承所述一对内侧部,将所述末端从动齿轮和所述差速器壳体支承成能够相对于所述变速器壳体绕所述一对内侧轴的旋转轴旋转,所述差速装置的润滑结构从所述一对内侧部和所述一对轴承向所述变速器壳体内供给润滑油,其中,所述差速装置的润滑结构具备一对挡板,所述一对挡板被固定于所述变速器壳体,从而将所述变速器壳体与所述差速器壳体及所述末端从动齿轮之间的内部空间分割成所述差速器壳体及所述末端从动齿轮侧的第1空间和所述变速器壳体侧的第2空间,所述一对挡板分别具有环状的安装面,所述安装面与所述轴承的外圈周围的所述变速器壳体的内表面液密地接触,并且所述一对挡板分别在所述第1空间侧具有内表面,所述内表面具有与由如下轨迹所形成的旋转体的外表面形状相似地扩大的形状,其中,所述轨迹是使所述差速器壳体和所述末端从动齿轮绕所述内侧轴的旋转轴旋转的轨迹,所述一对挡板构成为使存留在所述第1空间中的润滑油量比存留在所述第2空间中的润滑油量少,所述差速器壳体具有与所述一对内侧轴的旋转轴平行的贯通孔,该贯通孔被设置在能够在所述差速器壳体内确保润滑油的油面的位置。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差速装置的润滑结构,能够部分地限制从所述第1空间朝向所述第2空间的润滑油的飞沫。另外,将由于差速器壳体和末端从动齿轮的旋转而被搅拌的润滑油的量限定在挡板的内侧的第1空间从而降低搅拌阻力,并且,使润滑油较长地与末端从动齿轮接触,因此,能够提高冷却効果。另外,在变速器壳体内,存留在挡板的外侧的第2空间中的润滑油没有被搅拌,不会产生阻力,因此,也可以将这部分的油面设定得较高从而增加润滑油的总量,从而能够提高因热质量(ヒートマス)增加所产生的冷却性能。在本专利技术中,由于无需从内侧轴周围的间隙以外的地方向差速器壳体供给润滑油,因此能够将润滑油的相对于差速器壳体的末端从动齿轮周围的底部的油面高度设定得较低,从而能够进一步降低因末端从动齿轮18的旋转所导致的搅拌阻力。在本专利技术的差速装置的润滑结构中,所述一对挡板中的至少一方具有肋,所述肋在所述一对轴承的上方在所述变速器壳体上形成作为油槽的腔室,所述油槽与所述一对内侧部和所述一对轴承连通。根据该结构,能够以挡板自身构成用于供给润滑油的油槽,因此能够削减部件数量。而且,由于将向一对挡板的外侧供给的润滑油的供给量的一部分供给至油槽,因此能够增加润滑油向内侧部的供给量。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具备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润滑结构的差速装置的侧剖视图。图2是示出变速器壳体的一部分、挡板、差速器箱以及末端从动齿轮的结构的分解图。图3是示出挡板的外表面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示出了具备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润滑结构的差速装置。并且,在图1中,仅示出了差速装置的一部分。图1所示的差速装置包括:变速器壳体10;和大致圆柱状的差速器箱16,其经由一对轴承13、14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变速器壳体10的内部空间中。在变速器壳体10中,旋转自如地收纳有被外部的传动装置驱动的驱动小齿轮17,与该驱动小齿轮17啮合的末端从动齿轮18(齿圈)以包围差速器箱16的外圆周的方式通过多根螺栓固定于差速器箱16。差速器箱16具有从其两端面向车体的左右方向同轴地延伸的一对筒状的内侧部16a、16b。差速器箱16在内侧部16a、16b的外周面处分别被支承于一对轴承13、14的内圈。轴承13、14在它们的外圈处被固定于变速器壳体10。轴承13、14是具备滚子的圆锥滚子轴承,所述滚子被配置成其轴向相对于内侧部16a、16b的轴向倾斜。左内侧轴21的轴端部被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左侧的内侧部16a的内周面,右内侧轴22的轴端部被旋转自如地且与左内侧轴21同轴地支承于右侧的内侧部16b的内周面。并且,在以下的说明中,在说“轴向”时,是表示左内侧轴21和右内侧轴22的旋转轴的轴向(在图中以双向箭头表示)。在内侧部16a、16b各自的内周面上,设置有从各自的端的开口部朝向差速器箱16的内部呈螺旋状延伸的供油用的螺旋槽16G。来自外部的润滑油由于差速器箱16与内侧轴21、22的相对旋转而通过内侧部16a、16b的内周面的螺旋槽16G供给到差速器箱16内部。在差速器箱16的内部,小齿轮轴23隔开间隙地位于两个内侧轴21、22的对置端部之间,并且以与两个内侧轴21、22的轴线垂直的方式在两端处被固定支承。将内侧轴21、22的轴线和小齿轮轴2的轴线相垂直的点称作差速机构的中心。在小齿轮轴23的两端部,分别旋转自如地支承有一对小齿轮24、25。两个小齿轮24、25在它们的背面与差速器箱16的内表面滑动自如,且都与一对侧齿轮26、27啮合。一对侧齿轮26、27分别与左内侧轴21和右内侧轴22的对置端花键结合。小齿轮24、25和侧齿轮26、27这两对被配置成相对于差速机构的中心对称。而且,与轴向平行的贯通开口的放油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差速装置的润滑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差速装置的润滑结构,所述差速装置具备:差速器壳体,其具有将一对内侧轴支承成能够旋转的一对内侧部;末端从动齿轮,其安装于所述差速器壳体;变速器壳体,其收纳所述差速器壳体和所述末端从动齿轮;以及一对轴承,其在该变速器壳体内支承所述一对内侧部,将所述末端从动齿轮和所述差速器壳体支承成能够相对于所述变速器壳体绕所述一对内侧轴的旋转轴旋转,其特征在于,在该差速装置中,用于从所述一对内侧部和所述一对轴承向所述变速器壳体内供给润滑油的润滑结构具备一对挡板,所述一对挡板被固定于所述变速器壳体,从而将所述变速器壳体与所述差速器壳体及所述末端从动齿轮之间的内部空间分割成所述差速器壳体及所述末端从动齿轮侧的第1空间和所述变速器壳体侧的第2空间,所述一对挡板分别具有环状的安装面,所述安装面与所述轴承的外圈周围的所述变速器壳体的内表面液密地接触,并且所述一对挡板分别在所述第1空间侧具有内表面,所述内表面具有与由如下轨迹所形成的旋转体的外表面形状相似地扩大的形状,其中,所述轨迹是使所述差速器壳体和所述末端从动齿轮绕所述内侧轴的旋转轴旋转的轨迹,所述一对挡板构成为使存留在所述第1空间中的润滑油量比存留在所述第2空间中的润滑油量少,所述差速器壳体具有与所述一对内侧轴的旋转轴平行的贯通孔,该贯通孔被设置在能够在所述差速器壳体内确保润滑油的油面的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4.03.10 JP 2014-0467221.一种差速装置的润滑结构,所述差速装置具备:差速器壳体,其具有将一对内侧轴支承成能够旋转的一对内侧部;末端从动齿轮,其安装于所述差速器壳体;变速器壳体,其收纳所述差速器壳体和所述末端从动齿轮;以及一对轴承,其在该变速器壳体内支承所述一对内侧部,将所述末端从动齿轮和所述差速器壳体支承成能够相对于所述变速器壳体绕所述一对内侧轴的旋转轴旋转,其特征在于,在该差速装置中,用于从所述一对内侧部和所述一对轴承向所述变速器壳体内供给润滑油的润滑结构具备一对挡板,所述一对挡板被固定于所述变速器壳体,从而将所述变速器壳体与所述差速器壳体及所述末端从动齿轮之间的内部空间分割成所述差速器壳体及所述末端从动齿轮侧的第1空间和所述变速器壳体侧的第2空间,所述一对挡板分别具有环状的安装面,所述安装面与所述轴承的外圈周围的所述变速器壳体的内表面液密地接触,并且所述一对挡板分别在所述第1空间侧具有内表面,所述内表面具有与由如下轨迹所形成的旋转体的外表面形状相似地扩大的形状,其中,所述轨迹是使所述差速器壳体和所述末端从动齿轮绕所述内侧轴的旋转轴旋转的轨迹,所述一对挡板构成为使存留在所述第1空间中的润滑油量比存留在所述第2空间中的润滑油量少,所述差速器壳体具有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村纯末永裕一小野光司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