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芬娜金针菇菌种及其栽培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3826627 阅读:3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0-13 04:1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菌种,尤其涉及一种芬娜金针菇新菌种及其栽培方法,所述菌种为芬娜金针菇Flammulina fennae,保藏编号为CCTCC M 2016179,所述栽培方法包括组织分离菌种后制作母种,制作原种,制作生产种,栽培培养。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芬娜金针菇新菌种CCTCC M2016179还具有栽培性状佳,包括转化率高,菇形好等,有效成分含量高的特点,与普通金针菇相比,其菌柄底部不粘连,不形成褐变,对于生产加工非常有利,适温范围广,出菇温度高于普通金针菇,节能;此外,其菇质脆嫩,鲜美,菇香浓郁,入口无渣,口感优于普通金针菇;其营养价值丰富全面,是一个极具开发潜力的品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菌种,尤其涉及一种芬娜金针菇新菌种及其栽培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食用菌的产业发展迅猛,我国食用菌每年的产量达到2000万吨以上,占全球70%以上,从业人员超过2000万人,食用菌产业在种植业中排在除了粮、棉、油、菜之后的第五位,超过了果、茶叶和蚕桑。在食用菌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珍稀食用菌品种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许多原有的珍稀品种逐渐被驯化,如竹荪、茶薪菇、离褶伞等。但是也有大批的野生食药用菌由于未能被人类认识,没有得到研究。在目前有的15万种大型真菌中,仅仅有80种左右的野生食药用菌被人类驯化,而且规模化栽培的品种更只有20多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上升,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更高,而大型真菌由于其富含具有营养及功能作用的各种成分,包括真菌多糖、三萜类、甾醇等,对于人体健康具有非常良好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金针菇是目前人工广泛栽培的食用菌之一,也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食药用真菌。金针菇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其中人体生长所需的8种氨基酸含量较高,而尤以赖氨酸和精氨酸含量特别丰富,能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和智力发育,因此被称为“增智菇”。金针菇含有朴菇素,具有显著的抗癌功能。经常食用金针菇还可以预防高血压。治疗肝炎及肠胃溃疡等疾病。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对珍稀食用菌品种芬娜金针菇的新菌种及其人工栽培方法。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芬娜金针菇新菌种,分离自蒙古乌素图国家森林公园的腐木上,经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为芬娜金针菇Flammulina fennae新菌种,通过进行组织分离得到原始菌株,命名为芬娜金针菇Flammulina fennae HMGIM-M140658,已于2016年4月7日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简称CCTCC,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八一路,武汉大学),保藏号为:CCTCC M 2016179。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芬娜金针菇新菌种的栽培方法,所述方法包括组织分离菌种后制作母种,制作原种,制作生产种,栽培培养。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栽培培养包括:将生产种接种至栽培料袋,在25℃±1℃、相对湿度60-70%避光培养,待菌丝长满栽培料后,25±1℃、相对湿度95%避光培养3-4天后,调节温度5-6℃、相对湿度85-90%条件下,每天光照2小时,维持3-4天后,控制温度 16-20℃、相对湿度85-90%、二氧化碳浓度小于5%,培养至采子实体成熟。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栽培料按质量百分比计包括48-52%棉籽壳、28-32%木屑、16-20%麸皮、1-2%糖、1-2%碳酸钙。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的芬娜金针菇新菌种的栽培方法包括:将组织分离的菌种接种至母种培养基培养得到母种,将母种接种至原种料袋中培养得到原种,将原种接种至生产种料袋中培养得到生产种,将生产种接种至栽培料袋中,栽培培养至子实体成熟。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的芬娜金针菇新菌种的栽培方法包括:将组织分离的菌种接种至母种培养基25℃±1℃暗培养至菌丝基本长满斜面得到母种,将母种埋入至原种料中25℃±1℃暗培养至菌丝基本覆满料得到原种,将原种埋入生产料中25℃±1℃暗培养至菌丝基本覆满料得到生产种,将生产种接种至栽培料袋中,栽培培养至子实体成熟。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母种培养基按照质量百分比计包括马铃薯18-20%、葡萄糖1.5-2%、琼脂1.8-2%、磷酸二氢钾0.15-0.3%、硫酸镁0.05-0.15%、维生素B1微量,其余为水。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原种料按照质量百分比计包括38-45%棉籽壳、35-40%木屑、18-20%麸皮、1-2%碳酸钙。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生产种料按照质量百分比包括38-45%棉籽壳、35-40%木屑、18-20%麸皮、1-2%碳酸钙。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获得组织分离的菌种的方法包括:将芬娜金针菇新菌种CCTCC M 2016179子实体接种至分离培养基25℃±1℃暗培养至菌丝基本长满培养基得到组织分离的菌种。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分离培养基按照质量百分比计包括马铃薯18-20%、葡萄糖1.5-2%、琼脂1.8-2%、磷酸二氢钾0.15-0.3%、硫酸镁0.05-0.15%、维生素B1微量,其余为水。本专利技术还提供通过以上所述的栽培方法栽培得到的芬娜金针菇新菌种或其子实体。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一种芬娜金针菇新菌种的子实体特征主要包括:呈淡黄至黄色,底部无粘连、无褐变,培养过程中,菌盖不开伞。本专利技术中从野生环境下采集到的芬娜金针菇经过分离纯化获得其纯菌株,通过形态学鉴定并结合分子生物学鉴定,为芬娜金针菇的新菌种。本专利技术经过人工驯化栽培工艺研究得到其人工栽培的子实体,人工驯化的子实体品质较野生状态更佳,一方面为芬娜金针菇的利用提供了一个重要途径,同时对于野生食药用菌资 源利用也是一个新的发现。本专利技术的芬娜金针菇新菌种CCTCC M 2016179子实体营养价值丰富,多糖含量与普通金针菇(例如白色金针菇、黄色金针菇)相比,高出20%以上,富含磷、钾、钙、镁等多种矿物质元素,及18种氨基酸,包括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氨基酸种类齐全,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效果。本专利技术的芬娜金针菇新菌种CCTCC M 2016179还具有栽培性状佳,包括转化率高,菇形好等,有效成分含量高的特点,与普通金针菇相比,其菌柄底部不粘连,不形成褐变,对于生产加工非常有利,适温范围广,出菇温度高于普通金针菇,节能;此外,其菇质脆嫩,鲜美,菇香浓郁,入口无渣,口感优于普通金针菇;其营养价值丰富全面,是一个极具开发潜力的品种。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说明。芬娜金针菇新菌种CCTCC M 2016179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芬娜金针菇新菌种,分离自蒙古乌素图国家森林公园的腐木上,经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为芬娜金针菇Flammulina fennae新菌种,通过进行组织分离得到原始菌株,命名为芬娜金针菇Flammulina fennae HMGIM-M140658,已于2016年4月7日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简称CCTCC,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八一路,武汉大学),保藏号为:CCTCC M 2016179。芬娜金针菇(Flammulina fennae)属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伞菌目(Agaricaies),口蘑科(Trichofomataceae),小火焰菌属(Flammulina)。对本专利技术的芬娜金针菇新菌种CCTCC M 2016179的子实体DNA基因组进行提取,PCR扩增进行鉴定,发现与芬娜金针菇(Flammulina fennae)相似性高达95%以上,经过形态学鉴定,鉴定结果为芬娜金针菇(Flammulina fennae)的新菌种。芬娜金针菇新菌种CCTCC M 2016179的外观学形态特征为:菌盖直径1-1.8cm,凸镜形至平展形,肉质,中央浅褐色,近边缘白色,甚粘,光滑无毛,边缘内卷。菌肉白带黄色,薄。菌褶白带黄色,盖缘处每厘米13-14片,不等长,直生,褶缘平滑至波状。菌柄中生,圆柱形,长2-5cm,近柄顶粗1-2mm,空心,白色,被粉末状颗粒或纤毛,具假根。孢子椭圆形,6-8.5*3.5-4.5μm,光滑,无色至微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芬娜金针菇新菌种,其特征在于,所述菌种为芬娜金针菇Flammulina fennae,保藏编号为CCTCC M 2016179。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芬娜金针菇新菌种,其特征在于,所述菌种为芬娜金针菇Flammulina fennae,保藏编号为CCTCC M 201617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芬娜金针菇新菌种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组织分离菌种后制作母种,制作原种,制作生产种,栽培培养。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芬娜金针菇新菌种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栽培培养包括:将生产种接种至栽培料袋,在25℃±1℃、相对湿度60-70%避光培养,待菌丝长满栽培料后,25±1℃、相对湿度95%避光培养3-4天后,调节温度5-6℃、相对湿度85-90%条件下,每天光照2小时,维持3-4天后,控制温度16-20℃、相对湿度85-90%、二氧化碳浓度小于5%,培养至采子实体成熟。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芬娜金针菇新菌种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栽培料按质量百分比计包括48-52%棉籽壳、28-32%木屑、16-20%麸皮、1-2%糖、1-2%碳酸钙。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芬娜金针菇新菌种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将组织分离的菌种接种至母种培养基培养得到母种,将母种接种至原种料袋中培养得到原种,将原种接种至生产种料袋中培养得到生产种,将生产种接种至栽培料袋中,栽培培养至子实体成熟。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芬娜金针菇新菌种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将组织分离的菌种接种至母种培养基25℃±1℃暗培养至菌丝基本长满斜面得到母种,将母种埋入至原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惠萍谢意珍吴清平张智黄龙花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广东粤微食用菌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