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冲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824905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0-12 19:5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缓冲装置,缓冲装置包括:安装架;冲击杆,所述冲击杆具有枢转轴,所述枢转轴可枢转地设置在所述安装架上;第一缓冲件,所述第一缓冲件设置在所述枢转轴上以适于在所述冲击杆转动时吸收所述冲击杆的冲击能量;第二缓冲件,所述第二缓冲件设置在所述安装架上且适于在所述冲击杆接触所述第二缓冲件时吸收所述冲击杆的冲击能量。在自动化设备冲击冲击杆时,第一缓冲件和第二缓冲件可以同时吸收冲击能量,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缓冲装置吸收冲击能量的速度,可以起到增效缓冲效果,可以提高自动化设备的工作可靠性,可以延长自动化设备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自动化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缓冲装置
技术介绍
相关技术中,缓冲器是自动化生产线当中常用到的装置,驱动元件带动执行元件运动时,难免会对设备产生一定的冲击,尤其是目前生产对产能要求的日益增长,使得设备运行节奏越来越快。设备运行速度加快,对设备的冲击也会增大,较大的冲击会引起设备振动,降低设备零部件的使用寿命,加剧车间噪声污染。因此,为降低设备运动产生的冲击,在设备上安装缓冲装置就变得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缓冲装置,该缓冲装置可以在自动化设备上更好地起到增效缓冲效果,可以提高自动化设备的工作可靠性。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缓冲装置,包括:安装架;冲击杆,所述冲击杆具有枢转轴,所述枢转轴可枢转地设置在所述安装架上;第一缓冲件,所述第一缓冲件设置在所述枢转轴上以适于在所述冲击杆转动时吸收所述冲击杆的冲击能量;第二缓冲件,所述第二缓冲件设置在所述安装架上且适于在所述冲击杆接触所述第二缓冲件时吸收所述冲击杆的冲击能量。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缓冲装置,通过设置第一缓冲件和第二缓冲件,在自动化设备冲击冲击杆时,第一缓冲件和第二缓冲件可以同时吸收冲击能量,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缓冲装置吸收冲击能量的速度,可以起到增效缓冲效果,可以提高自动化设备的工作可靠性,可以延长自动化设备的使用寿命。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缓冲装置还可以具有以下附加技术特征: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缓冲件包括第一弹性装置,所述第一弹性装置设置成在所述枢转轴随所述冲击杆转动时由所述枢转轴驱动所述第一弹性装置将所述冲击能量的至少一部分转换为所述第一弹性装置的弹性势能。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弹性装置包括第一扭簧,所述第一扭簧套设在所述枢转轴上,所述第一扭簧的一端固定在安装架上且另一端固定在所述枢转轴上。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缓冲装置还包括:输出轴,所述输出轴包括输出轴本体
和固定在所述输出轴本体上的第一齿轮;所述枢转轴包括枢转轴本体和固定在所述枢转轴本体上的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啮合。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输出轴上套设有第二弹性装置,所述第二弹性装置设置成在所述输出轴转动时由所述输出轴驱动所述第二弹性装置将所述冲击能量的至少一部分转换为所述第二弹性装置的弹性势能。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二弹性装置包括第二扭簧,所述第二扭簧套设在所述输出轴上,所述第二扭簧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安装架上且另一端固定在所述输出轴上。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二齿轮和所述第一齿轮之间的传动比i满足:1<i≤1.5。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安装架包括:第一板和第二板,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平行设置,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二齿轮设置在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之间,所述冲击杆设置在所述第一板的外侧。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缓冲装置还包括:密封罩,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设置在所述密封罩内且所述冲击杆设置在所述密封罩的外侧。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冲击杆上设置有冲击头,所述冲击头与所述第二缓冲件正对设置以在所述冲击头撞击所述第二缓冲件时吸收所述冲击杆的冲击力。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冲击头与所述冲击杆螺纹连接。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缓冲装置还包括:限位件,所述限位件设置在所述安装架上且设置成用于限制所述冲击杆的转动角度。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限位件相对所述安装架位置可调。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安装架与所述限位件螺纹连接。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缓冲装置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未设置有密封罩的缓冲装置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缓冲装置的枢转轴和输出轴的配合示意图。附图标记:缓冲装置100;安装架10;第一板11;第二板12;第三板13;限位件14;冲击杆20;枢转轴21;枢转轴本体21a;第二齿轮21b;冲击头22;第一弹性装置31;输出轴32;输出轴本体32a;第一齿轮32b;第二弹性装置33;第二缓冲件40;密封罩50。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下面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缓冲装置100,该缓冲装置100可以安装在自动化设备上以在自动化设备工作且冲击缓冲装置100时,缓冲装置100可以吸收自动化设备的冲击能量,可以起到增效缓冲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缓冲装置100可以包括:安装架10、冲击杆20、第一缓冲件和第二缓冲件40。如图1和图2所示,冲击杆20具有枢转轴21,枢转轴21可以枢转地设置在安装架10上。具体地,如图2所示,安装架10可以包括:第一板11、第二板12和第三板13,第一板11和第二板12平行设置,第一板11和第二板12分别固定在第三板13上,而且第一板11和第二板12分别垂直于第三板13,枢转轴21设置在第一板11和第二板12上,而且枢转轴21可以相对第一板11和第二板12枢转运动,其中冲击杆20可以设置在第一板11的外侧。第一缓冲件设置在枢转轴21上以适于在冲击杆20转动时吸收冲击杆20的冲击能量。可以理解的是,在自动化设备冲击冲击杆20时,冲击杆20和枢转轴21同步转动,第一缓冲件可以在枢转轴21的枢转运动种将冲击能量转化成其他能量,从而可以起到增效缓冲效果,可以延长自动化设备的使用寿命,可以提高自动化设备的工作可靠性,降低自动化设备的工作噪音。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缓冲件可以包括第一弹性装置31,第一弹性装置31设置成在枢转轴21随冲击杆20转动时由枢转轴21驱动第一弹性装置31将冲击能量的至少一部分转换为第一弹性装置31的弹性势能。第一弹性装置31可以产生阻止枢转轴21转动的阻尼弹性力,在此过程中,第一弹性装置31将冲击杆20的冲击能量转化成弹性势能,从而可以有效起到增效缓冲效果。具体地,第一弹性装置31可以包括第一扭簧,第一扭簧套设在枢转轴21上,第一扭簧的一端固定在安装架10上,而且第一扭簧的另一端固定在枢转轴21上。由此,在冲击杆20枢转运动时,第一扭簧可以较好地吸收冲击能量,从而可以有效起到增效缓冲效果,可以提高自动化设备的工作可靠性。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如图3所示,缓冲装置100还可以包括:输出轴32,输出轴32包括输出轴本体32a和固定在输出轴本体32a上的第一齿轮32b,枢转轴21包括枢转轴本体21a和固定在枢转轴本体21a上的第二齿轮21b,第一齿轮32b与第二齿轮21b啮合。由此,通过设置相互啮合的第一齿轮32b和第二齿轮21b,可以利用齿轮传动比
的作用,在自动化设备冲击位移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增大缓冲位移,可以增加缓冲装置100吸收的冲击能量,可以有效起到增效缓冲效果,可以延长自动化设备的使用寿命。可选地,第二齿轮21b和第一齿轮32b之间的传动比i满足:1<i≤1.5。例如,第二齿轮21b和第一齿轮32b之间的传动比i可以为4/3。可选地,第一齿轮32b和第二齿轮21b设置在第一板11和第二板12之间,输出轴32和枢转轴21分别支承在第一板11和第二板12上。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缓冲装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缓冲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架;冲击杆,所述冲击杆具有枢转轴,所述枢转轴可枢转地设置在所述安装架上;第一缓冲件,所述第一缓冲件设置在所述枢转轴上以适于在所述冲击杆转动时吸收所述冲击杆的冲击能量;第二缓冲件,所述第二缓冲件设置在所述安装架上且适于在所述冲击杆接触所述第二缓冲件时吸收所述冲击杆的冲击能量。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架;冲击杆,所述冲击杆具有枢转轴,所述枢转轴可枢转地设置在所述安装架上;第一缓冲件,所述第一缓冲件设置在所述枢转轴上以适于在所述冲击杆转动时吸收所述冲击杆的冲击能量;第二缓冲件,所述第二缓冲件设置在所述安装架上且适于在所述冲击杆接触所述第二缓冲件时吸收所述冲击杆的冲击能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缓冲件包括第一弹性装置,所述第一弹性装置设置成在所述枢转轴随所述冲击杆转动时由所述枢转轴驱动所述第一弹性装置将所述冲击能量的至少一部分转换为所述第一弹性装置的弹性势能。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装置包括第一扭簧,所述第一扭簧套设在所述枢转轴上,所述第一扭簧的一端固定在安装架上且另一端固定在所述枢转轴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输出轴,所述输出轴包括输出轴本体和固定在所述输出轴本体上的第一齿轮;所述枢转轴包括枢转轴本体和固定在所述枢转轴本体上的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啮合。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轴上套设有第二弹性装置,所述第二弹性装置设置成在所述输出轴转动时由所述输出轴驱动所述第二弹性装置将所述冲击能量的至少一部分转换为所述第二弹性装置的弹性势能。6.根据权利要求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晨吕宏志余治忠陈昌晗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美芝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