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客车
,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新型客车底盘动力平台。
技术介绍
普通中型客车3类底盘,其转向桥多为不带驱动装置并且使用了较为简单的双横臂结构配合扭杆弹簧,该类悬架舒适性较差,无驱动功能。其驱动桥多为整体桥式,动力由布置在客车前端的发动机通过一根较长的传动轴传递到驱动桥,由驱动桥将动力传递至两侧车轮。上述结构体积庞大,操纵稳定性、乘坐舒适性及NVH(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性能较低。现在常规纯电动中型客车的底盘动力布置也沿用了上述结构,相关缺点未能得到优化。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客车底盘动力平台。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新型客车底盘动力平台,包括下车体骨架和动力电池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电池组安装于下车体骨架的中部,在下车体骨架的前端设置前驱动转向桥,后端设置后驱动桥;所述前驱动转向桥具有前驱动桥支架,该前驱动桥支架的左右两侧各设置一组前下摆臂,每组前下摆臂分为前后两根,各前下摆臂的内端通过橡胶衬套
与前驱动桥支架连接,同组中两根前下摆臂从内向外的方向通过弯曲变形逐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客车底盘动力平台,包括下车体骨架(1)和动力电池组(2),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电池组(2)安装于下车体骨架(1)的中部,在下车体骨架(1)的前端设置前驱动转向桥(A),后端设置后驱动桥(B);所述前驱动转向桥(A)具有前驱动桥支架(3),该前驱动桥支架(3)的左右两侧各设置一组前下摆臂(4),每组前下摆臂(4)分为前后两根,各前下摆臂(4)的内端通过橡胶衬套与前驱动桥支架(3)连接,同组中两根前下摆臂(4)从内向外的方向通过弯曲变形逐渐收拢,且前下摆臂(4)的外端通过球头销与前转向节(5)连接,在每组前下摆臂(4)的上方均设有前上摆臂(6),该前上摆臂(6)为三角形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客车底盘动力平台,包括下车体骨架(1)和动力电池组(2),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电池组(2)安装于下车体骨架(1)的中部,在下车体骨架(1)的前端设置前驱动转向桥(A),后端设置后驱动桥(B);所述前驱动转向桥(A)具有前驱动桥支架(3),该前驱动桥支架(3)的左右两侧各设置一组前下摆臂(4),每组前下摆臂(4)分为前后两根,各前下摆臂(4)的内端通过橡胶衬套与前驱动桥支架(3)连接,同组中两根前下摆臂(4)从内向外的方向通过弯曲变形逐渐收拢,且前下摆臂(4)的外端通过球头销与前转向节(5)连接,在每组前下摆臂(4)的上方均设有前上摆臂(6),该前上摆臂(6)为三角形,前上摆臂(6)的一个角通过球头销与前转向节(5)连接,前上摆臂(6)的另外两个角通过橡胶衬套与下车体骨架(1)连接,在所述前上摆臂(6)上设置前悬架弹性元件(8),该前悬架弹性元件(8)的下端与前上摆臂(6)连接,前悬架弹性元件(8)的上端与托盘(9)连接,托盘(9)固定于下车体骨架(1)上,并在托盘(9)与同侧的其中一根前下摆臂(4)之间连接前减震器总成(10),在所述前驱动桥支架(3)上安装前驱动电机(11),该前驱动电机(11)的输出轴与前减速箱总成(12)的输入端连接,前减速箱总成(12)的两个输出端分别与两根前传动半轴(13)的内端连接,所述前传动半轴(13)的外端穿过对应的前转向节(5),并通过前轮毂单元与前轮总成(14)连接;所述后驱动桥(B)具有后驱动桥支架(15),该后驱动桥支架(15)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后转向节(16),在后驱动桥支架(15)与后转向节(16)之间
\t设置后上摆臂(17)和后下摆臂(18),后上摆臂(17)及后下摆臂(18)均为梯形,后上摆臂(17)的内端通过前后两个橡胶衬套与后驱动桥支架(15)连接,后上摆臂(17)的外端通过一根带轴承的转轴与后转向节(16)连接,所述后下摆臂(18)的内端通过前后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志华,莫旭辉,肖力军,詹斯雅,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科鑫三佳车辆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50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