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曳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761233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9-27 11:3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拖曳臂,包括拖曳臂本体,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拖曳臂本体的设有安装孔的侧面上的折弯处的加强板。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拖曳臂,通过在侧面折弯处设置加强板结构,有效的避免了拖曳臂在大载荷下容易开裂或断裂的问题,改善了拖曳臂的抗屈曲能力,而且经济性好,可实施性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汽车悬架
,具体地说,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拖曳臂
技术介绍
目前,为了提高汽车的操纵性能和舒适性,汽车中后悬架采用独立悬架的越来越多,较为广泛的悬架系统布置形式有双横臂悬架、多连杆悬架等。出于对车辆不同性能的追求,通常悬架部件的布置位置差别很大,多连杆后悬架中,纵向载荷通常会由拖曳臂来承担。设计上为了降低重量和加工方便,拖曳臂的结构多采用厚钣金件冲压而成。由于悬架为平台应用件,很多车都是在同一款悬架上更改车身结构实现新车型的开发,与之而来的问题是,随着车身重量的改变和使用工况的变化,拖曳臂的承载能力会出现不足,在车辆过坑和过坎等情况下,容易引起拖曳臂的屈曲。特别的,由于拖曳臂上必须安装有制动拉线过孔,这样就会在开孔的局部产生很高的应力集中,拖曳臂易出现开裂或断裂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拖曳臂,目的是改善抗屈曲能力。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拖曳臂,包括拖曳臂本体,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拖曳臂本体的设有安装孔的侧面上的折弯处的加强板。所述加强板与所述拖曳臂本体为焊接连接。所述拖曳臂本体包括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的端部为
圆弧过渡连接,所述加强板与第一臂部的侧面和第二臂部的侧面连接,所述安装孔设置于第二臂部的侧面上。所述第一臂部的侧面与所述安装孔的轴线之间的夹角小于90度,安装孔的轴线与所述第二臂部的侧面相垂直。所述拖曳臂本体为V型结构,所述安装孔的轴线与所述第一臂部的侧面和所述第二臂部的侧面相垂直,且第一臂部的长度方向与第二臂部的长度方向之间的夹角在0-180度之间。所述加强板为截面呈凹字形的结构。所述加强板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板体、第二板体和第三板体,第一板体和第三板体为相对设置,第二板体与所述拖曳臂本体为相对设置,第一板体和第三板体与拖曳臂本体连接。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三板体与所述第一臂部和所述第二臂部的侧面焊接连接,所述第二板体与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相平行。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三板体为弧形板,且第一板体和第三板体的轴线与所述安装孔的轴线相平行。所述加强板上设有让制动拉线穿过的过孔。本专利技术的拖曳臂,通过在侧面折弯处设置加强板结构,有效的避免了拖曳臂在大载荷下容易开裂或断裂的问题,改善了拖曳臂的抗屈曲能力,而且经济性好,可实施性高。附图说明图1为第一种拖曳臂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第一种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第二种拖曳臂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第二种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上述图中的标记均为:1、衬套;2、拖曳臂本体;21、第一臂部;22、第二臂部;23、安装孔;24、第一侧面;25、第二侧面;3、加强板;31、第一板体;32、第二板体;33、第三板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目的是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专利技术的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并有助于其实施。如图1和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拖曳臂,包括拖曳臂本体2、设置于拖曳臂本体2上的衬套1和设置于拖曳臂本体2的设有安装孔23的侧面上的折弯处的加强板3。衬套1处用于与汽车车身连接,衬套1安装于拖曳臂本体2长度方向的一端,安装孔23设置于拖曳臂本体2长度方向的另一端,安装孔23为沿拖曳臂本体2厚度方向贯穿设置的圆孔,用于让实现拖曳臂与其它部件连接的螺栓穿过。具体地说,拖曳臂本体2为采用厚钢板冲压而成,板厚一般为5mm。拖曳臂本体2和衬套1的外套管是过盈配合,加强板3焊接到拖曳臂本体2上的指定位置处。因拖曳臂本体的钣金较厚,冲压的特征有限,如果特征太过复杂,容易造成冲压开裂或是冲压残余应力过高,不能靠增加板厚或是特征来增加拖曳臂的抗弯能力。拖曳臂承受的载荷主要有沿着拖曳臂布置方向的拉力和压力,再有就是垂直于拖曳臂的侧向载荷。特别的,有些工况下,拖曳臂会承受压力的同时承受侧向载荷,这种情况下,极容易导致拖曳臂的屈曲,出现折弯或断裂。再者,有些情况,同种悬架应用于不同的车型,由于整车载荷发生了变化,拖
曳臂的承载加大,会在拖曳臂上的开孔处产生局部的高应力集中,导致由于高应力产生的开裂或断裂。为了改善拖曳臂的受力,通过在拖曳臂本体2的侧面上的折弯处设置加强板3,加强板3可以根据需要弯折成凹槽,或直接用垂直钣金在刚度薄弱处焊接。加强板3的厚度可以根据车型的重量设定。例如车型变化较小,整车载荷增加不多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在拖曳臂本体2上薄弱的折弯处增加加强板3,且取材可以是其他加工产生的边角料,基本上不会增加整车制造的成本。如图1和图3所示,拖曳臂本体2包括第一臂部21和第二臂部22,第一臂部21和第二臂部22的端部为圆弧过渡连接,衬套1设置于第一臂部21上,安装孔23设置于第二臂部22上,圆弧过渡处形成折弯,加强板3在圆弧过渡处与第一臂部21和第二臂部22焊接连接。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拖曳臂本体2整体大致呈V型结构,且第一臂部21的长度方向与第二臂部22的长度方向之间的夹角在0-180度之间。安装孔23设置于第二臂部22的第二侧面25上,第一臂部21上具有一个与第二侧面25处于同一平面的第一侧面24,安装孔23的轴线与第一臂部21上的第一侧面24和第二臂部22上的第二侧面25相垂直,安装孔23的轴线与衬套1的轴线相平行且与第一臂部21和第二臂部22的长度方向相垂直。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加强板3为截面呈凹字形的结构。加强板3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板体31、第二板体32和第三板体33,第一板体31和第三板体33为相对设置,第二板体32与拖曳臂本体2为相对设置,第一板体31和第三板体33在拖曳臂本体2的折弯处与拖曳臂本体2焊接连接。具体的,第一板体31和第三板体33的一部分与第一臂部21的第一侧面24焊接连接,另一部分与第二臂部22的第二侧面25焊接连接。第二板体32与第一臂部
21和第二臂部22相平行,第二板体32与拖曳臂本体2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形成一个空腔。如图1和图2所示,作为优选的,第一板体31和第三板体33为弧形板,第一板体31和第三板体33的轴线与安装孔23和衬套1的轴线相平行,第一板体31和第三板体33的轴线并与拖曳臂本体2折弯处的圆弧的轴线相平行,且三者轴线处于加强板3的同一侧。加强板3通过焊接与拖曳臂本体2连接成一个整体,加强板3的形状与拖曳臂本体2的形状相匹配,可以有效改善拖曳臂的抗屈曲能力,有效的避免了平台车应用过程中拖曳臂容易开裂或断裂的问题。如图1和图2所示,作为优选的,加强板3的第二板体32上设有用于让制动拉线穿过的过孔,该过孔为在第二板体32上沿厚度方向贯穿设置的通孔。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拖曳臂本体2的第二臂部22略微偏向第一臂部21长度方向的一侧,使得第一臂部21的长度方向与第二臂部22的长度方向之间的夹角为钝角。安装孔23设置于第二臂部22的第二侧面25上,安装孔23的轴线与第二侧面25相垂直。第一臂部21上具有一个与衬套1的轴线相垂直的第一侧面24,第一侧面24和第二侧面25的端面为圆弧过渡连接,第一侧面24和第二侧面25之间的夹角为钝角。安装孔23的轴线与第二臂部22上的第二侧面25相垂直,安装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拖曳臂,包括拖曳臂本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拖曳臂本体的设有安装孔的侧面上的折弯处的加强板。

【技术特征摘要】
1.拖曳臂,包括拖曳臂本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拖曳臂本体的设有安装孔的侧面上的折弯处的加强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拖曳臂,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与所述拖曳臂本体为焊接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拖曳臂,其特征在于:所述拖曳臂本体包括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的端部为圆弧过渡连接,所述加强板与第一臂部的侧面和第二臂部的侧面连接,所述安装孔设置于第二臂部的侧面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拖曳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臂部的侧面与所述安装孔的轴线之间的夹角小于90度,安装孔的轴线与所述第二臂部的侧面相垂直。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拖曳臂,其特征在于:所述拖曳臂本体为V型结构,所述安装孔的轴线与所述第一臂部的侧面和所述第二臂部的侧面相垂直,且第一臂部的长度方向与第二臂部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明宇叶远林
申请(专利权)人: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