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木薯与冬瓜以及甘薯的复合间作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3739482 阅读: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9-22 14:58
一种木薯与冬瓜以及甘薯的复合间作方法,在木薯宽行距间的2条施肥沟上先间作2行冬瓜,后间作2行甘薯;品种选择赣薯1号、赣薯2号、赣宁紫1号和徐薯22;冬瓜于3月下旬至4月初的清明前后种植;甘薯于5月中下旬种植;木薯、冬瓜与甘薯的种植密度比为(2.5~3.3):1:(3~4);种植行数比为2:2:2;冬瓜收获后不施肥;甘薯收获时间和木薯收获时间相同。有效弥补了冬瓜收获后木薯行间空间大、光温资源浪费以及后期杂草丛生的不足,大幅提高复种指数、土地覆盖率和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减少水土流失,为木薯的高产高效种植提供技术模式。田间试验表明,试验组比木薯净种对照组增收5.13万元以上,增幅557.61%以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旱地间作,特别是涉及一种木薯与冬瓜以及甘薯的复合间作方法
技术介绍
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属大戟科木薯属植物,起源于热带美洲亚马逊河流域,是三大薯类作物之一,全球超过七亿人以木薯为主食。种植木薯有它不占用良田的优点,能缓解国家能源和粮食危机。木薯植株高大,种植密度低,种植株行距宽,前期生长速度慢,苗期封行时间迟。木薯净种经济效益低,无法充分利用光温水热资源,易造成水土流失,土壤综合生产力低。如果适当降低木薯种植密度,扩大木薯种植行距,在木薯生长前期在木薯行间种植即间作短生育期作物冬瓜是可行的。冬瓜(Benincasa hispida(Thunb.)Cogn.)是葫芦科冬瓜属一年生蔓生或架生草本植物,喜温耐热,产量高,耐贮运,是夏秋的重要蔬菜品种之一。2013年8月出版的《热带农业科学》第33卷第8期刊载的《红壤旱地木薯间作冬瓜高效种植模式》,是本申请人的主要专利技术人有关红壤旱地木薯与冬瓜间作方法的研究成果。基于上述研究成果,本申请人作为江西省地方标准DB 36/T 809-2014的起草单位完成的《红壤旱地木薯间作冬瓜生产技术规程》,由江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于2014年11月11日发布,2015年2月10日实施。该生产技术规程规定了红壤旱地木薯间作冬瓜模式术语和定义、农药与肥料使用要求、选地与整地、品种选择、栽培技术、防治病虫害、冬瓜收获、木薯收获以及木薯茎杆留种。但是,在木薯生长前期在木薯行间种植即间作两种以上作物或者间作生育期略长的作物尚有待进一步研究与开发。甘薯(Dioscorea esculenta(Lour.)Burkill),又名甜薯,薯蓣科薯蓣属缠绕草质藤本,是喜光的短日照作物,性喜温,不耐寒,根系发达,较耐旱,它与甘薯均是以收获地下块根为主的作物,间作带来的竞争关系远远
大于互补作用。由于甘薯生长周期长于一般作物,间作搭配难,至于在木薯/冬瓜间作体系中种植甘薯,种植与管理的难度更大,至今尚未见有木薯与冬瓜以及甘薯的复合间作方法的研究报道,生产中也没有相关的间作技术,以及相关的技术借鉴。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弥补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木薯与冬瓜以及甘薯的复合间作方法。本专利技术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解决。这种木薯与冬瓜以及甘薯的复合间作方法,在木薯间作冬瓜的基础上,增加一季甘薯种植,包括品种选择、种植时间、种植模式、种植密度、种植密度比、种植行数比、田间管理,以及收获,其中木薯品种、种植时间和收获时间,以及冬瓜品种、育苗和收获,与现有的木薯间作冬瓜方法相同。这种木薯与冬瓜以及甘薯的复合间作方法的特点是:在木薯宽行距间的2条施肥沟上先间作2行冬瓜,后间作2行甘薯,以促进植物养分的合理吸收与利用。如果先间作3行冬瓜,冬瓜种植密度过大,冬瓜生长空间不足,植株间竞争性增强,容易徒长,苗蔓相互缠绕,影响生长;如果先间作1行冬瓜,冬瓜种植密度过稀,空间利用不足,浪费光温水热资源。如果后间作3行甘薯,甘薯种植密度过大,增加在冬瓜丛中种植的难度大,甘薯种植过多,容易损伤冬瓜瓜蔓;如果后间作1行甘薯,甘薯种植密度过小,甘薯产量太低,而且,种植密度过小,冬瓜收获后土壤利用率不高。所述品种选择,是包括甘薯选择高产高淀粉品种:赣薯1号、赣薯2号、赣宁紫1号和徐薯22。所述种植时间,是包括:冬瓜于3月下旬至4月初的清明前后种植于施肥沟覆盖黑膜的两端,单垄种植2行冬瓜,种植时间过早,温度低,盖膜时间长,需要提前育苗时间,种植过晚,不能赶上冬瓜大规模上市的时间,且难以与木薯种植同步;甘薯于5月中下旬种植于冬瓜植株株间,保持一条直线,过早种植,
影响冬瓜的生长发育,过晚种植,冬瓜影响甘薯的生长发育,适时种植,既有利于冬瓜的生长,也有利于甘薯的生长。所述种植模式,是包括:单垄种植2行木薯,构建宽窄行栽培模式,宽行距为2.3米~2.8米,窄行距为0.7米~0.8米,株距为0.6米~0.8米,宽窄行栽培模式有利于提高木薯行间的通风透光性能,适宜的宽、窄行距和株距可以保证最佳的宽窄行栽培模式,过宽或过窄不利于保证光温资源的合理利用,不利于构建合理的种植密度;单垄种植2行冬瓜,构建宽窄行栽培模式,宽行距为2.0米~2.6米,窄行距为1.0米,株距为2.0米~2.5米,宽窄行栽培模式有利于提高冬瓜行间的通风透光性能,适宜的宽、窄行距和株距可以保证最佳的宽窄行栽培模式,过宽或过窄不利于保证光温资源的合理利用,不利于构建合理的种植密度;单垄种植2行甘薯,每间隔50厘米种植一蔸甘薯,构建宽窄行栽培模式,宽行距为2.0米~2.6米,窄行距为1.0米,株距为0.5米,宽窄行栽培模式有利于提高甘薯行间的通风透光性能,适宜的宽、窄行距和株距可以保证最佳的宽窄行栽培模式,过宽或过窄不利于保证光温资源的合理利用,不利于构建合理的种植密度。所述种植密度,是包括:木薯的种植密度为6944蔸/公顷~11111蔸/公顷,种植密度稀,无法保证产量和合理利用光温水热资源,种植密度过大,增加群体内部的竞争,导致植株徒长,不利于地下部块根的形成、膨大及成熟;冬瓜的种植密度为2222蔸/公顷~3333蔸/公顷,种植密度稀,无法保证产量和合理利用光温水热资源,种植密度过大,则增加了群体内部的竞争,导致植株徒长,不利于地上部藤蔓生长和瓜果的生长;甘薯种植密度是冬瓜种植密度的3~4倍,即甘薯的种植密度为6666蔸/公顷~13332蔸/公顷,种植密度稀,无法保证产量和合理利用光温水热资源,种植密度过大,增加群体内部的竞争,导致植株徒长,不利于地下部块根的形成、膨大及成熟。所述种植密度比,是木薯、冬瓜与甘薯的种植密度比为(2.5~3.3):1:
(3~4)。所述种植行数比,是木薯、冬瓜与甘薯的种植行数比为2:2:2。所述田间管理,是包括:木薯出苗后15天~20天间苗,单株只留1壮苗,合理间苗,可以减少养分损失,时间过早,植株小,容易损伤木薯苗,时间过晚,损失养分;在冬瓜苗基部第5~7片叶处留1个粗壮的头芽,成长为侧蔓,其余侧芽全部摘除,1株冬瓜只留1个瓜,在离冬瓜植株基部2米留瓜,留优去劣,适宜的瓜苗叶位,有利于留取粗壮的头芽;且在冬瓜苗期,在冬瓜植株的两端点施尿素和氯化钾,尿素点施量为30千克/公顷~40千克/公顷,氯化钾点施量为50千克/公顷~60千克/公顷,冬瓜收获后不施肥,冬瓜苗期施肥,能够促进冬瓜壮苗,少于30千克/公顷尿素和50千克/公顷氯化钾,无法促进冬瓜的壮苗,而多于40千克/公顷尿素和60千克/公顷氯化钾,容易造成徒长。所述收获,是包括:甘薯收获时间和木薯收获时间相同,收获方法为先将木薯茎杆砍断,留桩120厘米~130厘米用作种茎,然后收获甘薯,甘薯收获完后再收获木薯,适宜的留桩高度方便起拔木薯和收获甘薯。本专利技术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予以解决。还包括整地起垄,所述整地起垄,是包括:在秋冬作物收获后及时深耕越冬,并在翌年3月中上旬,翻耕整地起宽垄,垄宽2.5米~3.0米,垄高30厘米~40厘米,两垄间宽50厘米~60厘米,耕地时撒施N、P2O5、K2O含量均为15%的复合肥,复合肥撒施量为500千克/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木薯与冬瓜以及甘薯的复合间作方法,在木薯间作冬瓜的基础上,增加一季甘薯种植,包括品种选择、种植时间、种植模式、种植密度、种植密度比、种植行数比、田间管理,以及收获,其特征在于:在木薯宽行距间的2条施肥沟上先间作2行冬瓜,后间作2行甘薯;所述品种选择,是包括甘薯选择高产高淀粉品种:赣薯1号、赣薯2号、赣宁紫1号和徐薯22;所述种植时间,是包括:冬瓜于3月下旬至4月初的清明前后种植于施肥沟覆盖黑膜的两端,单垄种植2行冬瓜;甘薯于5月中下旬种植于冬瓜植株株间,保持一条直线;所述种植模式,是包括:单垄种植2行木薯,构建宽窄行栽培模式,宽行距为2.3米~2.8米,窄行距为0.7米~0.8米,株距为0.6米~0.8米;单垄种植2行冬瓜,构建宽窄行栽培模式,宽行距为2.0米~2.6米,窄行距为1.0米,株距为2.0米~2.5米;单垄种植2行甘薯,每间隔50厘米种植一蔸甘薯,构建宽窄行栽培模式,宽行距为2.0米~2.6米,窄行距为1.0米,株距为0.5米;所述种植密度,是包括:木薯的种植密度为6944蔸/公顷~11111蔸/公顷,冬瓜的种植密度为2222蔸/公顷~3333蔸/公顷,甘薯种植密度是冬瓜种植密度的3~4倍,即甘薯的种植密度为6666蔸/公顷~13332蔸/公顷;所述种植密度比,是木薯、冬瓜与甘薯的种植密度比为(2.5~3.3):1:(3~4);所述种植行数比,是木薯、冬瓜与甘薯的种植行数比为2:2:2;所述田间管理,是包括:木薯出苗后15天~20天间苗,单株只留1壮苗;在冬瓜苗基部第5~7片叶处留1个粗壮的头芽,成长为侧蔓,其余侧芽全部摘除,1株冬瓜只留1个瓜,在离冬瓜植株基部2米留瓜;且在冬瓜苗期,在冬瓜植株的两端点施尿素和氯化钾,尿素点施量为30千克/公顷~40千克/公顷,氯化钾点施量为50千克/公顷~60千克/公顷,冬瓜收获后不施肥;所述收获,是包括甘薯收获时间和木薯收获时间相同,收获方法为先将木薯茎杆砍断,留桩120厘米~130厘米用作种茎,然后收获甘薯,甘薯收获完后再收获木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木薯与冬瓜以及甘薯的复合间作方法,在木薯间作冬瓜的基础上,增加一季甘薯种植,包括品种选择、种植时间、种植模式、种植密度、种植密度比、种植行数比、田间管理,以及收获,其特征在于:在木薯宽行距间的2条施肥沟上先间作2行冬瓜,后间作2行甘薯;所述品种选择,是包括甘薯选择高产高淀粉品种:赣薯1号、赣薯2号、赣宁紫1号和徐薯22;所述种植时间,是包括:冬瓜于3月下旬至4月初的清明前后种植于施肥沟覆盖黑膜的两端,单垄种植2行冬瓜;甘薯于5月中下旬种植于冬瓜植株株间,保持一条直线;所述种植模式,是包括:单垄种植2行木薯,构建宽窄行栽培模式,宽行距为2.3米~2.8米,窄行距为0.7米~0.8米,株距为0.6米~0.8米;单垄种植2行冬瓜,构建宽窄行栽培模式,宽行距为2.0米~2.6米,窄行距为1.0米,株距为2.0米~2.5米;单垄种植2行甘薯,每间隔50厘米种植一蔸甘薯,构建宽窄行栽培模式,宽行距为2.0米~2.6米,窄行距为1.0米,株距为0.5米;所述种植密度,是包括:木薯的种植密度为6944蔸/公顷~11111蔸/公顷,冬瓜的种植密度为2222蔸/公顷~3333蔸/公顷,甘薯种植密度是冬瓜种植密度的3~4倍,即甘薯的种植密度为6666蔸/公顷~13332蔸/公顷;所述种植密度比,是木薯、冬瓜与甘薯的种植密度比为(2.5~3.3):1:(3~4);所述种植行数比,是木薯、冬瓜与甘薯的种植行数比为2:2:2;所述田间管理,是包括:木薯出苗后15天~20天间苗,单株只留1壮苗;在冬瓜苗基部第5~7片叶处留1个粗壮的头芽,成长为侧蔓,其余侧芽全部摘除,1株冬瓜只留1个瓜,在离冬瓜植株基部2米留瓜;且在冬瓜苗期,在冬瓜植株的两端点施尿素和氯化钾,尿素点施量为30千克/公顷~40千克/公顷,氯化钾点施量为50千克/公顷~60千克/公顷,冬瓜收获后不施肥;所述收获,是包括甘薯收获时间和木薯收获时间相同,收获方法为先将木薯茎杆砍断,留桩120厘米~130厘米用作种茎,然后收获甘薯,甘
\t薯收获完后再收获木薯。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木薯与冬瓜以及甘薯的复合间作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整地起垄,所述整地起垄,是包括:在秋冬作物收获后及时深耕越冬,并在翌年3月中上旬,翻耕整地起宽垄,垄宽2.5米~3.0米,垄高30厘米~40厘米,两垄间宽50厘米~60厘米,耕地时撒施N、P2O5、K2O含量均为15%的复合肥,复合肥撒施量为500千克/公顷~650千克/公顷;起宽垄后,在宽垄中间开2条宽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洪鑫袁展汽刘仁根肖运萍汪瑞清吕丰娟杨成春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资源环境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