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姜正晖专利>正文

一种基于荷载减量的桥头跳车修复与预防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3670740 阅读: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9-07 17:0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荷载减量的桥头跳车修复与预防方法。解决现有技术中桥梁桥头存在跳车的问题,且目前采用方法对材料要求高,成形需要较长养护时间,工期较长,对交通运营影响大的问题。方法包括在桥头原路面上进行间隔打孔;在孔内埋入空心筒,然后对孔内进行回填,回填至与桥头原路面齐平;在桥头原路面上加铺路面修复桥头线形。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优点是通过荷载减量的方法,充分利用了原有路面的强度与性能有达到减载的目的,进而有效控制处治以后的沉降。孔内埋入空心筒,略去了采用浆液或泡沫混泥土所需的养护时间,减少了置换工程量,对交通影响期短。安装无需机械,施工也比泡沫混泥土简单、方便、经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道路工程
,尤其是涉及一种施工方便、交通影响期短的基于荷载减量的桥头跳车修复与预防方法
技术介绍
我国桥梁的桥头跳车现象较多,尤其是软土地区。桥头跳车是由于桥台与其后路基沉降不均匀造成了桥台和路基顶面的沉降差而产生的。在软土地区,此沉降差除了路基填料自身压缩外,更多地是由于地基固结沉降引起,其值严重的可以达到几十公分。桥头跳车不仅严重影响到路桥构造物的使用功能,对公路桥梁构造物本身的结构破坏也较大,诱发或加重路桥病害,还会产生一笔极大的养护维修费用,因此越来越多的关注投入到了解决桥头跳车这一棘手的问题上。目前在工程实践中,桥头跳车处治技术主要集中于新建道路时的预防技术,分为几类:1.针对地基的处治技术;2.针对路堤的处治技术;3.针对路桥过渡搭板的处治技术;4.针对桥梁等。其中前4类从路适应桥的角度,后1类从桥适应路的角度,去减小桥路间差异沉降。这些技术又各自有很多方法,效果与具体很多因素有关。目前行业现状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现实中桥头跳车现象仍然较多见,尤其软土地区,由于地基压缩沉降持续时间很长,有的甚至达到几十年,造成目前很多道路建成后逐渐沉降累积形成跳车,成为难以根治的痼疾。面对该现实,许多工程技术人员着手探求针对既有路的处治技术,但受既有路交通运营、工程造价、技术复杂性等影响,至今未有成熟易行又有效的手段得到推广应用,现实中仍基本依靠不断加铺来改善。这些技术大体上有三类:1.通过在路面上向下钻孔,对地基进行加固的技术;2.设置门式地下连续结构限制地基土体侧向变形;3.置换路堤材料为轻质材料。关于1类,技术上相对成熟,但经济性差。关于2类,除经济性差,技术有效性尚待商榷。3类分二种,一种是在路堤两侧横向打孔置换,一种是在路面上往下打孔置换。前者的优点是对交通运营影响较小,但技术难度大,还未成熟,工期也长;后者施工方便,技术成熟,但对交通运营有一定的影响。如前述,这些方法相对于不断重复加铺,或无优势或优势不明显。其中相比较而言,从路面上打孔置换轻质材料的方法会更现实和比较价值,该方法的轻质材料要求高,既要重量轻又要有足够的强度,目前较为可行的仅为泡沫混凝土。但泡沫混凝土的强度形成需要较长的养护时间,使得工期较长,对已通车公路的交通运营影响大,这也成为该方法的明显缺憾。故目前基本仍采用不断重复加铺的方法被动地减轻桥头跳车,但该方法不但多次重复,而且即使对于沉降已稳定的桥头,新加铺的路面荷载还会产生新的沉降增量,破坏原有的稳定,使得始终处于不利的循环状态,费时费力,经济效益也不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主要是解决现有技术中桥梁桥头存在跳车,以及采用被动地不断加铺方法或采用打孔置换轻质材料的方法存在不彻底、不经济、施工不便、对交通运营影响大等问题,提供了一种施工方便快速、交通影响小,处治彻底且经济的基于荷载减量的桥头跳车修复与预防方法。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一种基于荷载减量的桥头跳车修复与预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在桥头原路面上进行间隔打孔;S2.在孔内埋入密封的高强度空心筒,然后对孔内进行回填,回填至与桥头原路面齐平;S3.在桥头原路面上加铺,修复桥头线形。本专利技术通过荷载减量的方法,使得一次性处理后,达到减载的目的,进而有效控制处治以后的沉降,同时减量时由不必全面翻挖,充分利用了原有路面的强度与性能。本专利技术中在孔内埋入空心筒,空心筒为成品,相比传统采用注浆或换填轻质材料如泡沫混凝土等方法,略去了采用浆液或泡沫混凝土所需的养护时间,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置换工程量,对交通影响期短。另外,填充泡沫混凝土需要一套专门设备,而本专利技术安装无需机械,施工也比泡沫混凝土简单、方便、经济。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步骤S2中将一个整体的空心筒埋入孔内,所述空心筒的筒底为平面,筒顶为拱形或圆锥形。本方案采用将一个整体的空心筒埋入孔内。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步骤S2中将若干节空心筒分套装埋入一个孔内,每节空心筒为密闭的空心筒体,其中位于孔最上部的空心筒的筒底为平面,筒顶为拱形或圆锥形,其余空心筒的筒底和筒顶均为平面。空心筒采用分节套装进行安装,更利于进行施工。设置在孔内最上部的空心筒筒顶采用拱形或圆锥形,这使得能更好的扩散行车荷载。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空心筒的筒顶距原路面留有一段高度,然后采用混凝土或沥青混合料将孔回填至原路面齐平。本方案在空心筒筒顶与孔顶部预留一段高度用于回填,使得回填更加密实,更有利于车辆荷载扩散。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步骤S2中埋置空心筒时,具体埋置步骤如下:S21.在孔底采用砂或砂浆进行找平;S22.埋入一个空心筒,在空心筒与孔壁之间次用砂或砂浆进行填充密实;S23.然后埋入下一个空心筒,重复步骤S22,直至埋好最后一个空心筒。本方案空心筒分节安装时每埋入一节进行填充一节,有利于施工同时也使得空心筒埋置更加密实,更有利于车辆荷载扩散。作为一种优选方案,空心筒直径为50cm-120cm,孔的直径大于空心筒的直径。作为一种优选方案,空心筒每节高度为0.4m-1.0m。作为一种优选方案,在空心筒内部设置有加强肋。本方案可以增加空心筒的刚度,更有利于车辆荷载扩散。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步骤S1和S2中打孔埋置空心筒所减载的重量不少于步骤S3中加铺部分的总重量。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是:通过荷载减量的方法,使得一次性处理后,沉降得到控制,同时减量时又不必全面翻挖,充分利用了原有路面的强度与性能有达到减载的目的,进而有效控制处治以后的沉降。在孔内埋入空心筒,相比传统采用注浆或换填轻质材料如泡沫混凝土等方法,略去了采用浆液或泡沫混凝土所需的养护时间,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置换工程量,对交通影响期短。填充泡沫混凝土需要一套专门设备,而本专利技术安装无需机械,施工也比泡沫混凝土简单、方便、经济。附图说明附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施工效果示意图;附图2是本专利技术中空心筒的一种结构剖视图;1-空心筒 2-加铺部分 3-原路面 4-加强肋 5-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实施例:本实施例一种基于荷载减量的桥头跳车修复与预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在桥头原路面上进行间隔打孔;S2.在孔内埋入密封的高强度空心筒1,然后对孔内进行回填,回填至与桥头原路面齐平;S3.在桥头原路面上加铺,修复桥头线形。步骤S1中,施工人员无需对原路面全面进行翻挖,如图1所示,在原路面1上进行间隔打孔,打孔施工采用钻孔或挖孔,具体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且打孔的数量根据需要的减载量而定。本实施例中孔5的直径采用60cm,孔的深度根据实际路面情况而定。步骤S2中采用的空心筒可以为一个整体的筒体或分节进行套装。采用一个整体的空心筒时,该空心筒的筒底为平面,筒顶为圆柱形,或者拱形。为了便于施工,空心筒采用分节套装,空心筒包括若干节,如图2所示,每节空心筒为密闭的空心筒体,其中位于孔最上部的空心筒的筒底为平面,筒顶为拱形或圆锥形,其余空心筒的筒底和筒顶均为平面,这些空心筒相互叠放后共同形成一个顶部为拱形或圆锥形,底部为平面的柱形整体。空心筒直径为50cm,每节高度为0.5m,为了加强空心筒强度,在空心筒内设置有若干径向的加强肋4,加强肋可以交叉设置,也可以上下间隔交叉设置。步骤S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基于荷载减量的桥头跳车修复与预防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于荷载减量的桥头跳车修复与预防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在桥头原路面上进行间隔打孔;S2.在孔内埋入密封的高强度空心筒(1),然后对孔内进行回填,回填至与桥头原路面齐平;S3.在桥头原路面上加铺,修复桥头线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荷载减量的桥头跳车修复与预防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在桥头原路面上进行间隔打孔;S2.在孔内埋入密封的高强度空心筒(1),然后对孔内进行回填,回填至与桥头原路面齐平;S3.在桥头原路面上加铺,修复桥头线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荷载减量的桥头跳车修复与预防方法,其特征是步骤S2中将一个整体的空心筒(1)埋入孔内,所述空心筒的筒底为平面,筒顶为拱形或圆锥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荷载减量的桥头跳车修复与预防方法,其特征是步骤S2中将若干节空心筒(1)套装埋入一个孔内,其中位于孔最上部的空心筒的筒底为平面,筒顶为拱形或圆锥形,其余空心筒的筒底和筒顶均为平面。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种基于荷载减量的桥头跳车修复与预防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空心筒(1)的筒顶与原路面间留有一段高度,然后采用混凝土或沥青混合料将孔回填至原路面齐平。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正晖姜行舰
申请(专利权)人:姜正晖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