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平衡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618512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8-30 19:32
一种电动平衡车,包括舱体、安装于舱体两侧的车轮、转向控制机构及安装于舱体内的控制系统,转向控制机构包括扭转机构及连接于扭转机构上的座体,扭转机构包括安装于舱体上的定子及转子,座体通过一支撑体连接于转子上;转子包括第一连接件及第二连接件,第一连接件固定设置在支撑体的底端,支撑体具有贯穿两个端部的通孔,第二连接件与第一连接件可拆卸连接,且第一连接件上开设有容电线通过的第一凹槽和/或第二连接件上开设有容电线通过的第二凹槽。通过该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充分利用了支撑体的通孔结构,无需再从上到下开设多个通线槽,方便了电动平衡车的走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代步工具,尤其涉及一种电动平衡车。
技术介绍
电动平衡车作为一种便捷的交通工具,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一种双轮电动平衡车,其控制系统位于电动平衡车底部的舱体内,自舱体向上延伸出一个扭杆,扭杆的顶端设置一个供驾驶员握住的手把,驾驶员通过对该手把的转向控制实现动平衡车辆朝着期望的方向转动的目的。由于一直处于站立状态,驾驶员驾驶久了就会疲惫,因此提供一种更舒适的电动平衡车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舒适性能更高的电动平衡车。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动平衡车,包括舱体、安装于舱体两侧的车轮、转向控制机构及安装于舱体内的控制系统,转向控制机构包括扭转机构及连接于扭转机构上的座体,扭转机构包括安装于舱体上的定子及转子,座体通过一支撑体连接于转子上;转子包括第一连接件及第二连接件,第一连接件固定设置在支撑体的底端,第二连接件与第一连接件可拆卸连接,且第一连接件上开设有容电线通过的第一凹槽和/或第二连接件上开设有容电线通过的第二凹槽。进一步地,第一连接件上开设有第一凹槽,且第二连接件设有与第一凹槽相对且连通的第二凹槽。进一步地,第一凹槽的尺寸大于第二凹槽的尺寸。进一步地,支撑体的顶端设有支撑部,支撑部上设有用以与控制系统传输信号的压力感触装置,且座体设有用以压触压力感触装置的压接部。进一步地,座体上设有一托体,座体通过托体与支撑部连接,压接部设置于托体上。进一步地,支撑体具有贯穿两个端部的通孔,支撑部上设有与支撑体的通孔相对且用于支撑压力感触装置的凸缘,压力感触装置延伸入支撑体的通孔内。进一步地,支撑部在沿座体的前后方向的两个端部分别设有一个压力感触装置,托体对应每一压力感触装置设有压接部。进一步地,支撑部的两端分别设有弯折部,压力感触装置分别固定于弯折部上。进一步地,压力感触装置为压力开关或者压力传感器。进一步地,座体上设一有手拉部。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在现有双轮平衡车上设置了一个座体,用于支撑驾驶员的臀部,当驾驶员站立疲惫之后可以坐在座体上操控动平衡车。另外,座体的支撑体开设有贯穿两个端部的通孔,同时在第一连接件或者第二连接件上开设有凹槽,连接压力感触装置与控制系统的连接电线一端连接压力感触装置,另一端由上往下先穿过支撑体的通孔然后从第一连接件或者第二连接件上的凹槽穿出,与位于舱体内的控制系统相连接。如此设置,充分利用了支撑体的通孔结构,无需再从上到下开设多个通线槽,方便了电动平衡车的走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电动平衡车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第一实施方式中图1所示电动平衡车的座体连接结构、压力感触装置装配结构部分分解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扭转机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A部分放大示意图。图5为第二实施方式中图1所示电动平衡车的座体连接结构、压力感触装置装配结构部分分解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详细举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本技术的实施例是为了对本技术进一步解释说明,而非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限制。实施例一请参阅图1所示,本技术的电动平衡车包括舱体4、安装于舱体两侧的车轮3、转向控制机构和控制系统以及设置在舱体4上方的脚踏板2,所述转向控制机构和控制系统均放置于舱体4内部;所述脚踏板2的下方设有用于检测负载的传感装置,只要驾驶员的双脚放置在脚踏板2上,传感装置就会检测到负载信号,并将此信号传输给控制系统,进而启动电动平衡车并控制车辆在运行过程中的平衡。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舱体4的上方设有用于支撑驾驶员臀部的座体10,座体10上设有压接部101,所述压接部101可以设置在座体10本体前部的下方,也可以设置在座体10本体后部的下方,或者在座体10本体前部的下方和本体后部的下方各设置一个压接部101。本实施例中为了达到更好的检测效果,是在座体10本体前部的下方和本体后部的下方各设置一个压接部101(本体后部下方的压接部未示出);所述座体10通过一支撑体13与位于舱体4内部的所述扭转机构连接。所述支撑体13的顶端设有一支撑部11,且所述支撑体13具有贯穿两个端部的通孔结构,在支撑部11本体上设置有用于检测驾驶员臀部对座体的压力的压力感触装置12,所述压力感触装置12与位于舱体4内部的控制系统电连接,用以向控制系统传输信号,所述座体10与所述支撑部11之间还设置有弹性件(未示出),且所述压力感触装置12的设置数量与所述压接部101的数量是相等的,压接部101的数量是根据压力感触装置12的数量设定的,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压力感触装置12也设置了两个,分别位于座体10本体前部的下方和座体10本体后部的下方。当驾驶员坐在座体10上后,座体10由于受到压力产生向下的位移,期间弹性件被压缩;在所述座体10在向下移动产生位移的过程中压接部101会触压到位于压力感触装置12上的触头121,压力感触装置12进而产生信号,并将此信号传输给所述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会根据接收到的信号判断电动平衡车上有负载存在,从而控制电动平衡车辆的平衡运行。当驾驶员离开座体10后,在被压缩的弹性件的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座体10恢复到原来的位置。在现有双轮平衡车上设置了一个座体,用于支撑驾驶员的臀部,当驾驶员站立疲惫之后可以坐在座体上操控动平衡车。同时,车辆运行的过程中,位于脚踏板2下方的传感装置和设置在支撑体13的顶端的压力感触装置会同时检测负载信号,即使在车辆运行中驾驶员的双脚离开了脚踏板2或者偏离了脚踏板2能够检测到负载的的检测区域,只要驾驶员的屁股一直坐在座体10上,车辆的控制系统也会根据压力感触装置12检测到的信号继续平稳控制车辆的运行;或者当设置在脚踏板2下方的传感装置突然出现故障后,控制系统依然可以通过压力感触装置12检测到的信号控制车辆的启动和平稳运行。另外即使不在脚踏板下方设置传感装置也是可以的,只需通过座体下方的压力感触装置检测负载即可。如此设置,极大地提高了动平衡车辆的安全性能。为了使座体连接更稳固,所述座体下方连接一托体102,所述托体102通过定位柱(未示出)与所述支撑部11连接,两者之间还设置有弹性件(未视出),压接部1021位于所述托体102的两个端部的下方,或其中一个端部的下方,其数量与所述压力感触装置12的数量相同。当驾驶员坐在座体10上后,座体10由于受到压力产生向下的位移,从而所述托体102也会随着车座向下移动,在托体102向下移动的过程中压接部1021会触碰到位于压力感触装置12上的触头121,压力感触装置12进而产生信号,并将此信号传输给所述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会根据接收到的信号判断电动平衡车上有负载存在,进而控制电动平衡车辆的平衡运行。当驾驶员离开座体10后,在被压缩的弹性件的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座体10恢复到原来的位置。此外,为了更好地固定压力感触装置,所述支撑部11的两端分别设有折弯部111,所述压力感触装置12固定在所述折弯部上。请参阅图3和图4所示,所述支撑体13的底部固定设置有第一连接件15,第一连接件15上开设有第一凹槽151,所述第一凹槽151的主要作用是为了方便电线通过,因为压力感触装置12需要通过电线与位于舱体4内部的控制系统进行电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动平衡车,包括舱体、安装于舱体两侧的车轮、转向控制机构及安装于舱体内的控制系统,所述转向控制机构包括扭转机构及连接于扭转机构上的座体,所述扭转机构包括安装于舱体上的定子及转子,所述座体通过一支撑体连接于转子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包括第一连接件及第二连接件,第一连接件固定设置在所述支撑体的底端,第二连接件与第一连接件可拆卸连接,且所述第一连接件上开设有容电线通过的第一凹槽和/或所述第二连接件上开设有容电线通过的第二凹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动平衡车,包括舱体、安装于舱体两侧的车轮、转向控制机构及安装于舱体内的控制系统,所述转向控制机构包括扭转机构及连接于扭转机构上的座体,所述扭转机构包括安装于舱体上的定子及转子,所述座体通过一支撑体连接于转子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包括第一连接件及第二连接件,第一连接件固定设置在所述支撑体的底端,第二连接件与第一连接件可拆卸连接,且所述第一连接件上开设有容电线通过的第一凹槽和/或所述第二连接件上开设有容电线通过的第二凹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上开设有第一凹槽,且所述第二连接件设有与所述第一凹槽相对且连通的第二凹槽。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的尺寸大于第二凹槽的尺寸。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平衡车,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爱尔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