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湿热灭菌的无菌切向流过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471114 阅读: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8-05 04: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可湿热灭菌的无菌切向流过滤装置,包括至少一个过滤单元,所述过滤单元包括壳体和滤芯,所述壳体上设有至少一个进液端、至少一个回流端和至少一个透过端,所述滤芯热熔固定在所述壳体内并将透过端与进液端、回流端隔离开。在该技术方案中,滤芯采用热熔的固定方式与壳体连接,而不使用胶粘剂,从而可以耐受高压蒸汽灭菌,实现产品在无菌条件下的切向流过滤过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湿热灭菌的无菌切向流过滤装置,包括至少一个过滤单元,所述过滤单元包括壳体和滤芯,所述壳体上设有至少一个进液端、至少一个回流端和至少一个透过端,所述滤芯热熔固定在所述壳体内并将透过端与进液端、回流端隔离开。在该技术方案中,滤芯采用热熔的固定方式与壳体连接,而不使用胶粘剂,从而可以耐受高压蒸汽灭菌,实现产品在无菌条件下的切向流过滤过程。【专利说明】 可湿热灭菌的无菌切向流过滤装置
本技术涉及过滤设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可湿热灭菌的无菌切向流过滤装置。
技术介绍
传统的液体死端过滤(deadend),也叫垂直过滤,是大部分微孔过滤(MF,微滤)包括除菌过滤所采用的过滤形式,其液体的流动方向与过滤方向一致。随着过滤的进行,过滤膜表面形成的滤饼层或凝胶层厚度逐渐增大,流速逐渐降低。当过滤介质为孔径细小的超滤膜或微滤膜时料液中固形物含量很高时,采取死端过滤方式流速将急速降低。因此,死端过滤只能处理小体积的料液。对于较大规模的料液过滤时,就需要采用切向流过滤方式。切向流过滤是指液体流动方向与过滤方向垂直的过滤形式。液体流动在过滤介质表面产生剪切力,减小了滤饼层或凝胶层的堆积,保证了稳定的过滤速度。因此,切向流过滤方式被广泛地应用于超滤和微滤的处理过程。现有的切向流过滤主要采用膜包、卷膜的形式,其共同特点是由于设计过程中采用胶黏的形式进行切向流过滤膜的固定,这种形式使得所用的切向流过滤系统不能够耐受湿热灭菌,不能实现产品的无菌切向流过滤。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湿热灭菌的无菌切向流过滤装置,不使用胶粘剂,以耐受湿热灭菌,实现无菌切向流过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湿热灭菌的无菌切向流过滤装置,包括至少一个过滤单元,所述过滤单元包括壳体和滤芯,所述壳体上设有至少一个进液端、至少一个回流端和至少一个透过端,所述滤芯热熔固定在所述壳体内并将透过端与进液端、回流端隔离开。在该技术方案中,滤芯采用热熔的固定方式与壳体连接,而不使用胶粘剂,从而可以耐受高压蒸汽灭菌,实现产品在无菌条件下的切向流过滤过程。其中,滤膜材质包含但不仅限于如下材质:聚醚砜(PES)、聚偏二氟乙烯(PVDF)、聚四氟乙烯(PTFE)、混合纤维素(MCE)、尼龙(Nylon)、聚碳酸酯(PC)、聚丙烯(PP)等。具体而言,所述滤芯由内向外依次为内衬、滤膜和网罩,所述内衬、所述滤膜和所述网罩均与所述壳体热熔连接。优选地,所述滤芯为两端开口的柱形结构,所述滤芯的两端分别延伸至回流端和进液端且分别与所述壳体的两端连接。优选地,所述过滤单元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过滤单元的进液端与回流端之间的流道相互串联设置,可以增大切向流过滤面积,提高过滤效率。优选地,所述过滤单元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过滤单元的进液端与回流端之间的流道相互并联设置,可以增大切向流过滤面积,提高过滤效率。优选地,每个所述过滤单元透过端均连通至一总透过腔,每个所述过滤单元的进液端至回流端之间的流道均延伸至伸入总透过腔并汇总至总回流端,不仅可以增大切向流过滤面积,提高过滤效率,而且管路布局简洁,易于拆装。优选地,所述过滤单元包括多个间隔预设距离依次设置的板状的滤芯,所述滤芯及所述壳体配合形成多个流道,所述流道分为与透过端连通的透过通道和与进液端、回流端连通的进液通道,且所述进液通道与所述透过通道依次交替分布。在该技术方案中,增强了单个过滤单元的过滤能力,增大切向流过滤面积、提高过滤效率的同时管路布局更加简洁。优选地,在所述过滤单元中,进液端和回流端分别位于所述壳体的两端,透过端位于所述壳体的侧面。优选地,所述过滤单元包括多个由内向外依次套设的同轴的柱形的滤芯,所述滤芯及所述壳体配合形成多个流道,所述流道分为与透过端连通的透过通道和与进液端、回流端连通的进液通道,且所述进液通道与所述透过通道依次交替分布。在该技术方案中,增强了单个过滤单元的过滤能力,增大切向流过滤面积、提高过滤效率的同时管路布局更加简洁。优选地,在所述过滤单元中,回流端和进液端分别位于所述壳体的两端,透过端与回流端位于所述壳体的同一端。【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中可湿热灭菌的无菌切向流过滤装置中一个过滤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二中可湿热灭菌的无菌切向流过滤装置中一个过滤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三中可湿热灭菌的无菌切向流过滤装置中一个过滤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四中可湿热灭菌的无菌切向流过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五中可湿热灭菌的无菌切向流过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六中可湿热灭菌的无菌切向流过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六中可湿热灭菌的无菌切向流过滤装置的总透过腔与过滤单元之间的盖板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六中可湿热灭菌的无菌切向流过滤装置的总透过腔内部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六中可湿热灭菌的无菌切向流过滤装置的过滤单元的截面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七中可湿热灭菌的无菌切向流过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技术实施例七中可湿热灭菌的无菌切向流过滤装置的内部流道示意图;图12是本技术实施例八中可湿热灭菌的无菌切向流过滤装置的内部流道示意图;图13是图12中的A-A截面不意图;图14是图12中的B-B截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实施例一:如图1中所示为可湿热灭菌的无菌切向流过滤装置的一个过滤单元,其结构类似于T型滤芯式过滤器。溶液经进液端a进入壳体I内,透过滤芯2的滤液经透过端b流出,其余溶液经回流端c流出,流向如图中箭头所示。其中,滤膜折叠方式或不折叠的均可,不折叠方式更佳,因为滤膜的折叠会影响切向流的冲刷作用。实施例二:如图2中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过滤单元与实施例一类似,但是将壳体I密封的底部镂空形成回流端C,并将透过端b管路独立并由边侧引出,上端作为进液端a。溶液经进液端a进入壳体I内,透过滤芯2的滤液经透过端b流出,其余溶液经回流端c流出,流向如图中箭头所示。实施例三:如图3中所示,该过滤单元类似于囊式过滤器,进液端a与回流端c之间的通道贯穿壳体I。溶液经进液端a进入壳体I内,透过滤芯2的滤液经透过端b流出,其余溶液经回流端c流出,流向如图中箭头所示。实施例四:如图4所示,将两个过滤单元串联连接,透过端b在壳体I外部汇集一处,可以增大过滤面积。溶液经进液端a进入壳体I内,透过滤芯2的滤液经透过端b流出,其余溶液经回流端c流出,流向如图中箭头所示。 实施例五:如图5所示,将四个过滤单元并联连接,进液端a、透过端b、回流端c均分别在壳体I外部汇集一处,可以增大过滤面积,比串联效果更佳。溶液经进液端a进入壳体I内,透过滤芯2的滤液经透过端b流出,其余溶液经回流端c流出,流向如图中箭头所示。实施例六:如图6至9所示,是六个过滤单元的另一种并联连接方式,相比实施例五中的并联方式管路更加简洁,每个透过端b均连通至一总透过腔3,每个过滤单元的进液端a至回流端c之间的流道均延伸至伸入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湿热灭菌的无菌切向流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过滤单元,所述过滤单元包括壳体和滤芯,所述壳体上设有至少一个进液端、至少一个回流端和至少一个透过端,所述滤芯热熔固定在所述壳体内并将透过端与进液端、回流端隔离开。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志彩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圣兆药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