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动无线充电宝电路及充电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3426194 阅读:2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7-29 14:1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移动无线充电宝电路及充电方法,用于移动设备充电。将无线充电接收片通过手机USB接口和手机进行连接,无线充电接收片贴置在充电宝壳体上,当在电感CL1、电感CL2、电感CL3线圈中通过交流电流时,其周围将呈现出随时间而变化的磁力线,变化的磁力线在线圈两端会产生感应电势,此感应电势相当于一个新电源,当接收设备的线圈处在这个随时间变化的磁力线范围内时,通过电磁感应就会在线圈两端产生感应电势,产生电流,通过手机的接受片或使用无线充电接收片给手机提供电源。使用时不需要反复的插拔充电插头,避免了充电器因为插拔频繁而损害的情况的发生。本发明专利技术使用时安全便捷,具有无线充电和有线充电灵活使用的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移动无线充电宝电路及充电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移动无线充电宝电路及充电方法,用于移动设备充电。
技术介绍
现在的移动充电设备(充电宝)可以直接给移动设备充电,且自身具有储电单元的装置。目前市场主要品类多功能性充电宝,基本都配置有标准的USB输出,基本能满足目前市场常见的移动设备,如手机、MP3、MP4、PDA、PSP、蓝牙耳机、数码相机等多种数码产品充电。在日常生活、工作、休闲中,智能手机的耗电量相对较大,需要随时补充电力,由于传统的有线充电模式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反复的插拔充电插头,容易造成接口损害,导致不能充电。现代社会拥有两部手机人士逐渐增多,只能为一部手机进行充电的模式逐步无法满足当今用户的实际需求。充电中接打电话、办公上网、休闲娱乐又会有安全隐患,因此,采用无线充电成为未来发展的方向。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现有技术的形状及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移动无线充电宝电路及充电方法,采用无线充电方式为移动设备充电,并具备有线充电功能。本专利技术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移动无线充电宝电路,包括充电宝壳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充电宝壳体内的充电宝电路,所述充电宝电路包括移动电源管理电路、微控制器单元电路、无线充电控制电路、无线发射单元电路、电源保护芯片U7、电芯、外接电源USB接口J1、有线输出端口J2、无线充电接收片,所述移动电源管理电路分别与微控制器单元电路、无线充电控制电路、无线发射单元电路、电源保护芯片U7、电芯、外接电源USB接口J1、有线输出端口J2连接,所述微控制器单元电路分别与移动电源管理电路、无线充电控制电路连接,无线充电控制电路与无线发射单元电路连接,所述电芯与电源保护芯片U7连接,所述无线充电接收片贴置在充电宝壳体上,无线充电接收片接收无线发射单元电路的磁力线信号。一种移动无线充电宝电路的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将无线充电接收片通过手机USB接口和手机进行连接,无线充电接收片贴置在充电宝壳体上,无线充电接收片的线圈部分对准无线发射单元电路的发射线圈即电感CL1、电感CL2、电感CL3,两者靠近,距离不超过6mm;当电感CL1、电感CL2、电感CL3中通过直流电流时,其周围只呈现固定的磁力线,不随时间变化,当在电感CL1、电感CL2、电感CL3线圈中通过交流电流时,其周围将呈现出随时间而变化的磁力线,变化的磁力线在线圈两端会产生感应电势,此感应电势相当于一个新电源,电路中由两个驱动电路U1、驱动电路U3组成逆变桥驱动电路,通过充电控制芯片U2的控制,使电路中的电感CL1、电感CL2、电感CL3三个发射线圈周围产生随时间变化的磁力线,当接收设备的线圈处在这个随时间变化的磁力线范围内时,通过电磁感应就会在线圈两端产生感应电势,产生电流,通过手机的接受片或使用无线充电接收片给手机提供电源;同时移动电源管理电路中的电压检测电路时时对电路中的电压进行检测,对过流,短路,过充的现象进行断电保护,对还在给电芯充电状态下,使用无线充电输出时,保证电能均衡分配给电芯和输出线圈,并在供电不足时优先保证无线充电的需要,当使用电芯给有线输出和无线输出同时供电时,优先保证无线充电的正常进行。在只使用有线充电时,通过有线输出端口J2输出给手机电池充电,并通过电阻R74检测充电电流反馈到MCU控制芯片U5,MCU控制芯片U5时时感应充电电压的变化,通过开关管Q13对有线输出端口J2进行控制,当充满电时,切断有线输出端口J2的充电,防止手机电池过充而发生危险。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具有无线充电双重金属异物检测保护,即无论有无负载只要无线充电线圈上有金属异物都会停机保护,防止异物被加热。本专利技术采用单桥路驱动三线圈电路,在节省成本的基础上更加优化了客户体验。本专利技术将无线充电接收片连接到需要充电的电池上,使用时利用电磁感应原理与无线充电器本体的发射线圈靠近即6mm的距离,实现无线充电,在使用时不需要反复的插拔充电插头,避免了充电器因为插拔频繁而损害的情况的发生。本专利技术使用时安全便捷,具有无线充电和有线充电灵活使用的功能。当使用电芯给有线输出和无线输出同时供电时,优先保证无线充电的正常进行。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电路连接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无线充电管理模块的电路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移动电源管理模块的电路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微控制器单元模块的电路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无线发射单元的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移动无线充电宝电路,包括充电宝壳体,还包括设置在充电宝壳体内的充电宝电路。充电宝电路包括移动电源管理电路、微控制器单元电路、无线充电控制电路、无线发射单元电路、电源保护芯片U7、电芯、外接电源USB接口J1、有线输出端口J2、无线充电接收片。移动电源管理电路分别与微控制器单元电路、无线充电控制电路、无线发射单元电路、电源保护芯片U7、电芯、外接电源USB接口J1、有线输出端口J2连接,微控制器单元电路分别与移动电源管理电路、无线充电控制电路连接,无线充电控制电路与无线发射单元电路连接,电芯与电源保护芯片U7连接,无线充电接收片贴置在充电宝壳体上,无线充电接收片接收无线发射单元电路的磁力线信号。移动电源部分电路控制流程,首先电源管理芯片U6通过检出电芯的电压,来分配无线充电和有线充电的电量模式,当电芯电量充足时,能保证给有线充电USB端口J1和有线输出端口J2进行供电;优先保证无线充电正常进行。移动电源管理电路连接为:外接电源USB端口J1的1针和5针之间并联电容C27、电容C28,2针接电源负,3针接电源正,4针、5针接地,1针接电源管理芯片U6的20脚、21脚及输入电压正极VDD5V,电源保护芯片U7的1脚、2脚、3脚分别接电容C30的一端及接点TP7即电池的负极,电容C30的另一端接电源管理芯片U7的4脚及电阻R62的一端,电阻R62的另一端分别接电容C35、电容C36、电阻R60的一端、电源管理芯片U6的10脚、接点TP8即电池的正极及发光二极管D8、发光二极管D9、发光二极管D10、发光二极管D11的正极及BAT即电池的正极,电容C35、电容C36另一端接地,发光二极管D8的负极通过电阻R66接电源管理芯片U6的2脚,发光二极管D9的负极通过电阻R67接电源管理芯片U6的1脚,发光二极管D10的负极通过电阻R68接电源管理芯片U6的24脚,发光二极管D11的负极通过电阻R70接电源管理芯片U6的23脚,电源保护芯片U7的6脚通过电阻R61接电源保护芯片U7的7脚、8脚及地,电阻R60的另一端接电容C46、电感L1的一端及电源管理芯片U6的11脚,电容C46的另一端接地,电感L1的另一端接电容C29的一端及电源管理芯片U6的14脚、15脚,电容C29的另一端接电源管理芯片U6的22脚,电源管理芯片U6的4脚接电阻R57的一端及二极管D4的正极,电阻R57的另一端接BAT即电池正极,二极管D4的负极接开关K1的一端及二极管D6的负极,开关K1的另一端接地,电源管理芯片U6的8脚分别接电阻R47、电阻R64的一端,电阻R47另一端接地,电阻R64的另一端通过电阻R63接地,电源管理芯片U6的9脚通过电容C37接地,电源管理芯片U6的16脚、17脚分别接电容C39、电容C38的一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移动无线充电宝电路,包括充电宝壳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充电宝壳体内的充电宝电路,所述充电宝电路包括移动电源管理电路、微控制器单元电路、无线充电控制电路、无线发射单元电路、电源保护芯片U7、电芯、外接电源USB接口J1、有线输出端口J2、无线充电接收片,所述移动电源管理电路分别与微控制器单元电路、无线充电控制电路、无线发射单元电路、电源保护芯片U7、电芯、外接电源USB接口J1、有线输出端口J2连接,所述微控制器单元电路分别与移动电源管理电路、无线充电控制电路连接,无线充电控制电路与无线发射单元电路连接,所述电芯与电源保护芯片U7连接,所述无线充电接收片贴置在充电宝壳体上,无线充电接收片接收无线发射单元电路的磁力线信号。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移动无线充电宝电路,包括充电宝壳体,还包括设置在充电宝壳体内的充电宝电路,所述充电宝电路包括移动电源管理电路、微控制器单元电路、无线充电控制电路、无线发射单元电路、电源保护芯片U7、电芯、外接电源USB接口J1、有线输出端口J2、无线充电接收片,所述移动电源管理电路分别与微控制器单元电路、无线充电控制电路、无线发射单元电路、电源保护芯片U7、电芯、外接电源USB接口J1、有线输出端口J2连接,所述微控制器单元电路分别与移动电源管理电路、无线充电控制电路连接,无线充电控制电路与无线发射单元电路连接,所述电芯与电源保护芯片U7连接,所述无线充电接收片贴置在充电宝壳体上,无线充电接收片接收无线发射单元电路的磁力线信号;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电源管理电路连接为:外接电源USB端口J1的1针和5针之间分别并联有电容C27、电容C28,2针接电源负,3针接电源正,4针、5针接地,1针接电源管理芯片U6的20脚、21脚及输入电压正极VDD5V,电源保护芯片U7的1脚、2脚、3脚分别接电容C30的一端及接点TP7即电芯的负极,电容C30的另一端接电源管理芯片U7的4脚及电阻R62的一端,电阻R62的另一端分别接电容C35、电容C36、电阻R60的一端、电源管理芯片U6的10脚、接点TP8即电芯的正极及发光二极管D8、发光二极管D9、发光二极管D10、发光二极管D11的正极及BAT即电芯的正极,电容C35、电容C36另一端接地,发光二极管D8的负极通过电阻R66接电源管理芯片U6的2脚,发光二极管D9的负极通过电阻R67接电源管理芯片U6的1脚,发光二极管D10的负极通过电阻R68接电源管理芯片U6的24脚,发光二极管D11的负极通过电阻R70接电源管理芯片U6的23脚,电源保护芯片U7的6脚通过电阻R61接电源保护芯片U7的7脚、8脚及地,电阻R60的另一端接电容C46、电感L1的一端及电源管理芯片U6的11脚,电容C46的另一端接地,电感L1的另一端接电容C29的一端及电源管理芯片U6的14脚、15脚,电容C29的另一端接电源管理芯片U6的22脚,电源管理芯片U6的4脚接电阻R57的一端及二极管D4的正极,电阻R57的另一端接BAT即电芯正极,二极管D4的负极接开关K1的一端及二极管D6的负极,开关K1的另一端接地,电源管理芯片U6的8脚分别接电阻R47、电阻R64的一端,电阻R47另一端接地,电阻R64的另一端通过电阻R63接地,电源管理芯片U6的9脚通过电容C37接地,电源管理芯片U6的16脚、17脚分别接电容C39、电容C38的一端,电源管理芯片U6的18脚、19脚分别接有线输出端口J2的1针、电阻R52、电阻R54的一端、电容C40、电容C41、电容C42、电容C43的一端及电源DC+5V,有线输出端口J2的2针接电阻R53的一端及电阻R54的另一端,电阻R53的另一端接电阻R51的一端及地,电阻R51的另一端接电阻R52的另一端及有线输出端口J2的3针,有线输出端口J2的4针接开关管Q13的漏极、电阻R71、电阻R73的一端,开关管Q13的源极通过电阻R74接地,电源管理芯片U6的7脚、12脚、13脚、25脚、电容C37、电容C38、电容C39、电容C40、电容C41、电容C42、电容C43、电阻R73的另一端均接地,接点TP9接地;电源管理芯片U6的型号为HE43100,电源保护芯片U7的型号为DS706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移动无线充电宝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控制器单元电路连接为:MCU控制芯片U5的6脚分别与检测用电源的测试点TP3、电容C32一端、电源DC+5V连接,电容C32另一端与检测用接地的测试点TP6、电容C31、电容C44一端及地连接,电容C31的另一端接MCU控制芯片U5的7脚,电容C44另一端接电阻R69一端、MCU控制芯片U5的8脚及移动电源管理电路开关管Q13的栅极,电阻R69另一端接电源DC+5V,MCU控制芯片U5的11脚接电阻R72一端,MCU控制芯片U5的13脚接移动电源管理电路开关管Q13的源极,MCU控制芯片U5的14脚接电容C33、电阻R58的一端及可控精密稳压源U8的参考极和阴极,电容C33的另一端接可控精密稳压源U8的阳极及地,电阻R58的另一端接电源DC+5V并通过电阻R56接MCU控制芯片U5的19脚及移动电源管理电路二极管D6的正极,MCU控制芯片U5的18脚接移动电源管理电路电阻R71的另一端,MCU控制芯片U5的20脚接电阻R55、电阻R76的一端,电阻R55的另一端接电源DC+5V,MCU控制芯片U5的3脚接地,电阻R59一端接电源DC+5V,电阻R59另一端接发光二极管D7的正极及电阻R41的一端,电阻R41的另一端接地,发光二极管D7的负极接发光二极管D12的正极及MCU控制芯片U5的5脚,发光二极管D12的负极通过电阻R75接地,接点TP5接MCU控制芯片U5的8脚;MCU控制芯片U5型号为MB95F564。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移动无线充电宝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管理模块电路连接为:充电控制芯片U2的1脚接电阻R14、电阻R10的一端,电阻R10的另接一端充电控制芯片U2的40脚及微控制器单元电路MCU控制芯片U5的16脚,电阻R14的另一端接电阻R15、电阻R19、电容C14的一端,电阻R15另一端接充电控制芯片U2的2脚及电容C11的一端,电容C11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19的另一端接接充电控制芯片U2的6脚及电阻R21一端,电容C14的另一端接电容C15的一端及地,电容C15的另一端通过电阻R22接电阻R21的另一端及充电控制芯片U2的7脚,充电控制芯片U2的8脚一路通过电容C16接地,另一路通过电阻R27接充电控制芯片U2的10脚、11脚,13脚接电源DC+5V并通过电容C18接充电控制芯片U2的14脚及地,15脚接微控制器单元电路MCU控制芯片U5的15脚,电容C23、电容C20、电阻R39的一端,电容C23、电容C20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39的另一端分别接运算放大器U4的1脚、电阻R46、电阻R49、电阻R50的一端,电阻R46的另一端接运算放大器U4的2脚并通过电阻R45接地,电阻R49另一端接运算放大器U4的6脚并通过电容C26接地,电阻R50的另一端接运算放大器U4的5脚并通过电容C25接地,运算放大器U4的3脚、4脚并联一个电容C24,运算放大器U4的3脚接电阻R48一端,4脚接地,7脚接微控制器单元电路中电阻R76的另一端,8脚接电源DC+5V并通过电容C21接地,充电控制芯片U2的16脚、18脚、25脚接地,17脚、19脚、24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滨鄂凌霄李立章嘉瑞邵礼斌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市中环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