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充电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099926 阅读:1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8 02: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充电电路,具体的电路设计包括整流电路,还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至第九电阻,第一至第九电容,第一、第二三极管,变压器以及第一至第四二极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有效的保证充电电池充电时的安全性,避免充电安全事故的发生。可以推广解决手机安全充电等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充电电路,涉及充电电路设计

技术介绍
由于手机充电时使用造成的手机爆炸等安全事故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充电技术的原理为:充电电池里面有大量的硫酸等可供电离的溶液,当插上电源,电流就通过里面的铅板(有些电池不是铅)电离溶液,这样就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如果要使用,溶液就会转化为电能通过电极输送出去。常规充电制度是依据1940年前国际公认的经验法则设计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安培小时规则”:充电电流安培数,不应超过蓄电池待充电的安时数。实际上,常规充电的速度被蓄电池在充电过程中的温升和气体的产生所限制。这个现象对蓄电池充电所必须的最短时间具有重要意义。每一种电池的充电电压和电流都是不同的,以12V铅酸电池为例,最佳充电电压为14.5-15V。充电流一般都是容量的10%即10小时率。比如100AH12V的电池,最佳充电电压和电流分别为:15V10A。一个100AH的蓄电池,充电电流最大不能大于30A。循环充电时,充电器提供的最高电压应有限制,6V电池的充电电压为7.2—7.5V,12V电池充电电压为14.4—15V,充电最大电流不大于额定容量值的30%A(比如2A.H的蓄电池最大充电电流不能大于2×0.3=0.6安培);以10小时充电率为宜(比如2A.H的蓄电池以0.2安培为宜),若充电电流过大,则蓄电池易发热,造成极板脱落、断裂、短路以致造成爆炸、燃烧等事故。充电时间(小时)=充电电池容量(mAh)/充电电流(mA)*1.5的系数。现有技术对充电电池充电时的安全情况没有很好的保护措施,具体的电路结构设计也还有进一步简化的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充电电路。本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充电电路,包括整流电路,还包括第一至第九电阻,第一至第九电容,第一、第二三极管,变压器以及第一至第四二极管,其中,所述第一电阻与整流电路的第一输入端相连接,第一电容与整流电路的第二输入端相连接,整流电路的第一输出端经过第二电容后分别与第二电阻的一端、第六电阻的一端、变压器的第一输入端相连接,整流电路的第二输出端分别与第六电容的一端、第四电阻的一端、第二二极管的正极、第七电阻的一端、第八电容的一端相连接;第二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第三电容的一端、第五电容的一端相连接,第三电容的另一端与第二三极管的基极相连接,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经过第七电容后分别与第六电阻的另一端、变压器的第一输入端相连接;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分别与第三电阻的一端、第四电阻的另一端相连接;第五电容的另一端经过第五电阻分别与第二二极管的负极、变压器的第二输入端相连接;第一三极管的基极经过第四电容后分别与第三电阻的另一端、第一二极管的正极相连接,第一二极管的负极分别与变压器的第二输入端、第七电阻的另一端、第八电容的另一端相连接;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第六电容的另一端相连接;变压器的输出端与第三二极管的正极相连接,变压器的输出端还分别与第九电容的一端、第八电阻的一端、第九电阻的一端相连接,第三二极管的负极分别与第九电容的另一端、第四二极管的正极、第九电阻的另一端相连接,第四二极管的负极与第八电阻的另一端相连接。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选方案,所述整流电路为由四个整流二极管所组成的桥式整流电路。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至第四二极管均为稳压二极管。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选方案,所述变压器为输出功率8~10W、二次电压为25V的电源变压器。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第二三极管均为58050型硅NPN晶体管。本技术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技术效果:本技术可以有效的保证充电电池充电时的安全性,避免充电安全事故的发生。可以推广解决手机安全充电等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问题。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其中:R1至R9为第一至第九电阻,C1至C9为第一至第九电容,T1、T2为第一、第二三极管,T3为变压器,D1至D4为第一至第四二极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解释为对本技术的限制。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技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所述充电电路,包括整流电路,还包括第一至第九电阻,第一至第九电容,第一、第二三极管,变压器以及第一至第四二极管,其中,所述第一电阻与整流电路的第一输入端相连接,第一电容与整流电路的第二输入端相连接,整流电路的第一输出端经过第二电容后分别与第二电阻的一端、第六电阻的一端、变压器的第一输入端相连接,整流电路的第二输出端分别与第六电容的一端、第四电阻的一端、第二二极管的正极、第七电阻的一端、第八电容的一端相连接;第二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第三电容的一端、第五电容的一端相连接,第三电容的另一端与第二三极管的基极相连接,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经过第七电容后分别与第六电阻的另一端、变压器的第一输入端相连接;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分别与第三电阻的一端、第四电阻的另一端相连接;第五电容的另一端经过第五电阻分别与第二二极管的负极、变压器的第二输入端相连接;第一三极管的基极经过第四电容后分别与第三电阻的另一端、第一二极管的正极相连接,第一二极管的负极分别与变压器的第二输入端、第七电阻的另一端、第八电容的另一端相连接;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第六电容的另一端相连接;变压器的输出端与第三二极管的正极相连接,变压器的输出端还分别与第九电容的一端、第八电阻的一端、第九电阻的一端相连接,第三二极管的负极分别与第九电容的另一端、第四二极管的正极、第九电阻的另一端相连接,第四二极管的负极与第八电阻的另一端相连接。在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整流电路为由四个整流二极管所组成的桥式整流电路。作为上述具体实施例的进一步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至第四二极管均为稳压二极管;所述变压器为输出功率8~10W、二次电压为25V的电源变压器;所述第一、第二三极管均为58050型硅NPN晶体管。本技术可以有效的保证充电电池充电时的安全性,避免充电安全事故的发生。可以推广解决手机安全充电等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问题。上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技术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技术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技术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技术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整流电路,还包括第一至第九电阻,第一至第九电容,第一、第二三极管,变压器以及第一至第四二极管,其中,所述第一电阻与整流电路的第一输入端相连接,第一电容与整流电路的第二输入端相连接,整流电路的第一输出端经过第二电容后分别与第二电阻的一端、第六电阻的一端、变压器的第一输入端相连接,整流电路的第二输出端分别与第六电容的一端、第四电阻的一端、第二二极管的正极、第七电阻的一端、第八电容的一端相连接;第二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第三电容的一端、第五电容的一端相连接,第三电容的另一端与第二三极管的基极相连接,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经过第七电容后分别与第六电阻的另一端、变压器的第一输入端相连接;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分别与第三电阻的一端、第四电阻的另一端相连接;第五电容的另一端经过第五电阻分别与第二二极管的负极、变压器的第二输入端相连接;第一三极管的基极经过第四电容后分别与第三电阻的另一端、第一二极管的正极相连接,第一二极管的负极分别与变压器的第二输入端、第七电阻的另一端、第八电容的另一端相连接;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第六电容的另一端相连接;变压器的输出端与第三二极管的正极相连接,变压器的输出端还分别与第九电容的一端、第八电阻的一端、第九电阻的一端相连接,第三二极管的负极分别与第九电容的另一端、第四二极管的正极、第九电阻的另一端相连接,第四二极管的负极与第八电阻的另一端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整流电路,还包括第一至第九电阻,第一至第九电容,第一、第二三极管,变压器以及第一至第四二极管,其中,
所述第一电阻与整流电路的第一输入端相连接,第一电容与整流电路的第二输入端相连接,整流电路的第一输出端经过第二电容后分别与第二电阻的一端、第六电阻的一端、变压器的第一输入端相连接,整流电路的第二输出端分别与第六电容的一端、第四电阻的一端、第二二极管的正极、第七电阻的一端、第八电容的一端相连接;第二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第三电容的一端、第五电容的一端相连接,第三电容的另一端与第二三极管的基极相连接,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经过第七电容后分别与第六电阻的另一端、变压器的第一输入端相连接;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分别与第三电阻的一端、第四电阻的另一端相连接;第五电容的另一端经过第五电阻分别与第二二极管的负极、变压器的第二输入端相连接;第一三极管的基极经过第四电容后分别与第三电阻的另一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志峰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