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输送装置,包括导引器和输送器,所述输送器的右端部插入所述导引器,且所述导引器与所述输送器相卡接。所述输送器包括推送件和输送件,且所述推送件的右端部插入所述输送件。所述推送件与所述输送件通过锁紧件固定或分离。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输送过程只要将输送器和导引器卡紧,不需要调整输送器位置,缩短了手术时间;通过卡接输送器与导引器,使输送装置在回撤过程中输送器与导引器之间不会有相对位移,避免了植入物的错误释放;设置推送杆使释放过程的释放行程可控,避免了释放钢丝在释放和回撤过程中的弯折情况,并且整个过程可单手进行操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左心耳封堵器的输送装置。
技术介绍
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总的发病率为0.4%,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不断增加,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我国大规模调查研究显示房颤患病率为0.77%,男性房颤患病率高于女性,80岁以上房颤患病率达7.5%。中风是房颤最大的危害之一,15~20%的缺血性中风由房颤引起。非瓣膜病性房颤病人中风发生率是正常人的5.6倍,瓣膜病房颤中风发生率是正常人的17.6倍;而且房颤引起的中风后果更为严重,致残率达25%左右,死亡率可达25%。对瓣膜性房颤的病人,57%的心房血栓来源于左心耳,对于非瓣膜房颤的病人,90%的左心房血栓来源于左心耳。
目前临床上预防阵发性和孤立性房颤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种方法是服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但应用华法林对房颤患者进行抗凝治疗具有一定的出血风险,且须要频繁监测,禁忌症比较多,临床应用较为困难;另外华法林还有导致骨质疏松和软组织坏死的可能。第二种方法是在病人进行外科手术的时候直接切除心耳,这种方法也容易引起其他的后遗症。第三种方法是通过器械封堵左心耳,可以较好的去除血栓栓塞风险,是解决房颤抗栓治疗困境的有效途径。
封堵左心耳的器械有两类:其一,通过经皮介入左心耳封堵术,如PLAATO、WATCHMAN、ACP等。另一类,通过开胸或微创方式对左心耳进行封堵,如Atricure等。目前的研究数据显示,封堵左心耳治疗成功率较高,可显著降低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PROTECK-AF研究显示,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左心耳封堵与华法林同样有效,随着观察时间的增加,左心耳封堵治疗已经呈现出优于华法林的趋势。
目前介入手术使用的输送装置主要包括输送导管、与输送导管连接的座和推送钢丝,部分产品有配套的导引器,大部分产品没有专用的导引器。以上输送装置结构简单可靠,但是此类装置存在如下局限性:
如图7所示,释放钢丝的直径与输送导管相差太大,在释放和回收过程中空腔给与了释放钢丝弯曲的空间,造成释放和回收过程行程过长或无法推送,不便于单手操作并增加手术风险和时间。
有配套导引器的输送装置的输送器在插入导引器后没有定位装置,需要调节输送器在导引器中的位置来进行释放前的定位,并且在回撤输送装置释放封堵器的过程中可能造成输送装置和导引导管相对位移,使封堵器释放在导引导管中,造成手术时间延长或者手术失败。
针对这些缺点,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的封堵器械的输送装置。该输送装置输送安全、可靠、有效、便捷。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有配套导引器的输送装置的输送器在插入导引器后没有定位装置,需要调节输送器在导引器中的位置来进行释放前的定位,并且在回撤输送装置释放植入物的过程中可能造成输送器和导引导管相对位移,使植入物释放在导引导管中,造成手术时间延长或者手术失败以及释放钢丝的直径与输送导管相差太大,在释放和回收过程中空腔给与了释放钢丝弯曲的空间,造成释放和回收过程行程过长或无法推送,不便于单手操作并增加手术风险和时间的技术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输送装置,能够保证输送器在输送、释放和回收植入物时安全、有效、便捷和可重复操作性,同时各部件定位、释放快速,缩短手术时间,便于单手操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输送装置,包括导引器和输送器,所述输送器的右端部插入所述导引器,且所述导引器与所述输送器相卡接。
该输送装置的导引器与输送器相卡接,使输送器在插入导引器时不需要特意去调节输送器在导引器中的位置来进行释放前的定位(因为导引器与输送器卡接后就自动定位到合适位置了),并且在回撤输送装置释放植入物的过程中输送器和导引导管不会产生相对位移,能够避免植入物释放在导引导管中,缩短了手术时间,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进一步的,所述输送器包括推送件和输送件,且所述推送件的右端部插入所述输送件。所述推送件与所述输送件通过锁紧件固定或分离。在植入物植入过程中需要通过锁紧件将推送件和输送件锁紧,在输送件回撤过程中,需要将锁紧件旋开,使输送件可相对推送件向左移动,以便回撤输送件,并同时回撤导引器,将植入物释放。
进一步的,所述导引器包括导引导管以及固接于所述导引导管左端的第一座。所述输送件包括输送导管以及固接于所述输送导管左端的第二座。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座的左端开有环形凹槽,所述第二座的右端设有与所述环形凹槽相配合的环形凸起,所述导引器与所述输送器通过所述环形凹槽与所述环形凸起的配合相卡接。所述第一座和第二座的材质均为不锈钢或者高分子材料。上述卡接方式可以使输送器和导引器连接之后,第二座可以相对第一座自由旋转不脱落,并且前后方向上无明显晃动。
进一步的,所述推送件包括推送杆、固接于所述推送杆左端的第三座以及释放钢丝,其中,所述释放钢丝贯穿所述第三座、推送杆、第二座以及所述输送导管形成的空腔。所述推送杆的外径小于所述输送导管的内径,内径大于所述释放钢丝的外径。所述推送杆的材质为高分子材料或者为高分子和不锈钢的混合材料。所述推送杆可以填充释放钢丝与输送导管之间的空腔,阻止了输送装置在推送和回撤过程中释放钢丝和输送导管的变形,使推送和回撤过程更顺利。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输送过程只要将输送器和导引器卡紧,不需要调整输送器位置,缩短了手术时间;通过卡接输送器与导引器,使输送装置在回撤过程中输送器与导引器之间不会有相对位移,避免了植入物的错误释放;设置推送杆使释放过程的释放行程可控,避免了释放钢丝在释放和回撤过程中的弯折情况,并且整个过程可单手进行操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导引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输送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输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座和第二座的右端部(鲁尔接头)卡接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座和第二座的右端部(鲁尔接头)卡接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推送杆的推送、回撤示意图;
图7为现有技术中的释放钢丝的推送、回撤示意图。
图中,
1、导引器;11、导引导管;12、第一座;2、输送器;21、输送件;211、输送导管;212、第二座;2121、环形凸起;22、推送件;221、推送杆;222、第三座;223、释放钢丝;3、植入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结构进行详细解释说明。
如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输送装置,包括导引器1和输送器2,所述输送器2的右端部插入所述导引器1,且所述导引器1与所述输送器2相卡接。所述输送器2包括推送件22和输送件21,且所述推送件22的右端部插入所述输送件21。所述推送件22与所述输送件21通过锁紧件固定或分离。
如图4和图5所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输送装置,所述导引器1包括导引导管11以及固接于所述导引导管11左端的第一座12。所述第一座12为止血阀。所述输送件21包括输送导管211以及固接于所述输送导管211左端的第二座212。所述第一座12的左端开有环形凹槽,所述第二座212的右端设有与所述环形凹槽相配合的环形凸起21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导引器(1)和输送器(2),所述输送器(2)的右端部插入所述导引器(1),且所述导引器(1)与所述输送器(2)相卡接;所述输送器(2)包括推送件(22)和输送件(21),且所述推送件(22)的右端部插入所述输送件(21);所述推送件(22)与所述输送件(21)通过锁紧件固定或分离。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导引器(1)和输送器(2),所述输送器(2)的右端部插入所述导引器(1),且所述导引器(1)与所述输送器(2)相卡接;
所述输送器(2)包括推送件(22)和输送件(21),且所述推送件(22)的右端部插入所述输送件(21);
所述推送件(22)与所述输送件(21)通过锁紧件固定或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引器(1)包括导引导管(11)以及固接于所述导引导管(11)左端的第一座(1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件(21)包括输送导管(211)以及固接于所述输送导管(211)左端的第二座(21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座(12)的左端开有环形凹槽,所述第二座(212)的右端设有与所述环形凹槽相配合的环形凸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森,埃里克·格里斯沃尔德,阮忠,周国磊,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申淇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