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275298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5-19 00:58
提供一种能够在履带后端部去除泥、废秸秆等的附着的作业车辆。一种联合收割机,其具备行驶部(1)和设置于行驶部(1)的上部的机体(2),其中,行驶部(1)具备左右一对履带部(70·70),各履带部(70)具有:履带架(71);滚轮(72),在履带架(71)安装有多个该滚轮(72);驱动轮(73),其设置于履带架(71)的后方;张力辊(74),其设置于履带架(71)的前方;以及履带(75),其卷绕于驱动轮(73)和张力辊(74),在各履带部(70)的驱动轮(73)的侧方设置用于清除附着于履带(75)和驱动轮(73)的泥的刮板(101),刮板(101)具有沿着履带(75)的内周面形成的板面(101b)。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作业车辆的技术,特别是涉及如下的作业车辆的技术,该作业车辆具备行驶部和设置于所述行驶部的上部的机体,其中,行驶部具备左右一对履带部。
技术介绍
以往,公知有如下这样的作业车辆:该作业车辆具备行驶部和设置于所述行驶部的上部的机体,其中,行驶部具备左右一对履带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现有技术的作业车辆的履带部具有:履带架;滚轮,其在所述履带架安装有多个;驱动轮,其设置于所述行驶框架的后方;张力辊,其设置于所述履带架的前方;以及履带,其卷绕于所述驱动轮和张力辊。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日本特开2013-3140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在现有技术中,在作业车辆前进时将泥、废秸杆等连同履带一起带起来的是履带后端部,需要在后端部预先去除泥、废秸杆等的附着。因此,本专利技术鉴于该课题,提供一种能够在履带后端部去除泥、废秸杆等的附着的作业车辆。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如以上所述,接下来说明用于解决该课题的手段。S卩,在本专利技术中,提供一种作业车辆,其具备行驶部和设置于所述行驶部的上部的机体,其中,所述行驶部具备左右一对履带部,各所述履带部具有:履带架;滚轮,其在所述履带架安装有多个;驱动轮,其设置于所述履带架的后方;张力辊,其设置于所述履带架的前方;以及履带,其卷绕于所述驱动轮和张力辊,在各所述履带部的驱动轮的侧方设置清除附着于履带和驱动轮的泥的刮板,所述刮板具有沿着履带的内周面形成的板面。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刮板固定设置于机体和驱动壳体,并配置于所述驱动壳体的后部,所述驱动壳体收容有向驱动轮传递动力的动力传递机构。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刮板形成为随着从所述驱动轮侧的后端向驱动壳体侧的后端去而向后方延伸。专利技术的效果作为本专利技术的效果,发挥如以下所示的效果。在本专利技术中,能够在履带后端部利用刮板去除附着于履带部内部的泥、废秸杆等。在本专利技术中,能够在履带后端部利用刮板去除附着于履带部内部的泥、废秸杆等。通过将刮板固定于机体和驱动壳体,防止刮板因泥、废秸杆等移动。另外,通过在驱动壳体的后部配置刮板,能够有效地利用驱动壳体后方的空间。在本专利技术中,能够在将泥、废秸杆等附着的力向外侧释放的同时去除泥、废秸杆等,因此防止刮板因泥、废秸杆等移动。【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联合收割机的结构的侧视图。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联合收割机的结构的后方立体图。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脱粒部和行驶部的结构的侧视图。图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联合收割机的驱动系统的结构的框图。图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行驶部和机体框架的结构的后方立体图。图6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行驶部的结构的侧视图。图7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行驶部的结构的侧视概略图。图8(a)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行驶部的另一结构的后视图,图8(b)是侧视概略图。图9(a)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滑履的结构的主视图,图9(b)是仰视图,图9(C)是A—A线剖视图。图10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履带架的结构的立体图。图1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行驶部的后部的结构的侧视放大图。图1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驱动壳体和刮板的结构的立体图。图13是表不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驱动壳体和刮板的结构的后视图。图14是表不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驱动壳体和刮板的结构的俯视图。图15(a)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刮板的结构的主视图,图15(b)是其后视图,图15(c)是其右视图,图15(d)是其左视图,图15(e)是其俯视图,图15(f)是其仰视图。图16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机体框架和燃料箱的结构的俯视图。图17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机体框架的结构的仰视图。【具体实施方式】接下来,说明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首先,使用图1?图3,说明作为本实施方式的作业车辆的一例的联合收割机100的整体结构。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对联合收割机100进行说明,但作业车辆不限定于联合收割机100,只要是具备行驶部I和设置于行驶部I的上部的机体2的作业车辆即可,例如也可以是建筑车辆等。如图1和图2所示,联合收割机100具备行驶部I和设置于行驶部I的上部的机体2。另外,行驶部I具备左右一对履带部70.70。在机体2的前部上方配置有驾驶席3。在机体2的右后上方载置发动机9,在该机体2的前方配置谷物箱4,从该谷物箱4排出谷粒的排出螺旋输送器5设置于机体后方。机体2具有:上部框架2a,其形成为俯视呈四边形的框状(参照图5);以及下部框架2b,其固定设置于上部框架2a的下表面,以长度方向为前后方向(参照图5)。另外,在机体2的前方配置有收割部10,在机体2左侧上方配置有脱粒部20,通过喂入室30将收割部10的后端与脱粒部20的前部入口连通。在脱粒部20的机体外侧侧面设置有侧罩7。在喂入室30的前部设置有割台12,在割台12上与行进方向成直角地沿左右方向配置有横向进给螺旋输送器13,在横向进给螺旋输送器13的前下部横向设置有割刀14。在割台12的左右两侧的前端设置分草板15.15,在割台12的后部的左右两端枢轴支承有支承臂17的后部,该支承臂17横架拨禾轮16,在该支承臂17的左右一侧设置有由拨禾轮旋转驱动用的带、带轮等构成的动力传递机构18。该拨禾轮16通过作为装设于支承臂17与割台12之间的致动器的未图示的液压缸而进行升降。在喂入室30内设置喂入输送机31作为搬运部,将收割了的禾杆向脱粒部20搬运。如图1和图3所示,脱粒部20由脱粒室21和筛选部40形成。如图1所示,在脱粒室21内配置有脱粒滚筒24,通过该脱粒滚筒24的旋转,禾杆被螺旋状地向脱粒室21后方输送并脱粒。脱粒滚筒24的支轴24a(参照图4)与机体前后方向平行地配置,脱粒滚筒24以支轴24a为支点进行旋转。并且,在脱粒滚筒24的后部下方配置将多个切割刀植设于旋转轴而成的切碎器(未图示),将由脱粒滚筒24向脱粒室21后部移送的排杆细细切断之后,向机体外部排出。另外,如图3所示,筛选部40在脱粒滚筒24的下方配置有筛网(或者凹板)22,该筛选部40由具有颖壳筛41、谷量控制板(日文:流穀板)等的摆动主体42、在摆动主体42的下方从前侧起依次配置的扬谷机45、一次输送机46、二次输送机47等构成,进行从筛网22漏下的谷粒、杆肩等的筛选。所述漏下的谷粒、杆肩等中的二次筛选物经由二次输送机47、二次回收装置43回收到脱粒室21的前部。接下来,使用图4说明联合收割机100的驱动构造。如图4所示,具备行驶变速用的栗壳26,该栗壳26具有一对斜盘可变型的左右行驶液压栗25 ο左右行驶液压栗25经由带轮等与发动机9连结,来自发动机9的动力向左右行驶液压栗25传递。左右行驶液压栗25同与左右的履带部70.70对应的行驶液压马达32.32连结。行驶液压马达32.32经由动力传递机构102与驱动轮73连结。动力传递机构102收容于驱动壳体105。通过如此地构成,利用左右行驶液压栗25相互独立地驱动行驶液压马达32.32,将左右行驶液压马达32.32的动力经由动力传递机构102传递到驱动轮73,从而使左右履带部70.70正转反转而进行前进后退移动。另外,来自发动机9的动力经由第一副轴33、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作业车辆,该作业车辆具备行驶部和设置于所述行驶部的上部的机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行驶部具备左右一对履带部,各所述履带部具有:履带架;滚轮,其在所述履带架安装有多个;驱动轮,其设置于所述履带架的后方;张力辊,其设置于所述履带架的前方;以及履带,其卷绕于所述驱动轮和张力辊,在各所述履带部的驱动轮的侧方设置用于清除附着于履带和驱动轮的泥的刮板,所述刮板具有沿着履带的内周面形成的板面。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水畑龙也加藤英一
申请(专利权)人:洋马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