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郁简专利>正文

保持多折臂顶部机构平衡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14344 阅读:1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保持多折臂顶部机构平衡的装置,包括设置在基座上的臂体和另一臂体与伸缩臂相连,在伸缩臂的另一端设置有工作斗,其特征是在所述伸缩臂(10)与臂体(2)的铰接轴(12)上设置有支撑块(8);在支撑块与伸缩臂间设置有调幅油缸(9),所述支撑块的另一端与设置在臂体(2)上的随动油缸(4)相连接;而随动油缸(4)通过油路(c)与设置在基座(1)上的随动油缸(4)相连接。(*该技术在201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升降作业机械,尤其是涉及一种多折臂顶部机构(伸缩臂、工作斗等)平衡的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的升降作业装置,有固定式与移动式之分。前者主要固定安装在地基等处,采用多组构架交错设置的结构。例如,塔式升降架等装置主要是采用吊臂等结构来实现水平方向的移动。国内在这方面的专利申请案有一种名为“便移式轻型升降机”的技术专利(96247236)。它主要是由两个竖立并相互垂直的三角形结构的主架,附架组成的工作架。工作架上安装有与工作面呈一定角度的吊臂,吊臂上安装有控制操作装置,吊具通过滑轮和吊绳与控制操作装置联结。使用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摆动吊臂转向施工面,操纵控制装置即可方便地升降物体。虽然较适合建筑工地材料起吊作业以及楼房,仓库的货物吊运工作,但不能适用于高空作业车。另一方面,目前的高空作业车系各臂逐臂上升(或下降),设于多折臂顶部的机构(如既有伸缩臂,又有工作斗等),在操作中难能保持工作斗的水平,从而影响操作员进行作业。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主要是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设于多折臂顶端的伸缩臂及工作斗不能同时自动保持平衡,升降操作不便等的技术问题。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以及所存在的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在所述伸缩臂与臂体的铰接轴上设置有支撑块;在支撑块与伸缩臂间设置有调幅油缸,并使伸缩臂处于水平状态;所述支撑块的另一端与设置在臂体上的随动油缸相连接;而随动油缸通过油路c与设置在基座上的随动油缸相连接。即依靠支撑块与基座上的一组随动油缸的联动,自动使伸缩臂始终保持水平状态。为了即使当伸缩臂不处于水平状态时,仍然能保持工作斗处于水平状态,在所述的支撑块及工作斗上分别设置有另一组随动油缸4a及4b,两随动油缸的缸径相同,油路封闭。所述的随动油缸是一种彼此互动而同步的。其中一种较佳的结构是在缸体内设置有活塞杆,其一端穿经壁体设有副杆,另一端为顶端;所述的活塞固定在副杆与活塞杆之间,并在活塞两端的缸体上分设有进出油口。该进出油口间系由液压油管彼此连接,构成循环油路。另外,为利于缸体的整体固定,可在所述副杆的周围设置有与缸体连成一体的连接体;在连接体的另一端上设置有固定座。当臂体只有一节时,可在臂体的下端直接固定在所述基座上;当臂体为多节折臂时,各折臂中均设有随动油缸,或者采用拉杆结构,使各折臂等角度升降。具体方案可是前者在定位臂上的随动油缸与设置在其上方两臂体之间的随动油缸由油路首尾相接;而设置在最上方臂体上的随动油缸的出油口经油路,又与设于定位臂上随动油缸的进油口相接(即在各折臂间均设有串连的随动油缸),构成封闭油路;后者为所述的铰轴上分别设置有平衡杠杆和连接杆,并在两者的端部间设置有与臂体相平行的拉杆;所述平衡杠杆系由竖杆和设有滑槽的横杆构成;而分别铰接在臂体上两定位杆的另一端由滑动轴铰接并设置在滑槽内,且滑槽中心线的延长线通过铰轴的轴心。因此,本技术具有结构合理,操作灵活、便捷,即使在多折臂上设有伸缩臂及工作斗,在操作过程中,仍能始终自动保持工作斗平衡等特点。附图说明附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顶部局部结构示意图;附图2是本技术中的一种随动油缸的结构剖视图;附图3是本技术中的一种随动油缸等角度升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附图4是本技术中的一种拉杆式等角度升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实施例1支撑块8采用钢板制成,且设置在所述伸缩臂10与臂体2的铰接轴12上;在支撑块与伸缩臂间设置有调幅油缸9,所述支撑块的另一端与设置在臂体2上的随动油缸4相连接;而随动油缸4通过油路c与设置在基座1上的随动油缸4相连接。所述的基座1为设置在汽车上的转台,以便于自由回转。同时,在所述的支撑块8及工作斗15上分别设置有另一组随动油缸4a及4b,该两随动油缸的缸径相同,油路封闭(参见附图1)。上述技术方案中的随动油缸4可采用下述结构在缸体45内设置有活塞杆44,其一端穿经壁体设有副杆41,另一端为顶端46;所述的活塞43固定在副杆与活塞杆之间,并在活塞43两端的缸体45上分设有进出油口48;而所述副杆41的周围设置有与缸体45连成一体的连接体42;在连接体的另一端上设置有固定座49(参见附图2),并经其由螺栓固定在臂体2的凸耳上。若在本技术所述的技术方案含有多臂体折叠结构,则设置在定位臂7上的随动油缸4与设置在其上方两臂体2之间的随动油缸4由油路b首尾相接;而设置在最上方臂体上的随动油缸4的出油口经油路,又与设于定位臂7上随动油缸4的进油口相接,构成封闭油路(参见附图3)。这样,每只臂体均由一只随动油缸驱动,各随动油缸的油路彼此串连。臂体2在设置在基座(即底盘)上的主油缸推动下,使其上升,带动随动油缸4的活塞杆44外伸运动,于是随动油缸上腔中的液压油经油路输入至设于上一臂体的与之相连的随动油缸的下腔中,使后者的活塞杆44也同步外伸。由于所有的随动油缸的缸径相等,进入各随动油缸推动活塞运动的液压油均相等。于是各臂体均呈等角度上升。而下降时,则反之。当伸缩臂10在调幅油缸9的顶伸下向上提升,设于支撑块8上的另一组随动油缸4a相应地运行,使其液压油经封闭油路注入设于工作斗15处的随动油缸4b内,使该工作斗15自动保持水平。实施例2在多臂体折叠结构中也可在所述的铰轴5上分别设置有平衡杠杆51和连接杆52,并在两者的端部间设置有与臂体2相平行的拉杆53;所述平衡杠杆51系由竖杆511和设有滑槽513的横杆512构成;而分别铰接在臂体2及2a上两定位杆54的另一端由滑动轴56铰接并设置在滑槽513内,且滑槽中心线的延长线通过铰轴5的轴心(参见附图4)。其它结构和动作可参见实施例1,从略。权利要求1.一种保持多折臂顶部机构平衡的装置,包括设置在基座上的臂体和另一臂体与伸缩臂相连,在伸缩臂的另一端设置有工作斗,其特征是在所述伸缩臂(10)与臂体(2)的铰接轴(12)上设置有支撑块(8);在支撑块与伸缩臂间设置有调幅油缸(9),所述支撑块的另一端与设置在臂体(2)上的随动油缸(4)相连接;而随动油缸(4)通过油路(c)与设置在基座(1)上的随动油缸(4)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持多折臂顶部机构平衡的装置,其特征是在所述的支撑块(8)及工作斗(15)上分别设置有另一组随动油缸(4a)及(4b),两随动油缸的缸径相同,油路封闭。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保持多折臂顶部机构平衡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随动油缸(4)系在缸体(45)内设置有活塞杆(44),其一端穿经壁体设有副杆(41),另一端为顶端(46);所述的活塞(43)固定在副杆与活塞杆之间,并在活塞(43)两端的缸体(45)上分设有进出油口(48)。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保持多折臂顶部机构平衡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副杆(41)的周围设置有与缸体(45)连成一体的连接体(42);在连接体的另一端上设置有固定座(49)。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保持多折臂顶部机构平衡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在定位臂(7)上的随动油缸(4)与设置在其上方两臂体(2)之间的随动油缸(4)由油路首尾相接;而设置在最上方臂体上的随动油缸(4)的出油口经油路(b),又与设于定位臂(7)上随动油缸(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郁简
申请(专利权)人:郁简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