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液换热组件以及制冷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3118596 阅读: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4-06 09:0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储液换热组件和一种具有该储液换热组件的制冷系统,储液换热组件包括:外壳,具有用于容纳第一制冷剂的腔室、用于第一制冷剂流入腔室的入口和用于第一制冷剂流出腔室的出口;以及换热组件,该换热组件包括:设置在外壳的腔室内的换热部件,第二制冷剂在换热部件中流动,用于与容纳在腔室中的第一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用于第二制冷剂流入换热部件的入口管和用于第二制冷剂流出换热部件的出口管,其中入口管和出口管延伸到腔室外部。该储液换热组件例如能实储存多余现制冷剂,又能有效降低液态制冷剂的过冷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储液换热组件以及制冷系统
技术介绍
传统的制冷系统中,储液器储存系统循环中多余的制冷剂和应对变工况条件下制冷剂流量的变化。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储液换热组件以及具有储液换热组件的制冷系统,该储液换热组件例如能实储存多余现制冷剂,又能有效降低液态制冷剂的过冷度。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储液换热组件,该储液换热组件包括:外壳,具有用于容纳第一制冷剂的腔室、用于第一制冷剂流入腔室的入口和用于第一制冷剂流出腔室的出口;以及换热组件,该换热组件包括:设置在外壳的腔室内的换热部件,第二制冷剂在换热部件中流动,用于与容纳在腔室中的第一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用于第二制冷剂流入换热部件的入口管和用于第二制冷剂流出换热部件的出口管,其中入口管和出口管延伸到腔室外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换热部件由管形成,换热部件的管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螺旋弹簧状。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换热部件由管形成,换热部件的管的至少一部分通过多次折弯形成波形。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所述储液换热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换热部件的管上的翅片。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所述入口的位置高于所述出口的位置。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换热部件包括多个并联连接的管,并且并联连接的多个管的两端分别与入口管和出口管连接。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组件,该组件包括:换热器,以及上述的储液换热组件,所述储液换热组件的入口管与换热器的集流管连接并且所述储液换热组件的入口与换热器的集流管连接。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所述储液换热组件的入口管与换热器的集流管通过第一节流装置连接。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所述换热器是微通道换热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制冷系统,该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蒸发器,蒸发器与压缩机连接;冷凝器,冷凝器与压缩机连接;以及上述的储液换热组件,所述储液换热组件的入口管与冷凝器通过第一节流装置连接并且所述储液换热组件的出口管与压缩机的入口侧连接,所述储液换热组件的入口与冷凝器的连接并且所述储液换热组件的出口与蒸发器连接。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第二节流装置,所述储液换热组件的出口通过第二节流装置与蒸发器连接。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所述储液换热组件的入口管与冷凝器的集流管通过第一节流装置连接并且所述储液换热组件的入口与冷凝器的集流管连接。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该储液换热组件例如能实储存多余现制冷剂,又能有效降低液态制冷剂的过冷度。附图说明图1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制冷系统的示意图;图2A、2B、2C分别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储液换热组件的分解透视图、剖视图和组装后的立体图;图3A、3B、3C分别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储液换热组件的换热组件的侧视图、储液换热组件的分解透视图和组装后的立体图;以及图4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个实施例的储液换热组件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制冷系统1包括:压缩机11;蒸发器12,蒸发器12与压缩机11连接;冷凝器13,冷凝器13与压缩机11连接;以及储液换热组件50。压缩机11、蒸发器12、冷凝器13、储液换热组件50通过管路连接。如图2A至4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储液换热组件50包括外壳51,外壳51具有用于容纳第一制冷剂的腔室52、用于第一制冷剂流入腔室52的入口25和用于第一制冷剂流出腔室52的出口24。储液换热组件50还包括换热组件53,该换热组件53包括设置在外壳51的腔室52内的换热部件54,第二制冷剂在换热部件54中流动,用于与容纳在腔室52中的第一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用于第二制冷剂流入换热部件54的入口管23和用于第二制冷剂流出换热部件54的出口管22,入口管23和出口管22延伸到腔室52外部。所述入口25的位置高于所述出口24的位置。如图1所示,所述储液换热组件50的入口管23与冷凝器13通过第一节流装置31连接并且所述储液换热组件50的出口管22与压缩机11的入口侧连接,所述储液换热组件50的入口25与冷凝器13连接并且所述储液换热组件50的出口24与蒸发器12连接。如图1所示,所述制冷系统1还可以包括:第二节流装置32,所述储液换热组件50的出口24通过第二节流装置32与蒸发器12连接。在图1所示的示例中,所述储液换热组件50的入口管23与冷凝器13的出口通过第一节流装置31连接并且所述储液换热组件50的出口管22与压缩机11的入口侧连接,所述储液换热组件50的入口25与冷凝器13的出口连接并且所述储液换热组件50的出口24与蒸发器12的入口连接。压缩机11的入口与蒸发器12的出口连接,压缩机11的出口与冷凝器13的入口连接。此外,在将所述储液换热组件50的出口管22与压缩机11的入口侧连接的管路上设有流量调节阀33。所述储液换热组件50的入口管23与冷凝器13的集流管通过第一节流装置31连接并且所述储液换热组件50的入口25与冷凝器13的集流管连接。在图1所示的制冷系统中,高温高压的制冷剂蒸汽从压缩机11进入到冷凝器13冷凝为高压液态制冷剂液体,分为两股制冷剂,其中第2股制冷剂经过第一节流装置31节流进入到储液换热组件50中,冷却的第1股制冷剂获得更高过冷度后经第二节流装置32进入蒸发器12,然后回到压缩机11,形成蒸汽压缩式循环。如图2A至4所示,储液换热组件50还可以可拆卸的端盖55,端盖55设置有内螺纹并带O型密封圈进行密封,由此形成带热交换功能和储液功能的储液换热组件;入口25比出口24高,避免不必要的制冷剂压降且依靠重力顺利排出制冷剂。如图2A、2B、2C所示,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示例中,换热部件54由管形成,换热部件54的管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螺旋弹簧状。如图3A、3B、3C所示,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示例中,换热部件54由管形成,换热部件54的管的至少一部分通过多次折弯形成波形,储液换热组件50还可以包括:设置在换热部件54的管上的翅片55。如图4所示,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示例中,换热部件54包括多个并联连接的管,并且并联连接的多个管的两端分别与入口管23和出口管22连接。换热管10可以具有任何横截面形状,可以是圆管或扁管、或者其它形状的非圆管。储液换热组件50可应用在暖通空调,汽车,制冷及运输领域。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一种组件包括:换热器,以及储液换热组件50,所述储液换热组件50的入口管23与换热器的集流管例如通过第一节流装置31连接并且所述储液换热组件50的入口25与换热器的集流管连接。所述换热器可以是微通道换热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解决了由于包含微通道换热器的制冷系统由于内容积减少可能带来的一些问题,解决了维修收液时由于微通道换热器内容积减小造成收液不充分,从而使维修时泄露制冷剂的问题,以及增加液态制冷剂过冷度,在不增加换热器面积的前提下提高单位质量制冷剂的制冷量。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储液换热组件,包括:外壳,具有用于容纳第一制冷剂的腔室、用于第一制冷剂流入腔室的入口和用于第一制冷剂流出腔室的出口;以及换热组件,该换热组件包括:设置在外壳的腔室内的换热部件,第二制冷剂在换热部件中流动,用于与容纳在腔室中的第一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用于第二制冷剂流入换热部件的入口管和用于第二制冷剂流出换热部件的出口管,其中入口管和出口管延伸到腔室外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储液换热组件,包括:
外壳,具有用于容纳第一制冷剂的腔室、用于第一制冷剂流入
腔室的入口和用于第一制冷剂流出腔室的出口;以及
换热组件,该换热组件包括:设置在外壳的腔室内的换热部件,
第二制冷剂在换热部件中流动,用于与容纳在腔室中的第一制冷剂进
行热交换;用于第二制冷剂流入换热部件的入口管和用于第二制冷剂
流出换热部件的出口管,其中入口管和出口管延伸到腔室外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液换热组件,其中:
换热部件由管形成,换热部件的管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螺旋弹
簧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液换热组件,其中:
换热部件由管形成,换热部件的管的至少一部分通过多次折弯
形成波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储液换热组件,还包括:
设置在换热部件的管上的翅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液换热组件,其中:
所述入口的位置高于所述出口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液换热组件,其中:
换热部件包括多个并联连接的管,并且并联连接的多个管的两
端分别与入口管和出口管连接。
7.一种组件,包括:
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俊峰宋剑
申请(专利权)人:丹佛斯微通道换热器嘉兴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