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气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051366 阅读: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23 16:2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排气管,该排气管使得催化剂的外侧由盖体部件覆盖的排气管的外径缩小。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的排气管包括: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在内部具有催化剂的催化剂外筒;配置于催化剂的上游侧的上游管部;配置于催化剂的下游侧的下游管部;和覆盖催化剂外筒的外侧、通过焊接与催化剂外筒的第一端部固定在一起的盖体部件,其中,上游管部以及下游管部的任一方通过焊接与催化剂外筒的第一端部固定在一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搭载于车辆的排气管
技术介绍
作为搭载于车辆的排气管,提案有一种净化从内燃机排出的废气(又称为排气)的带催化剂排气管(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0-1738公报,以下记为专利文献I (图4))。如专利文献I的图4所示,排气管具备形成有供废气流通的排气路径的排气管(exhaust pipe)、配置于排气管内部的还原催化剂、以及按照沿排气管的轴方向包围排气管的方式延伸的路径形成部件。也就是说,排气管为双重管结构。在专利文献I中,虽然公开了在排气管的内部配置有还原催化剂,但未曾公开如何将还原催化剂安装到排气管的详情。例如,没有公开还原催化剂与排气管之间的接合关系的详情。另外,也没有公开配置于排气管与路径形成部件(以下,称“盖体部件”。)之间的还原催化剂的位置的详情。通常,为了将还原催化剂固定在排气管上而实施焊接。焊接焊道具有高度。为了确保收容焊接焊道的空间,需要增大盖体部件的外径。随着盖体部件的外径增大,排气管的外径也会增大。期望的是,在催化剂的外侧被盖体部件覆盖的带催化剂排气管中,能够将排气管的外径抑制得小的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缩小催化剂的外侧由盖体部件覆盖的排气管的外径。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排气管是一种连接至车辆所搭载的内燃机的排气口的排气管,该排气管具有:催化剂外筒,所述催化剂外筒具有第一端部以及第二端部,在内部具有催化剂;上游管部,所述上游管部配置于所述催化剂的上游侧;下游管部,所述下游管部配置于所述催化剂的下游侧;和盖体部件,所述盖体部件覆盖所述催化剂外筒的外侧,与所述催化剂外筒的第一端部通过焊接而固定在一起,所述上游管部以及所述下游管部的任一方与所述催化剂外筒的第一端部通过焊接而固定在一起。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的排气管为在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所述的排气管中优选,所述盖体部件具有:上端部,所述上端部在第一焊接部与所述上游管部焊接;和下端部,所述下端部在第二焊接部与所述下游管部焊接。本专利技术第三方面的排气管为在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所述的排气管中优选,所述催化剂外筒的第一端部,在所述第二焊接部与所述下游管部以及所述盖体部件的下端部焊接,所述催化剂与所述第二焊接部的距离小于所述催化剂与所述第一焊接部的距离。本专利技术第四方面的排气管为在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所述的排气管中优选,所述催化剂外筒的第二端部,在所述第一焊接部与所述上游管部以及所述盖体部件的上端部焊接,所述催化剂与所述第一焊接部的距离大于所述催化剂与所述第二焊接部的距离。本专利技术第五方面的排气管为在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到第三方面的任一个所述的排气管中优选,所述下游管部、所述盖体部件以及所述催化剂外筒被一次性焊接。本专利技术第六方面的排气管为在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到第五方面的任一个所述的排气管中优选,所述上游管部以及所述下游管部为单管,所述上游管部、所述下游管部以及所述催化剂外筒彼此外径大致相同。本专利技术第七方面的排气管为在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所述的排气管中优选,所述上游管部具有内侧管以及外侧管,所述下游管部具有内侧管以及外侧管,所述上游管部的外侧管的外径与所述下游管部的外侧管的外径大致相同。本专利技术第八方面的排气管为在本专利技术第七方面所述的排气管中优选,所述上游管部的外侧管或者所述下游管部的外侧管的任一方,在端部具有缩小部,所述上游管部的外侧管或者所述下游管部的外侧管的另一方,在端部具有在所述上游管部或者所述下游管部的轴方向延伸的延出部,所述缩小部具有以从内侧支撑所述催化剂外筒的端部的方式连接的连接部,所述缩小部与所述盖体部件,在所述连接部通过焊接进行固定。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缩小催化剂的外侧由盖体部件覆盖的排气装置的外径。【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方式的摩托车的右视图。图2为实施方式的排气装置的右视图。图3为图2的3 — 3线截面图。图4为说明在图3中将催化剂载体以及盖体部件焊接于下游管部的图。图5为说明在图3中将上游管部焊接于催化剂载体以及盖体部件的图。图6为说明实施例以及比较例的排气管的焊接结构的图。图7为图2的7 — 7线截面图。图8为说明在图7中将上游侧排气管焊接于下游侧排气管的图。图9为图2的9 一 9线截面图。图10为图2的10部分(部位)的放大图。图11为图2的11 一 11线截面图。图12为第二实施例的排气管的截面图。图13为第三实施例的排气管的截面图。符号说明17内燃机41 排气口52排气路径53催化剂54催化剂外筒55上游管部56下游管部57盖体部件65第一焊接部66第二焊接部77缩小部80延出部83连接部171内侧管172外侧管271内侧管272外侧管【具体实施方式】以下,详细说明实施方式。在图中以及实施例中,“上”、“下”、“前”、“后”、“左”、“右”各自表示从搭乘在摩托车上的驾驶员观察的方向。(实施例1)首先,基于【附图说明】实施例1。如图1所示,摩托车10具有车体框架11、前轮操舵部(前轮操控部)15、内燃机17、后轮悬架部16、燃料箱18以及座椅19。前轮操舵部15配置于车体框架11的前部。另外,前轮操舵部15以能够操纵前轮13的方式支撑前轮13。内燃机17为处于前轮操舵部15的后方悬架于车体框架11的驱动源。后轮悬架部16处于内燃机17的后方,以能够摇动的方式将后轮14支撑于车体框架11。燃料箱18以及座椅19处于前轮操舵部15的后方、沿着车体框架11的前后而进行安装。摩托车10为乘客跨在座椅19上而乘坐的跨骑型车辆。车体框架11具有头管21、主框架23、下框架24、座椅导轨26以及支承框架28。头管21以能够自由操纵的方式支撑前轮操舵部15。主框架23从头管21向车辆后方斜下方倾斜地延伸。并且,主框架23边形成向下方弯曲的下方弯曲部22边向下方延伸。主框架23支撑内燃机17以及燃料箱18。下框架24在车宽方向中心从头管21向车辆后方斜下方延伸。座椅导轨26从主框架23的下方弯曲部22向车辆后方延伸。进而,座椅导轨26边形成向上方弯曲的上方弯曲部27边向车辆后方延伸。座椅导轨26支撑座椅19。支承框架28配置在座椅导轨26的上方弯曲部27与主框架23之间。前轮操舵部15具有操纵把手31、前叉32以及前轮13。前叉32从操纵把手31起以规定的后倾角向下方延伸。前轮13旋转自如地支撑于前叉32的下端。后轮悬架部16具有摆动臂33、后轮14以及后缓冲器(rear cush1n) 34。摆动臂33从主框架23的下部向车辆后方延伸。后轮14旋转自如地支撑于摆动臂33的后端。后缓冲器34配置于摆动臂33与座椅导轨26之间。内燃机17具有曲轴箱37、气缸部38、吸气装置39以及排气装置40。气缸部38从曲轴箱37的上面稍前倾地向上方延伸。吸气装置39连结至在气缸部38的后壁38b所形成的吸气口 42 (参照图2)。排气装置40连结至在气缸部38的前壁38a所形成的排气口41(参照图2)。曲轴箱37的前部安装于在下框架24的下部所配置的前部吊架43。曲轴箱37的后部安装于在主框架23的下部所配置的后部吊架44。据此,曲轴箱37悬架于车体框架11。在下框架24安装有保护内燃机17的保护框架45。接着,详细说明排气装置。搭载于摩托车10的排气装置40具有排气管47、催化剂单元48以及消音器49。排气管47从气缸部38的前壁38a向前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排气管

【技术保护点】
一种排气管,连接至搭载于车辆的内燃机(17)的排气口(41),其特征在于,该排气管包括:催化剂外筒(54),所述催化剂外筒(54)具有第一端部(54a)以及第二端部(54b),在所述催化剂外筒(54)内部具有催化剂(53);上游管部(55),所述上游管部(55)配置于所述催化剂(53)的上游侧;下游管部(56),所述下游管部(56)配置于所述催化剂(53)的下游侧;和盖体部件(57),所述盖体部件(57)覆盖所述催化剂外筒(54)的外侧,通过焊接与所述催化剂外筒(54)的第一端部(54a)固定在一起,所述上游管部(55)以及所述下游管部(56)的任一方通过焊接与所述催化剂外筒(54)的第一端部(54a)固定在一起。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仓泽侑史堀村弘幸中村正志岩佐晃子植野弘嗣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