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韩振利专利>正文

苗倾斜入泥平推根式插秧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820895 阅读: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2-07 12:0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水稻机械栽植技术领域,为了改变现有插秧机直插式和摆栽机抛秧式的不足,使用平推根式插秧法,在入泥前段轨迹把秧苗调整成与水平面具有一定倾角,使块状根的平面与圆弧形成切割形式下行,并按照入泥轨迹弧度切入泥层,完成切入段的运行,紧接着靠秧针或秧夹带动秧苗按弧度有水平和上行作用力,以及推杆的推动根的作用力,使秧苗在泥层内产生一段基本水平的滑行距离,最后在弧度上行过程中推杆继续作用于块状根部使秧苗立直、立稳,完成插秧;使倾斜苗在推杆作用下达到不伤苗、插得牢、可浅插等特点,保证基本苗数量和质量,提高浅插能力和深水作业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农作物种植
,具体是指使用大八寸行距插秧以提高水稻产量的栽培方法以及变行后使用的插秧机秧箱,还涉及插秧机使用苗倾斜入泥平推根式插秧方法以及实现此方法的分插机构。背景资料不同地区的水稻由于品种和生长环境的不同,对行距的要求也不同,由于受韩、日插秧机的影响,现行杂交水稻普遍采用30mm(即9寸)行距进行插秧栽培,虽然8寸(264mm)插秧机现已存在,但在实践中并不被认可,原因是使用3寸(120mm)株距密度过高,极易得病和倒伏,使用4寸(140mm)株距时,从理论上看,个体空间和每亩株穴数与9×3相当,因此没有意义,这就使得中、低等肥力的稻田无从选择,只能使用9寸行,致使为了追求高产而过量使用化肥,特别是中、低等肥力田块用肥量更大,造成的后果是结实率低、贪青、晚熟甚至倒伏,风险加大,产量无法保障,现今人们在追求高产时已意识到9×3的不足,肥力好的地块已使用,9×4进行插秧,虽然减少病害和倒伏,但与9×3相比增产效果不明显,要想增产还必须增加化肥用量,势必又造成贪青、倒伏现象,保证不了稳产,原因是基本苗过少,综上所述,为了增大产量,中、低等肥力地块要增加基本苗没有选择,肥力好地块使用9×3不能稳产,使用9×4又不高产,按传统认知缩成8寸行又不适应。又由于育种质量和育苗不均匀等问题,特别是使用现有的插秧机插秧出现伤苗根茎、漂秧、栽插过深不宜分蘖并使弱苗不能成活等问题,造成每穴苗的数量减少或缺苗造成基本苗减少,如缩小株距来增加基本苗数量,又会引起稻纹枯病、稻瘟病等病害,还可能发生倒伏现象。这就要求缩小行距实现高产。<br>要想确保基本苗数量不减少,就要提高现有插秧机质量,使之少伤苗、不漂苗,浅插多分蘖来提高单位面积的穗数,由于现有的插秧机都是直插式,即苗入泥轨迹与水平面垂直,并且苗下插是秧针下压的过程,此过程很多时候都会遇到茬头或硬物,这就使做机械运动的秧针很容易伤到苗根茎,致使苗产生折伤或切断,又由于垂直进入泥中的稻苗的插穴是垂直冲击而成,只能靠自然泥浆沉淀来固定苗根,因此很容易造成漂苗,若想插牢只有深插,深插即影响分蘖又使缓苗变慢,还会造成弱苗死掉,最终保证不了基本苗数量和单位面积平均穗数,即使缩小了行距,产量也提高不大,摆栽机靠自然力下抛在水层深时更易漂苗,如此为了增加产量,不但要缩小行距,还应当改变插秧机的栽植方法,提高插秧机质量,确保基本苗数量和增加分蘖来达到增产目的。另外,现有插秧机还存在苗箱底板宽度过窄的问题,都小于行距20mm,特别是窄行距插秧机和宽窄行式插秧机生产的苗盘宽度过小,增加了苗盘数量,浪费了材料,同时也减慢了育秧和插秧的装盘速度,浪费了人工,并且在插秧过程中增加了空取边苗的机率,不利于生产。对于现有插秧机或摆栽机来说,它们共同的缺点是,插秧时对水层要求过高,不能深水作业,直接后果一个是漂苗,再一个是插秧过深,直插式插秧机不但伤苗、秧苗插得过深,还有一个问题是直插式插秧机的秧针,由于是下压苗根茎插秧,秧针是进入泥层的,很容易使秧针带泥,在回转涮洗过程中不易洗涮干净,则影响抓取苗的数量和插秧质量,这些都妨碍了水稻的产量和插秧质量,原因是由于插秧方法决定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共有四项,第一项关于大八寸行距栽培方法,为了打破杂交水稻普遍采用9寸行距的传统模式,避免为了增加产量过量使用化肥所造成的危害,利用插秧机的精准度进行微调行距,有选择地使用大八寸行距,使中、低肥力地块通过增加基本苗数(即单位面积穗数)来达到提高产量,对肥力上等的地块通过增加个体生长空间,利用分蘖数、穗粒数、成穗数及千粒重等优势达到增产,第二项关于平推根式插秧法,为了改变现有插秧机直插式和摆栽机抛秧式的不足,使用平推根式插秧法,通过改变苗入泥轨迹,使倾斜苗在推秧器作用下达到不伤苗、不漂苗、可浅插等特点,保证基本苗数,提高分蘖数,从而提高插秧质量增加产量;第三项克服现有秧箱的不足,为了增大秧箱底板宽度,通过缩小箱体中间隔板的宽度,增加隔板强度来达到,使原有底板最大限度可加宽15mm以内,特别是能够使在大八寸行距区间的插秧机在行距变化时可以通用一个规格的育秧盘,甚至一个规格的苗盘,即方便又提高效率,第四,为了改变现有插秧机栽植方式的不足,生产出能达到平推根式插秧法要求的分插机构,利用摆杆技术使平推根式插秧法得以实现,从而提高插秧机质量。实施技术方案内容首先阐述水稻大八寸行距栽培方法,具体特征是水稻产量主要由三个因素决定的,单位面积穗数、单穗粒数和千粒重,中、低等肥力的地块利用插秧机精准插秧的特性来微调行距,在大八寸行(270mm-29mm)行距间选择相应的行距,避免9×3插秧靠过量用肥来增产的弊病,以增加基本苗数量达到提高产量,从而增加单位面积的穗数,对于肥力上等的地块,选择大八寸行距,同时使用4寸株距,避免了9×3所造成危害,适当增加个体空间来增加分蘖数,穗粒数和千粒重,降低株型高度和密度,达到平稳增产,为何使用大八寸行距(即270mm-29mm),对于中低等肥力的地块,现已使用的是9×3插法,如果不靠过量使用化肥增产,那就要增加密度来增产,增加密度选择继续缩小株距,又会引发病害和株型增高易倒伏等危害,唯一选择是缩小行距使之小于9寸行,如按人们的习惯认知选择8寸行,而8寸行在实践中始终不能被人们普遍运用和推广,只能说明8寸行不能适应杂交稻,原因是密度过大,前期影响分蘖,中期易染病,成穗率低,中、后期下部叶面不能受光,杆细且高,成穗率及穗粒数以及千粒重都低,易倒伏,只适应当前的普通水稻,对于生产条件要求高于普通稻的杂交稻是不适宜的,因此杂交稻要放宽条件,在株距为3寸时应加大行距,使用大于8寸的行距,又由于随着积温的提高,化肥使用量的加大,特别是对高产品种的追求和应用,高产品种的特点是需肥量大、杆高、穗大,这就对行距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在使用株距为3寸时,应尽量选择大于8寸,选择大八寸行通过增加基本苗数,使中、低肥力地块达到增产,当然对于中低等肥力地块,如果气候条件差、风大、雨多、易染病区,也可以使用4寸株距,以提高个体空间,减小密度防病,降低杆高防倒伏,但应选择270mm-280mm段,使基本苗与9×3相差较少,才能够通过提高分蘖数增加成穗率和结实率及千粒重来增产并达到稳定增产目的。从产量对照表(二)可看出,280mm×4寸比9×3平均增加了309kg/hm-2平均增长率为3.8%,也能达到增产的目的,对于上等肥力的地块,由于地利好而肥的利用效率高,使水稻分蘖得更多,中、后期生长旺盛,致使按照9寸行距3寸株距栽插的水稻行内稻杆拥挤而透光性差,整体密度也随之增大,极易使水稻染病、贪青、株型加高,遇到天气变化而倒伏,不能稳产,妨碍了继续增产,只有加大个体空间使用4寸株距,9×4插法虽然能减少病害和倒伏,但却不能超过9×3的产量或基本持平,原因是基本苗相差过多,见对照表(一)9×4每亩比9×3少了2647穴苗,减少比例达到14%,如此,只有通过缩行来增加基本苗数,缩小行距按习惯应选8×4,但从对比表(一)中可看出,从个体生长空间对比上,8×4只比9×3空间增加9.6cm2,增加量太少,与9×3基本持平,相比不明显,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a href="http://www.xjishu.com/zhuanli/01/CN105284510.html" title="苗倾斜入泥平推根式插秧法原文来自X技术">苗倾斜入泥平推根式插秧法</a>

【技术保护点】
水稻大八寸行栽培法及秧箱、平推根式插秧法及分插机构,行距是根据使用的品种和生长环境所决定的,现阶段普遍使用的是9寸行3寸株距进行机插,影响产量的因素有三个,即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要想在现有条件下继续提高产量,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大八寸行栽培法,其特征在于中、低等肥力的地块,利用插秧机精准插秧的特性来微调行距,避免9×3插秧靠过量用肥来增产的弊病,在大八寸行(270mm—290mm)行距间选择相应的行距,从而增加基本苗数量(即增加单位面积的穗数)来达到提高产量;对于肥力上等的地块,选择大八寸行距,同时使用4寸株距,避免9×3所造成危害,适当增加个体生长空间,靠自身优势来增加分蘖数、穗粒数和千粒重,降低稻株高度和密度,达到平稳增产,此方法也适用于水稻直播机械种植,此栽培法是通过机械来实现的。

【技术特征摘要】
1.水稻大八寸行栽培法及秧箱、平推根式插秧法及分插机构,行距是根据使用的品种和生长环境所决定的,现阶段普遍使用的是9寸行3寸株距进行机插,影响产量的因素有三个,即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要想在现有条件下继续提高产量,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大八寸行栽培法,其特征在于中、低等肥力的地块,利用插秧机精准插秧的特性来微调行距,避免9×3插秧靠过量用肥来增产的弊病,在大八寸行(270mm—290mm)行距间选择相应的行距,从而增加基本苗数量(即增加单位面积的穗数)来达到提高产量;对于肥力上等的地块,选择大八寸行距,同时使用4寸株距,避免9×3所造成危害,适当增加个体生长空间,靠自身优势来增加分蘖数、穗粒数和千粒重,降低稻株高度和密度,达到平稳增产,此方法也适用于水稻直播机械种植,此栽培法是通过机械来实现的。
2.根据权利要求所述的水稻大八寸行栽培法及秧箱、平推根式插秧法及分插机构,其特征在于对中、低等肥力的地块,如果气候条件差雨多、风大或易染病区,也可以使用4寸株距,以提高个体空间,减小密度防病,降低杆高防倒伏,但应选择大八寸行的270mm—280mm区段,使基本苗与9×3相差较少,才能通过提高分蘖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来达到平稳增产的目的。
3.水稻大八寸行栽培法及秧箱、平推根式插秧法及分插机构,机插秧无论何种插法都是由取秧器取苗后按预定轨迹运行,是否伤苗取决于对苗所施部位及力大小,是否能浅插取决于泥对苗根作用力大小和回泥的快慢,为了提高插秧质量,进一步提高杂交水稻产量,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平推根式插秧法,其特征在于按照入泥前段把苗调整成与水平面具有一定倾角,倾斜方向与入泥插秧段运动方向相同,入泥插秧段包括切入段和水平滑行段,既便没有倾角,在苗切入过程中遇到阻力也会自动生成倾角,使根的平面与圆弧形成切割形式下行,刚入泥时根的前部靠自然力先入泥,并按照入泥轨迹弧度切入,当切入阻力增大时,根的后部与推以秧器接触,由推秧器推动根部切入到弧度轨迹最低处,苗根基本全入泥完成切入段运行,紧接着靠秧针或秧夹的夹持或带动作用使秧苗按弧度有一个上行和水平作用力以及推秧器对根的共同作用下,使根在泥层内产生一段基本水平的滑行,滑行中根前三面对泥有挤压作用力,使根前三面全部在泥层内被夹持,上部被原泥层所覆盖,没有破坏原泥层上表面,最后在弧度上行过程中推秧器继续作用于根部使秧苗立直,完成插秧,根后部的条形槽穴也很快被回填覆盖,把苗牢固地固定在原泥层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稻大八寸行栽培法及秧箱、平推根式插秧法及分插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平推根式插秧法插秧轨迹的入泥前段及切入段也可以为直线状(如图2),并且平推根式插秧法同样具有两种方式:一是前推式、二是后推式,前推式即是插秧段滑行方向与秧箱正面相对,反之为后推式。
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水稻大八寸行栽培法及秧箱、平推根式插秧法及分插机构,其特征在于苗根入泥是根的平面切入泥中,根在泥层下滑行运动一段距离,滑行过程根被泥三面夹持,上部被原泥层所覆盖,没有破坏原泥层的上表面,只是滑行中苗的茎基部与表层泥冲挤,在根后部形成茎基部宽度的细条沟穴,由于断面小两侧又有挤起的泥棱方便回填,这就使苗的根部完全被固定在原泥层中,不靠沉淀回泥和沾粘固定,不怕水冲可深水作业,不会发生漂秧现象;即使根的上平面与泥层持平或稍高泥层,在插秧段滑行过程中靠原泥层的夹持和挤起泥棱的覆盖,以及根后部快速回泥也会使根被固定得很牢,因此可浅插;在插秧段推动部位是根部受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振利
申请(专利权)人:韩振利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吉林;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