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式水稻插秧机送秧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049832 阅读:2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23 15: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调式水稻插秧机送秧机构,包括固定座,所述固定座的内腔活动连接有送秧杆的一端,所述送秧杆的另一端固定有送秧头,所述固定座的上端通过固定螺栓与固定螺孔配合固定有分离杆,所述分离杆包括第一调节杆与第二调节杆,且固定螺孔开设在第一调节杆上,所述第一调节杆的底端与第二调节杆的顶端分别插接于调节套的内腔上部和内腔下部,所述调节套的内腔中心位置还固定有限位板,所述调节套的侧壁还固定有与第一调节杆相适配的第一锁紧螺栓,且第一锁紧螺栓的下方还设置有与第二调节杆相适配的第二锁紧螺栓,所述第二调节杆上还开有导向槽,且送秧头插接于导向槽的内腔。该送秧机构结构简单,实用性更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插秧机
,具体为一种可调式水稻插秧机送秧机构
技术介绍
中国传统的插秧工具秧马已有千年的使用历史。宋代苏轼曾作秧马歌,叙说了湖北农民使用秧马的情景。中国水稻插秧机的研制工作始于1953年。1956年在莳扶分秧方式的启发下,首次提出群体逐次分格取秧、直接栽插的秧苗分插原理,从而在水稻插秧机的研制上取得了突破。至1967年,第一台自走式机动插秧机“东风-2S”型通过鉴定定型并投入生产。然而,传统的插秧机在使用过程中,其送秧机构的分离针大多为金属针弯制而成,并且,传统的分离杆其长度均为固定不便的,使其在使用过程中只能满足单一尺寸的使用需求,从而使插秧机在使用过程中造成了很高的空穴率与伤苗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调式水稻插秧机送秧机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调式水稻插秧机送秧机构,包括固定座,所述固定座的内腔活动连接有送秧杆,所述送秧杆的另一端固定有送秧头,所述固定座的上端通过固定螺栓与固定螺孔配合固定有分离杆,所述分离杆包括第一调节杆与第二调节杆,且固定螺孔开设在第一调节杆上,所述第一调节杆的底端与第二调节杆的顶端分别插接于调节套的内腔上部和内腔下部,所述调节套的内腔中心位置还固定有限位板,所述调节套的侧壁还固定有与第一调节杆相适配的第一锁紧螺栓,且第一锁紧螺栓的下方还设置有与第二调节杆相适配的第二锁紧螺栓,所述第二调节杆上还开有导向槽,且送秧头插接于导向槽的内腔。优选的,所述导向槽为一体成型的“U”字型,且第二调节杆的底端为圆锥状。优选的,所述调节套的内腔上部与下部均设置有与第一调节杆和第二调节杆相适配的限位弹簧,且限位弹簧通过弹簧座固定在限位板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可调式水稻插秧机送秧机构结构简单,通过改进送秧头与分离杆的组合方式,并且分离杆再用伸缩式结构,可使该送秧机构能够满足不同大小高度的秧苗的送秧需求,大大的降低了插秧机在工作过程中的空穴率与伤苗率,使该送秧机构的使用范围更广,更加实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不意图;图2为本技术分离杆结构示意图。图中:1固定座、2送秧杆、21送秧头、3分离杆、31第一调节杆、32第二调节杆、33固定螺孔、34调节套、35限位板、36第一锁紧螺栓、37第二锁紧螺栓、38导向槽、4固定螺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2,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可调式水稻插秧机送秧机构,包括固定座1,固定座1的内腔活动连接有送秧杆2,送秧杆2的另一端固定有送秧头21,固定座1的上端通过固定螺栓4与固定螺孔33配合固定有分离杆3,通过固定螺栓4与固定螺孔33的配合从而对固定座1和分离杆3进行锁紧,分离杆3包括第一调节杆31与第二调节杆32,且固定螺孔33开设在第一调节杆31上,第一调节杆31的底端与第二调节杆32的顶端分别插接于调节套34的内腔上部和内腔下部,调节套34的内腔中心位置还固定有限位板35,调节套34的侧壁还固定有与第一调节杆31相适配的第一锁紧螺栓36,调节套34的内腔上部与下部均设置有与第一调节杆31和第二调节杆32相适配的限位弹簧,且限位弹簧通过弹簧座固定在限位板35上,限位弹簧可有效的防止其脱落,且第一锁紧螺栓36的下方还设置有与第二调节杆32相适配的第二锁紧螺栓37,第二调节杆32上还开有导向槽38,导向槽38为一体成型的“U”字型,且第二调节杆32的底端为圆锥状,且送秧头21插接于导向槽38的内腔,通过改进送秧头21与分离杆3的组合方式,并且分离杆3再用伸缩式结构,可使该送秧机构能够满足不同大小高度的秧苗的送秧需求,大大的降低了插秧机在工作过程中的空穴率与伤苗率,使该送秧机构的使用范围更广,更加实用。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主权项】1.一种可调式水稻插秧机送秧机构,包括固定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1)的内腔活动连接有送秧杆(2),所述送秧杆(2)的另一端固定有送秧头(21),所述固定座(1)的上端通过固定螺栓(4)与固定螺孔(33)配合固定有分离杆(3),所述分离杆(3)包括第一调节杆(31)与第二调节杆(32),且固定螺孔(33)开设在第一调节杆(31)上,所述第一调节杆(31)的底端与第二调节杆(32)的顶端分别插接于调节套(34)的内腔上部和内腔下部,所述调节套(34)的内腔中心位置还固定有限位板(35),所述调节套(34)的侧壁还固定有与第一调节杆(31)相适配的第一锁紧螺栓(36),且第一锁紧螺栓(36)的下方还设置有与第二调节杆(32)相适配的第二锁紧螺栓(37),所述第二调节杆(32)上还开有导向槽(38),且送秧头(21)插接于导向槽(38)的内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调式水稻插秧机送秧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槽(38)为一体成型的“U”字型,且第二调节杆(32)的底端为圆锥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调式水稻插秧机送秧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套(34)的内腔上部与下部均设置有与第一调节杆(31)和第二调节杆(32)相适配的限位弹簧,且限位弹簧通过弹簧座固定在限位板(35)上。【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可调式水稻插秧机送秧机构,包括固定座,所述固定座的内腔活动连接有送秧杆的一端,所述送秧杆的另一端固定有送秧头,所述固定座的上端通过固定螺栓与固定螺孔配合固定有分离杆,所述分离杆包括第一调节杆与第二调节杆,且固定螺孔开设在第一调节杆上,所述第一调节杆的底端与第二调节杆的顶端分别插接于调节套的内腔上部和内腔下部,所述调节套的内腔中心位置还固定有限位板,所述调节套的侧壁还固定有与第一调节杆相适配的第一锁紧螺栓,且第一锁紧螺栓的下方还设置有与第二调节杆相适配的第二锁紧螺栓,所述第二调节杆上还开有导向槽,且送秧头插接于导向槽的内腔。该送秧机构结构简单,实用性更强。【IPC分类】A01C11/00【公开号】CN205093142【申请号】CN201520894149【专利技术人】乔保建, 陶元平, 乔峰, 任代胜, 夏祥华, 郭金宝, 赵艳飞, 郭家宝, 汪维善 【申请人】安徽袁粮水稻产业有限公司【公开日】2016年3月23日【申请日】2015年11月11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调式水稻插秧机送秧机构,包括固定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1)的内腔活动连接有送秧杆(2),所述送秧杆(2)的另一端固定有送秧头(21),所述固定座(1)的上端通过固定螺栓(4)与固定螺孔(33)配合固定有分离杆(3),所述分离杆(3)包括第一调节杆(31)与第二调节杆(32),且固定螺孔(33)开设在第一调节杆(31)上,所述第一调节杆(31)的底端与第二调节杆(32)的顶端分别插接于调节套(34)的内腔上部和内腔下部,所述调节套(34)的内腔中心位置还固定有限位板(35),所述调节套(34)的侧壁还固定有与第一调节杆(31)相适配的第一锁紧螺栓(36),且第一锁紧螺栓(36)的下方还设置有与第二调节杆(32)相适配的第二锁紧螺栓(37),所述第二调节杆(32)上还开有导向槽(38),且送秧头(21)插接于导向槽(38)的内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乔保建陶元平乔峰任代胜夏祥华郭金宝赵艳飞郭家宝汪维善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袁粮水稻产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