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拉式便携水稻插秧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033611 阅读:308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17 10:14
背拉式便携水稻插秧机,包括摇动装置、承苗装置、传动装置。摇动装置中摇杆与中心轴连接,中间插入峭健固定,中心轴套入第一齿轮内可自由转动,背拉挂钩曹与第一固定框架位一体式结构,第一固定框架套入第二固定框架;承苗装置中前扶杆下部由螺栓与前档框固定连接;前挡杆下部与前扶杆上部固定连接,前挡杆上部与前扶框上部与螺母连接;后挡片上部经螺母与后档框上部固定连接,后档杆经螺母与后档框下部和后挡片下部固定连接,形成整体框架;承苗装置顺次连接组装后,用前档框与主支架固定连接;传动装置位于压苗装置中;传动片上部与下部分别于连杆前段和压苗杆中心下部用螺栓连接,可相互转动,扶苗器经螺栓与底座固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农业领域,具体指一种背拉式便携水稻插秧机
技术介绍
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是我国民生的基本问题,如何增加粮食的产量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水稻的种植,插秧是影响粮食产量的一个关键环节,把水稻秧苗既快速又高效的插好是很重要的。由于近几年国内对农业的大力支持,田间机动化作业逐渐普及,从而节省了大量劳动成本。我国广大平原地区已采用大型田间插秧机,但在丘陵、山区农业耕作区域,由于地域条件的限制,仍然采用手工插秧,随着劳动力价值的提升,插秧已成为影响农民增收的一个瓶颈。因此专门用于丘陵,山区等耕地的便携式人力小型水稻插秧是很必要的。而现有的人力插秧机存在以下几点缺陷(1)拔苗、分苗、洗苗特别费工麻烦,失去了机械化的意义;(2)不能适合水稻生长的农艺要求,插的浅了容易漂苗,深了不利于秧苗的生长;(3)无法控制秧苗的整齐度,会影响后期秧苗的生长。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人力插秧机在功能上存在诸多缺陷,而亟待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一种背拉式便携水稻插秧机,此水稻插秧机可以实现丘陵以及山区的快速插秧,从而节省人力。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背拉式便携水稻插秧机,包括以下几部分构成:底座、主支架、承苗装置、传动装置、压苗装置、扶苗装置六大部分构成,所述底座为一体式结构,负责承载上部全部结构,通过螺栓将底座与支架连接,构成整体框架;扶苗装置经螺栓固定至底座上;主支架用螺栓固定至底座上,底座对整个插秧机起到承载作用,与水面接触面积大,采用轻质材料如木头制作,重量轻而具有承载能力,在插秧过程中,底座上可放置部分待插秧苗,上部承苗器缺苗时,用以补充。所述主支架采由上部摇动装置、承苗支撑架、下部固定框架和背拉挂钩曹构成。摇动装置由摇杆、中心轴、峭健和第一齿轮构成,负责传递初始力,摇杆与中心轴连接经峭健来固定,将第一齿轮套至中心轴,第一齿轮用第一链条与下部传动齿轮连接;承苗支撑架为Y字结构与主支架为一体式结构,负责连接承苗装置;下部固定框架分为第一固定框架和第二固定框架,第一固定框架套入第二固定框架内,调节至合适高度后用螺栓顶住防止上下移动;背拉挂钩曹连接在第二固定框架上用来挂背带,背带系在使用者身上用来牵引插秧机;承苗装置由前扶杆、前挡杆、前挡框、后挡片、后档杆、后档框组成。前扶杆负责阻挡秧苗,前扶杆用螺栓与承苗支撑架连接;后挡片与前扶杆、前挡杆及后档杆分别用螺栓连接;前挡杆与前挡框连接,固定整体承苗装置于主支架上;后挡片与秧苗在前扶杆与后档片内由上往下滑动;后档杆经螺栓与主支架下部固定框架连接,增强稳定性;所述下部传动装置由第一链条、第二链条、第一轴、顶轴、第二齿轮、第三齿轮和第四齿轮构成,第一链条套至第二齿轮连接至第一轴,第二链条套至第三齿轮同样连接至第一轴,第四齿轮套至顶轴,第二链条连接第三齿轮和第四齿轮;所述压承苗装置由顶轴、连杆和传动片、轴承和压苗杆构成,由下部传动装置提供动力,承苗装置内秧苗压至扶苗器,随后由扶苗器扶正秧苗插入水中;连杆套在轴承上由轴承固定在一轴上;连杆前段与传动片连接经螺栓连接可以相互转动;连接片另一端与压苗杆经螺栓连接同样可以相互转动。所述扶苗器经螺栓固定至底座上,负责将秧苗扶正,经压苗器插入水中。本技术有益效果:1.重量轻:重18kg左右、2.体积小:人力60 X 70 X 80cm;、3.造价低:效率高(每小时可插秧0.81亩)、4.适应性强:各地的农田:不论是山地、丘岭、平原,不论是黄土、黑土、沙土,只要是人工拔秧,均可使用本插秧机插秧,对秧苗的长度没有特别限制,一般长度为15-35cm的秧苗均可)、5.插秧效果好:秧苗插的整齐、均匀,通风性能好,伤秧率< 2、漏秧率< 2,对所插秧苗的大小、深浅可调。6.改进传统牵左手拉引插秧方式,使用背拉牵引方式后退带动插秧机移动,即可释放左手空间扶苗,又可减少左臂负重,提高作业效率和作业舒适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侧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摇动装置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承苗装置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传动装置及压苗装置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根据图1、图2、图3、图4和图5对本技术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说明。背拉式便携水稻插秧机,包括摇动装置、承苗装置、传动装置、摇杆1、中心轴2、峭健3、第一齿轮4、背拉挂钩曹构5、下部框架6、前挡框7、前扶杆26、前挡杆9、后挡片8、后档杆11、后档框10、第一链条19第二链条18、第一轴16、顶轴13、第二齿轮25、第三齿轮17、第四齿轮23、连杆14、传动片20、轴承15、压苗杆12、扶苗器27、底座24、第一固定框架21和第二固定框架22,所述的摇动装置中摇杆1与中心轴2连接,中间插入峭健3固定,中心轴套入第一齿轮4内可自由转动,中心轴另一端由螺母固定,背拉挂钩曹5与第一固定框架21为一体式结构,第一固定框架21套入第二固定框架22;所述的承苗装置中前扶杆26下部由螺栓与前档框7固定连接,前扶杆26与竖直方向成10?15°,用来阻挡秧苗;前挡杆9下部与前扶杆7上部固定连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背拉式便携水稻插秧机,包括摇动装置、承苗装置、传动装置、摇杆(1)、中心轴(2)、峭健(3)、第一齿轮(4)、背拉挂钩曹构(5)、下部框架(6)、前挡框(7)、前扶杆(26)、前挡杆(9)、后挡片(8)、后档杆(11)、后档框(10)、第一链条(19)第二链条(18)、第一轴(16)、顶轴(13)、第二齿轮(25)、第三齿轮(17)、第四齿轮(23)、连杆(14)、传动片(20)、轴承(15)、压苗杆(12)、扶苗器(27)、底座(24)、第一固定框架(21)和第二固定框架(2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摇动装置中摇杆(1)与中心轴(2)连接,中间插入峭健(3)固定,中心轴套入第一齿轮(4)内自由转动,中心轴另一端由螺母固定,背拉挂钩曹(5)与第一固定框架(21)为一体式结构,第一固定框架(21)套入第二固定框架(22);所述的承苗装置中前扶杆(26)下部由螺栓与前档框(7)固定连接,前扶杆(26)与竖直方向成10~15°,用来阻挡秧苗;前挡杆(9)下部与前扶杆(7)上部固定连接,前挡杆(9)上部与前扶框(10)上部与螺母连接;后挡片(8)上部经螺母与后档框(10)上部固定连接,后档杆(11)经螺母与后档框(10)下部和后挡片(8)下部固定连接,形成整体框架;所述的承苗装置顺次连接组装后,用前档框(7)与主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的传动装置位于压苗装置中,第二齿轮(25)上套第一链条(19)后套入第一轴(16)固定,四齿轮(23)套入第一轴(16)固定;第三齿轮(17)套入顶轴(13)固定,第三齿轮(17)与第四齿轮(23)由第二链条(18)连接;轴承(15)套入第一轴(16)固定;连杆(14)下部套入轴承(15),连杆(14)前段搭于顶轴(13)上部;所述的传动片(20)上部与下部分别于连杆(14)前段和压苗杆(12)中心下部用螺栓连接,相互转动,所述的扶苗器(27)经螺栓与底座(24)固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丽敏陈书强赵海新杜晓东金光浩孙海正薛菁芳
申请(专利权)人: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水稻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黑龙江;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