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插秧机纵向送秧单向棘轮限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244615 阅读:4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25 04: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稻插秧机纵向送秧单向棘轮限位装置,旨在提供一种送秧精确度高、调整方便、结构更加精巧的水稻插秧机纵向送秧单向棘轮限位装置。包括固定座、秧箱驱动轴、摆臂,还包括凸轮、复位扭簧、连接套、单向轴承、钢珠,连接套通过单向轴承支承套装在秧箱驱动轴上,该连接套外圆周表面依次设有四个外凹槽,该凸轮的驱动滑套上沿径向设有四个圆柱孔,每个圆柱孔与对应的外凹槽分别构成一个圆柱腔,四个圆柱腔内各设有一个钢珠,该固定座内表面沿周向均布设有三个内凹槽,该固定座的外侧设置复位扭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水稻插秧机纵向送秧作业。(*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水稻插秧机械设备,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水稻插秧机纵向送秧单向棘轮限位装置
技术介绍
纵向送秧装置是水稻插秧机关键部件之一,用于秧箱配合插秧完成一次横向移动过程后,进行一次纵向送秧。要求实现单向位移且送秧距离准确一致,目前使用的水稻插秧机纵向送秧装置都是采用传统的棘轮机构,能够通过连杆传递到秧箱凸轮位置,实现凸轮带动秧箱滚轮转动,从而实现单向位移纵向送秧。但是传统棘轮机构运转过程经常发生秧箱送秧滚轮转角变化,导致送秧距离不一致,导致送秧精度不容易实现精确控制,机构尺寸大、结构笨重,安装使用调整不方便。可见,现有纵向送秧装置存在送秧精确度差、调整不方便、结构笨重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送秧精确度高、调整方便、结构更加精巧的水稻插秧机纵向送秧单向棘轮限位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水稻插秧机纵向送秧单向棘轮限位装置,包括固定座、秧箱驱动轴、摆臂,还包括凸轮、复位扭簧、连接套、单向轴承、钢珠,连接套通过单向轴承支承套装在秧箱驱动轴上,位于该连接套的中心横断面上,该连接套外圆周表面依次设有四个外凹槽,凸轮的驱动滑套可转动地套装在连接套的外侧,与该连接套的四个外凹槽相对应,该凸轮的驱动滑套上沿径向设有四个圆柱孔,每个圆柱孔与对应的外凹槽分别构成一个圆柱腔,四个圆柱腔内各设有一个钢珠,该凸轮的驱动滑套可转动地支承套装在固定座内,与所述四个圆柱孔处于同一横断面上,该固定座内表面沿周向均布设有三个内凹槽,该固定座的外侧设置复位扭簧,该复位扭簧一端卡装在固定座的法兰盘上,另一端卡装在凸轮上。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固定座内表面沿周向均布设有的三个内凹槽与该连接套外圆周表面依次设有的四个外凹槽槽深相同。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提供的水稻插秧机纵向送秧单向棘轮限位装置具有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动力从水稻插秧机的中间栽植箱体传出,经由连杆带动摆臂传递到秧箱凸轮位置,使凸轮按要求的角度摆动,凸轮的驱动滑套就会通过钢珠驱动连接套带动秧箱驱动轴旋转一个角度,秧箱驱动轴带动秧箱滚轮转动,从而实现纵向送秧,在中间栽植箱体传出到秧箱凸轮的动力角度超出预设角度时,凸轮继续转动,钢珠受到离心力作用,从圆柱腔内进入到该固定座内表面的某个内凹槽内,此时凸轮的驱动滑套和钢珠处在空行程状态,动力断开,秧箱滚轮转角不变,从而实现纵向送秧距离一致性,满足精准纵向送秧要求。本技术结构紧凑、体积小,重量轻,而且凸轮初始角度可调整,保证送秧更精确。因此,得到了送秧精确度高、调整方便、结构更加精巧的效果。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水稻插秧机纵向送秧单向棘轮限位装置的构造主视图;图2是图I中沿A— A线的剖视图;图3是图I中沿B— B线的剖视图。图中固定座I ;凸轮2 ;复位扭簧3 ;连接套4 ;单向轴承5 ;钢珠6 ;秧箱驱动轴7 ;摆臂8。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如图I、图2、图3所示,给出了本技术水稻插秧机纵向送秧单向棘轮限位装置的构造示意图,包括固定座I、秧箱驱动轴7、摆臂8,还包括凸轮2、复位扭簧3、连接套4、单向轴承5、钢珠6,连接套4通过单向轴承5支承套装在秧箱驱动轴7上,位于该连接套4的中心横断面上,该连接套4外圆周表面依次设有四个外凹槽,凸轮2的驱动滑套可转动地套装在连接套4的外侧,与该连接套4的四个外凹槽相对应,该凸轮2的驱动滑套上沿径向设有四个圆柱孔,每个圆柱孔与对应的外凹槽分别构成一个圆柱腔,四个圆柱腔内各设有一个钢珠6,该凸轮2的驱动滑套可转动地支承套装在固定座I内,与所述四个圆柱孔处于同一横断面上,该固定座I内表面沿周向均布设有三个内凹槽,该固定座I的外侧设置复位扭簧3,该复位扭簧3 —端卡装在固定座I的法兰盘上,另一端卡装在凸轮2上。作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如图I、图2、图3所示,所述固定座I内表面沿周向均布设有的三个内凹槽与该连接套4外圆周表面依次设有的四个外凹槽槽深相同。水稻插秧机纵向送秧单向棘轮限位装置的工作原理是水稻插秧机开始行进作业,当秧箱配合插秧完成一次横向移动过程后,动力从水稻插秧机的中间栽植箱体传出,经由连杆带动摆臂8传递到秧箱凸轮2位置,使凸轮2按要求的角度摆动,凸轮2的驱动滑套就会通过钢珠6驱动连接套4带动秧箱驱动轴7旋转一个角度,秧箱驱动轴7带动秧箱滚轮转动,从而实现纵向送秧,在中间栽植箱体传出到秧箱凸轮的动力角度超出预设角度时,凸轮2继续转动,钢珠6受到离心力作用,从圆柱腔内进入到该固定座I内表面的某个内凹槽内,此时凸轮2的驱动滑套和钢珠6处在空行程状态,动力断开,秧箱滚轮转角不变,从而实现纵向送秧距离一致性,满足精准纵向送秧要求。在纵向送秧的过程中,凸轮2的初始角度直接影响秧箱滚轮的转角,本技术的凸轮2初始角度可调整,保证送秧更精确。本技术适用于水稻插秧机纵向送秧作业。权利要求1.一种水稻插秧机纵向送秧单向棘轮限位装置,包括固定座(I)、秧箱驱动轴(7)、摆臂(8),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凸轮(2)、复位扭簧(3)、连接套(4)、单向轴承(5)、钢珠(6),连接套(4)通过单向轴承(5)支承套装在秧箱驱动轴(7)上,位于该连接套(4)的中心横断面上,该连接套(4)外圆周表面依次设有四个外凹槽,凸轮(2)的驱动滑套可转动地套装在连接套(4)的外侧,与该连接套(4)的四个外凹槽相对应,该凸轮(2)的驱动滑套上沿径向设有四个圆柱孔,每个圆柱孔与对应的外凹槽分别构成一个圆柱腔,四个圆柱腔内各设有一个钢珠(6),该凸轮(2)的驱动滑套可转动地支承套装在固定座(I)内,与所述四个圆柱孔处于同一横断面上,该固定座(I)内表面沿周向均布设有三个内凹槽,该固定座(I)的外侧设置复位扭簧(3),该复位扭簧(3)—端卡装在固定座(I)的法兰盘上,另一端卡装在凸轮(2)上。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水稻插秧机纵向送秧单向棘轮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I)内表面沿周向均布设有的三个内凹槽与该连接套(4)外圆周表面依次设有的四个外凹槽槽深相同。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水稻插秧机纵向送秧单向棘轮限位装置,旨在提供一种送秧精确度高、调整方便、结构更加精巧的水稻插秧机纵向送秧单向棘轮限位装置。包括固定座、秧箱驱动轴、摆臂,还包括凸轮、复位扭簧、连接套、单向轴承、钢珠,连接套通过单向轴承支承套装在秧箱驱动轴上,该连接套外圆周表面依次设有四个外凹槽,该凸轮的驱动滑套上沿径向设有四个圆柱孔,每个圆柱孔与对应的外凹槽分别构成一个圆柱腔,四个圆柱腔内各设有一个钢珠,该固定座内表面沿周向均布设有三个内凹槽,该固定座的外侧设置复位扭簧。本技术适用于水稻插秧机纵向送秧作业。文档编号A01C11/02GK202679956SQ201220278209公开日2013年1月23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14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14日专利技术者于磊, 韩休海, 邢占强 申请人: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工程科学研究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水稻插秧机纵向送秧单向棘轮限位装置,包括固定座(1)、秧箱驱动轴(7)、摆臂(8),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凸轮(2)、复位扭簧(3)、连接套(4)、单向轴承(5)、钢珠(6),连接套(4)通过单向轴承(5)支承套装在秧箱驱动轴(7)上,位于该连接套(4)的中心横断面上,该连接套(4)外圆周表面依次设有四个外凹槽,凸轮(2)的驱动滑套可转动地套装在连接套(4)的外侧,与该连接套(4)的四个外凹槽相对应,该凸轮(2)的驱动滑套上沿径向设有四个圆柱孔,每个圆柱孔与对应的外凹槽分别构成一个圆柱腔,四个圆柱腔内各设有一个钢珠(6),该凸轮(2)的驱动滑套可转动地支承套装在固定座(1)内,与所述四个圆柱孔处于同一横断面上,该固定座(1)内表面沿周向均布设有三个内凹槽,该固定座(1)的外侧设置复位扭簧(3),该复位扭簧(3)一端卡装在固定座(1)的法兰盘上,另一端卡装在凸轮(2)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磊韩休海邢占强
申请(专利权)人: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工程科学研究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