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驱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694969 阅读: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1-13 13:20
本发明专利技术实现一种车辆搭载性优良的车辆用驱动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混合动力车辆用的驱动装置。输入构件(I)、车轮驱动用旋转电机(MG)、以及变速机构(TM)同轴状且在轴向L上排列配置。逆变器装置(3)被配置为在径向上观察与变速机构(TM)重复,并且在径向上观察不与车轮驱动用旋转电机(MG)重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车辆用驱动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备与内燃机驱动连结的输入构件、与车轮驱动连结的输出构件、单一的车轮驱动用旋转电机、变速机构、以及逆变器装置的车辆用驱动装置。
技术介绍
作为上述那样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已知有日本特开2004-153897号公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装置。在该驱动装置中,车轮驱动用旋转电机〔电动马达8〕和变速机构〔自动变速器5〕同轴且在轴向上间隔规定间隔地配置。并且,逆变器装置〔逆变器装置11〕被配置为在径向观察与车轮驱动用旋转电机重复,且其一部分位于轴向上的车轮驱动用旋转电机与变速机构之间。像这样,通过将逆变器装置的一部分在轴向上配置在车轮驱动用旋转电机与变速机构之间,能够抑制装置整体的径向尺寸的扩大。但是,另一方面,由于车轮驱动用旋转电机、逆变器装置的一部分、以及变速机构在轴向上排列,所以装置整体的轴向尺寸扩大。轴向尺寸大的车辆用驱动装置例如存在不易搭载于横置形式(将装置轴向沿车辆横宽度方向配置的形式)的车辆的情况。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15389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期望一种车辆搭载性优良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实现。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具备:输入构件,其与内燃机驱动连结;输出构件,其与车轮驱动连结;单一的车轮驱动用旋转电机,其向上述输出构件传递驱动力;变速机构,其设置于连结上述车轮驱动用旋转电机与上述输出构件的动力传递路径;逆变器装置,其对上述车轮驱动用旋转电机进行控制,该车辆用驱动装置的特征构成在于,上述输入构件、上述车轮驱动用旋转电机以及上述变速机构同轴状地且在轴向排列配置,上述逆变器装置被配置为在径向上观察与上述变速机构重复,且在上述径向上观察不与上述车轮驱动用旋转电机重复。在本申请中,“驱动连结”指两个旋转构件以能够传递驱动力(与转矩同义)的方式连结的状态。该概念包括两个旋转构件以一体旋转的方式连结的状态、以能够经由一个以上的传动构件传递驱动力的方式连结的状态。这样的传动构件包括以同速或者变速传递旋转的各种构件(轴、齿轮机构、传动带等),也可以包括选择性地传递旋转以及驱动力的卡合装置(摩擦卡合装置、啮合式卡合装置等)。另外,车轮驱动用的“旋转电机”作为包括马达(电动机)、发电机(Generator)、以及根据需要发挥马达以及发电机的双方的功能的电动发电机的任意一个的概念而被使用。另外,关于两个构件的配置,“在某方向上观察重复”指在使与其视线方向平行的虚拟直线向与该虚拟直线正交的各方向移动的情况下,该虚拟直线与两个构件的双方相交的区域至少存在于一部分。根据该特征构成,车轮驱动用旋转电机与变速机构在轴向上排列配置,所以与在它们之间配置其它的构件的情况相比,能够将轴向尺寸抑制得较小。此时,变速机构相对于车轮驱动用旋转电机被配置在与输入构件以及内燃机侧相反的一侧,被配置在与车轮驱动用旋转电机相比从内燃机分离的位置。在考虑车辆搭载状态的情况下,一般而言,在内燃机的附近配置辅机类的情况较多,所以在更靠近内燃机的位置容易产生搭载空间上的限制。考虑这一点,在上述的特征构成中,以在径向上观察,不与车轮驱动用旋转电机重复而与变速机构重复的方式配置逆变器装置。通过这样,在一体地具备逆变器装置的构成中,能够有效地抑制在车辆搭载状态下容易产生搭载空间上的限制的部位(车轮驱动用旋转电机的外侧)的径向尺寸的扩大,能够实现良好的车辆搭载性。以下,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式进行说明。作为一个方式,优选上述变速机构与上述车轮驱动用旋转电机相比,在上述径向上形成得较小,上述逆变器装置相对于上述变速机构被配置在上述径向的外侧。与车轮驱动用旋转电机的径向外侧相比,比车轮驱动用旋转电机小径的变速机构的径向外侧有充足的配置空间。因此,通过如上述的构成那样,在变速机构的径向外侧且在径向上观察与变速机构重复的位置配置逆变器装置,容易实现装置整体的径向的小型化。作为一个方式,优选具备具有用于将上述逆变器装置与上述车轮驱动用旋转电机电连接的中继端子的端子台,上述端子台被配置为在上述径向上观察与上述变速机构重复,并且在上述轴向上观察与上述车轮驱动用旋转电机重复。通过以在径向上观察与变速机构重复,在轴向上观察与车轮驱动用旋转电机重复的方式配置端子台,能够将端子台的径向的突出量抑制得较小。因而,能够有效地将装置整体的径向尺寸小型化。作为一个方式,优选上述变速机构与上述车轮驱动用旋转电机相比,上述轴向的长度形成得较大。根据该构成,能够容易将在径向上观察与变速机构重复配置的逆变器装置形成轴向较长且径向较薄的扁平状。因而,能够有效地将装置整体的径向尺寸小型化。作为一个方式,优选在上述动力传递路径还具备:差动齿轮装置,其将从上述变速机构侧传递的驱动力分配给多个上述输出构件;齿轮机构,其介于上述变速机构与上述差动齿轮装置之间,上述变速机构的旋转轴心、与上述轴向平行的上述齿轮机构的旋转轴心、以及与上述轴向平行的上述差动齿轮装置的旋转轴心在上述轴向上观察分别被配置于三角形的顶点,在车辆搭载状态下,上述齿轮机构被配置为其上端部比上述变速机构的上端部靠上方,上述端子台被配置为在车辆搭载状态下在铅垂方向上观察与上述变速机构重复,并且在与上述轴向正交的水平方向上观察与上述齿轮机构重复。在变速机构、齿轮机构、以及差动齿轮装置的各旋转轴心在轴向上观察被配置成三角形状的构成中,容易在齿轮机构的径向外侧且在变速机构的径向外侧产生无效空间。因此,通过以在车辆搭载状态下在铅垂方向上观察与变速机构重复,并且在水平方向上观察与齿轮机构重复的方式配置端子台,能够有效利用齿轮机构以及变速机构共用的外侧区域,能够抑制在装置内部产生无效空间。其结果,能够有效地将装置整体小型化。作为一个方式,优选上述逆变器装置至少包括用于直流/交流变换的多个开关元件。根据该构成,能够适当地构成用于控制适于车轮的驱动用的交流驱动式的车轮驱动用旋转电机的逆变器装置。作为一个方式,优选具备收纳上述车轮驱动用旋转电机以及上述变速机构的壳体,在上述壳体与上述内燃机之间设置减振器收纳壳体部,该减振器收纳壳体部收纳减振器,并且与上述壳体相比在上述径向上形成得较大,在车辆搭载状态下,上述逆变器装置被配置为其上端部比上述减振器收纳壳体部的上端部靠下方。为了抑制内燃机的扭转振动,存在在输入构件与内燃机之间设置减振器的情况。一般而言,减振器被收纳于设置在收纳车轮驱动用旋转电机以及变速机构的壳体与内燃机之间的减振器收纳壳体部,该减振器收纳壳体部与壳体相比,上下方向的占有区域较大的情况较多。例如,存在车辆搭载状态下的壳体(在此为包括减振器收纳壳体部的概念)的上端部由减振器收纳壳体部的上端部规定的情况。根据上述的构成,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避免装置整体的大型化,且能够将车辆用驱动装置与逆变器装置一体化。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车辆用驱动装置的概要结构的示意图。图2是在轴向上观察车辆用驱动装置的图。图3是图2的局部放大图。图4是在铅垂方向上观察车辆用驱动装置的图。图5是车辆用驱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表示在特定水平方向上观察各构成部件的配置关系的示意图。图7是表示在轴向上观察各构成部件的配置关系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驱动装置1是用于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车辆用驱动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用驱动装置,具备:输入构件,其与内燃机驱动连结;输出构件,其与车轮驱动连结;单一的车轮驱动用旋转电机,其向所述输出构件传递驱动力;变速机构,其设置于连结所述车轮驱动用旋转电机与所述输出构件的动力传递路径;以及逆变器装置,其对所述车轮驱动用旋转电机进行控制,其中,所述输入构件、所述车轮驱动用旋转电机以及所述变速机构同轴状地且在轴向排列配置,所述逆变器装置被配置为在径向上观察与所述变速机构重复,且在所述径向上观察不与所述车轮驱动用旋转电机重复。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3.05.31 JP 2013-116027;2013.07.19 JP 2013-150981.一种车辆用驱动装置,具备:输入构件,其与内燃机驱动连结;输出构件,其与车轮驱动连结;单一的车轮驱动用旋转电机,其向所述输出构件传递驱动力;变速机构,其设置于连结所述车轮驱动用旋转电机与所述输出构件的动力传递路径;以及逆变器装置,其对所述车轮驱动用旋转电机进行控制,其中,所述输入构件、所述车轮驱动用旋转电机以及所述变速机构同轴状地且在轴向排列配置,所述逆变器装置被配置为在径向上观察与所述变速机构重复,且在所述径向上观察不与所述车轮驱动用旋转电机重复,具备端子台,该端子台具有用于将所述逆变器装置与所述车轮驱动用旋转电机电连接的中继端子,所述端子台被配置为在所述径向上观察与所述变速机构重复,并且在所述轴向上观察与所述车轮驱动用旋转电机重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中,所述变速机构与所述车轮驱动用旋转电机相比,在所述径向上形成得较小,所述逆变器装置相对于所述变速机构被配置在所述径向的外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中,所述变速机构与所述车轮驱动用旋转电机相比,所述轴向的长度形成得较大。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中,所述变速机构与所述车轮驱动用旋转电机相比,所述轴向的长度形成得较大。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宫泽学上地辰之近藤龙哉
申请(专利权)人: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