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排水装置以及轨道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685015 阅读: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1-08 22: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轨道排水,提供了一种轨道排水装置,包括至少一个排水槽以及至少一个集水井,每一所述排水槽均夹设于相邻两个承轨台之间且具有向上的开口,每一所述排水槽与其中一所述集水井连通;还提供一种轨道系统,包括上述排水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排水装置,排水槽通过开口可以起到雨水收集的作用,同时还将收集的雨水均引导至对应集水井内,保证各排水槽持续的雨水收集功能,另外排水槽为预制件,施工时可直接将其夹设于相邻的两个承轨台之间,承轨台附近无需预留沟槽,也不用进行二次回填,非常简单,而将这种排水装置应用于轨道系统上时,不但保证轨道系统具有良好的排水功能,且还有效降低其施工难度,对地基的要求也不会很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轨道排水,尤其涉及一种轨道排水装置以及轨道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国内现代有轨电车的排水设计缺乏专门的设计规范、规程,大多是参照法国的做法,在表层设置排水盒或横向排水沟以排除轨行区雨水,并在排水沟投影面轨道底板下对应的敷设横向排水管,横向排水管与上部排水沟(排水盒)采用立管连接,由于纵向敷设的钢轨将横向排水沟分成几个独立的区域,要设置多根立管,同时轨行区路基处理对回填密实度有较高的要求,立管周围无法采用大型机械碾压,后期反开挖以及回填工作量巨大,而且管道要精确定位,稍有因施工误差引发的管道移位或管道变形,排水立管与上部排水沟就无法有效连接,连接处的封堵也存在较大困难。同时,有轨电车运营后,降雨时雨水携带的泥沙会逐渐沉积在轨道底板下方的横向排水管中,从而减小管道过流面积,引发轨行区排水不畅;由于横向排水管与立管管径均较小,存在日常检修清掏困难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轨道排水装置,旨在用于解决现有的轨道排水系统施工困难对路基要求较高的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轨道排水装置,包括至少一个排水槽以及至少一个集水井,每一所述排水槽均夹设于相邻两个承轨台之间且具有向上的开口,每一所述排水槽与其中一所述集水井连通。进一步地,各所述集水井均通过与其对应的出水管连通至外设的雨水收集系统。具体地,每一所述出水管连接至与其对应的所述集水井的端口远离该集水井的底部。进一步地,于每一所述排水槽的底部均设置有由外伸入所述排水槽内的至少一个透水软管,各所述透水软管均沿所述承轨台的长度方向设置。进一步地,各所述排水槽均包括夹设于两个相邻所述承轨台之间的卡合部以及设置于所述卡合部上的凸起部,每一所述凸起部均具有与和其对应的两个所述承轨台上表面配合的贴合面,各所述贴合面均朝下设置。进一步地,于各所述排水槽的开口处均铺设有箅子。进一步地,所述排水槽与所述集水井之间通过检修孔导通。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轨道系统,包括至少一组轨道,各组所述轨道并排设置,每一组所述轨道包括平行相对设置的两个承轨台,还包括若干上述的轨道排水装置,相邻两个所述承轨台之间均夹设有若干所述排水槽。具体地,所述轨道包括两组,每一所述轨道排水装置均包括三个所述排水槽以及一个所述集水井,且其中一所述排水槽夹设于两组所述轨道的相邻两个所述承轨台之间。进一步地,每一所述轨道排水装置位于两侧的两个所述排水槽均通过排水连通管连接至位于中间的所述排水槽,位于中间的所述排水槽与所述集水井连通,且所述集水井位于该排水槽的正下方。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的排水装置中,排水槽的开口向上设置,用于雨水收集,而各排水槽又均与集水井连通,对此各排水槽收集的雨水均可汇聚至集水井内,从而保证各排水槽均具有持续的雨水收集功能,排水槽为预制件,其安设于相邻两个承轨台之间,排水槽的形状尺寸可以根据两个承轨台之间的夹设空间来确定,由于在施工过程中,无需特意在承轨台处预留沟槽,只需在安装承轨台时,将排水槽安设于相邻两个承轨台之间,非常方便,也无需进行二次回填,当将上述的排水装置应用于轨道系统上时,不但施工方便,而且对地基的要求不是很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轨道系统的俯视图;图2为图1中的A-A向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参见图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轨道2排水装置1,包括至少一个排水槽11以及至少一个集水井12,每一排水槽11均夹设于相邻的两个承轨台21之间且具有向上的开口(图中未示出),每一排水槽11与其中一集水井12连通。本技术中,排水槽11具有向上的开口,且将其设置于两个承轨台21之间,则可使得滴落于承轨台21附近的雨水由开口收集至排水槽11内,然后由该排水槽11排放至与其连通的集水井12内,从而可以使得各排水槽11均具有持续的雨水收集功能。一般地,排水槽11为预制件,多个排水槽11对应一个集水井12,在施工时,两个相邻的承轨台21之间会形成有一定空间,根据该空间结构可以制备与其对应的排水槽11,然后直接将该排水槽11卡设于两个承轨台21之间,即无需在承轨台21附近预留特定的排水结构,其也不存在出现二次回填的情况,施工非常方便。当然在将排水槽11与承轨台21安装完成后,排水槽11的开口应外露,使其具有较好的雨水收集功能。参见图2,进一步地,各集水井12均通过与其对应的出水管121连通至外设的雨水收集系统。本实施例中,外设的雨水收集系统可以为市政雨水收集系统,其也可以为轨道2专门的雨水收集系统,其可以根据轨道2埋设的环境来确定,比如轨道2位于城市内时,则各集水井12均可通过出水管121连通至市政雨水收集系统的管道内,而当轨道2附近没有相关城市基础设施时,则可建备有专门的轨道2雨水收集系统。针对上述情况,各集水井12具有较好的缓冲功能,雨水均先由排水槽11收集至对应的集水井12内,当集水井12内的雨水量过大时,则集水井12内的雨水由出水管121排放至外设的雨水收集系统内,进而保证排水装置I具有较好的雨水排放功能。通常每一出水管121连接至对应集水井12的端口应远离集水井12的底部,即该端口与集水井12的底部之间具有一定距离,对此当排水槽11内的雨水排放至集水井12内后,其并不会直接由出水管121排放至雨水收集系统,只有当集水井12内的水位达到出水管121的端口时才可由集水井12流出,而在此过程中,排放至集水井12内的雨水先进行沉降,即其含有的污泥可先沉降于集水井12底部,进而保证由出水管121排放至雨水收集系统的雨水不会含有大量的污泥,避免出现堵塞出水管121的情况。优化上述实施例,于每一排水槽11的底部处均设置有至少一个透水软管13,该透水软管13均由外向内伸入对应的排水槽11内,而各透水软管13均沿承轨台21的长度方向设置。本实施例中,由于排水槽11的尺寸有限,难以沿承轨台21的长度方向一直夹设有排水槽11,即沿承轨台21的长度方向相邻两个承轨台21之间的排水槽11通常为均匀间隔设置,对此在每一排水槽11上均设置有透水软管13,当雨水渗透至承轨台21底部时,通过透水软管13的透水功能可将其吸收至对应的排水槽11内,进而由排水槽11收集至集水井12内。排水槽11上透水软管13的设置个数应根据相邻两个承轨台21之间的尺寸来设定,比如当其尺寸较小时,则各排水槽11只需穿设有一根透水软管13,反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轨道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排水槽以及至少一个集水井,每一所述排水槽均夹设于相邻两个承轨台之间且具有向上的开口,每一所述排水槽与其中一所述集水井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史义雄蒋金辉王忠合王松林张志斌张素婷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