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排气歧管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473943 阅读: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09 22:48
一种排气歧管装置,涉及内燃机的排气装置技术领域。将弯管排气道按照间隔的气缸发火顺序每两个一组连接在一起,这种将发火间隔的两个弯管气道分为一组的结构,避免了气流抢气和回流等不良现象,有效的降低排气阻力,提高动力性。采用双氧传感器识别的气体数据更加精准,为燃油喷射提供合理的参数,更加节油。其弯管气道形成Y型结构,加上催化器前端盖包括第一进气口、第二进气口、第一引流部、第二弧形引流部和第三弧形引流部,这种独特的弧形结构让气流均匀混合,有效提升催化剂的利用率和使用寿命。最后,采用两个并联的催化器来提高转化能力和催化效率,提高了排放水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内燃机的排气装置
,特别涉及一种排气歧管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排放标准的要求日益严格以及人们对车辆的动力性、经济性的更高追求,对于直列4缸四冲程发动机的排气歧管和催化转化器来说,现有的技术通常采用将四个排气道汇聚到同一个催化器内的结构,该结构易造成各个气缸排气扰流和涡流现象,增大了排气阻力,降低了动力性。同时,由于四个气道分别采用单个氧传感器使得氧传感器识别的信息不够精确,油耗较高。另外,传统技术往往采用增大催化器容积或增加贵金属含量的方法来提高排放水平,这样做虽然能使油耗和成本增加不少而排放水平却提升不多。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出一种排气歧管装置,解决了现有排气歧管存在气缸排气扰流和涡流的问题,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便于制造。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排气歧管装置,包括进口法兰、出口法兰以及固定在二者之间的与气缸连接的弯管排气道,其技术要点是:还包括由依次连接在一起的前端盖、催化器本体和后端盖组成的催化器总成,其中,将弯管排气道按照间隔的气缸发火顺序每两个一组连接在一起,形成第一 Y型排气道和第二 Y型气道,第一 Y型气道与催化器总成的前端盖连接,第二 Y型气道与另一个催化器总成的前端盖连接,催化器总成的后端盖连接出口法兰;所述的催化器前端盖包括第一进气口、第二进气口、第一引流部、第二弧形引流部和第三弧形引流部,在第一进气口和第二进气口的连接部位为第一引流部,第一进气口下连接第二弧形引流部,第二进气口下连接第三弧形引流部,第二弧形引流部、第三弧形引流部下端连接带有陶瓷载体的催化器本体,第一进气口、第二进气口、第一引流部、第二弧形引流部、第三弧形引流部及陶瓷载体之间形成贯通的气流腔。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在催化器总成的前端盖上还设置有用于固定氧传感器的氧传感器座。本技术的优点及有益效果是:该排气歧管装置,将弯管排气道按照间隔的气缸发火顺序每两个一组连接在一起,这种将发火间隔的两个弯管气道分为一组的结构,避免了气流抢气和回流等不良现象,有效的降低排气阻力,提高动力性。采用双氧传感器识别的气体数据更加精准,为燃油喷射提供合理的参数,更加节油。其弯管气道形成Y型结构,加上催化器前端盖包括第一进气口、第二进气口、第一引流部、第二弧形引流部、第三弧形引流部和带有陶瓷载体的催化器本体,这种独特的弧形结构让气流均匀混合,有效提升催化剂的利用率和使用寿命。最后,采用两个并联的催化器来提高转化能力和催化效率,提高了排放水平。【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排气歧管装置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Y型气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前端盖结构示意图;图中序号说明是:1进口法兰、2第一弯管气道、3第二弯管气道、4第三弯管气道、5第四弯管气道、6第一氧传感器座、7第二氧传感器座、8第一催化器前端盖、9第二催化器前端盖、10第一催化器本体、11第二催化器本体、12第一催化器后端盖、13第二催化器后端盖、14出口法兰、15第一进气口、16第二进气口、17第一引流部、18第二弧形引流部、19第三弧形引流部、20陶瓷载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1?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实施例1:本实施例采用的排气歧管装置,包括进口法兰1、出口法兰14以及固定在二者之间的与气缸连接的弯管排气道,包括第一弯管气道2、第二弯管气道3、第三弯管气道4和第四弯管气道5、由依次连接在一起的第一催化器前端盖8、第一催化器本体10和第一催化器后端盖12组成的第一催化器总成、由依次连接在一起的第二催化器前端盖9、第二催化器本体11和第二催化器后端盖13组成的第二催化器总成。其中,将弯管排气道按照间隔的气缸发火顺序每两个一组连接在一起,例如,将第一弯管气道2与第四弯管气道5连接在一起形成第一 Y型排气道,将第二弯管气道3第三弯管气道4连接在一起形成第二 Y型气道,第一 Y型气道与第一催化器前端盖8连接在一起,第二 Y型气道与第二催化器前端盖9连接,第一催化器后端盖12、第二催化器后端盖13均连接出口法兰。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催化器前端盖上还设置有用于固定氧传感器的第一氧传感器座6,在第二催化器前端盖上还设置有用于固定氧传感器的第二氧传感器座7。第一催化器前端盖与第二催化器前端盖结构相同,本实施例仅以第一催化器前端盖为例加以说明,包括第一进气口 15、第二进气口 16、第一引流部17、第二弧形引流部18、第三弧形引流部19,在第一进气口 15和第二进气口 16的连接部位为第一引流部17,第一进气口 15底部连接第二弧形引流部18,第二进气口 16下连接第三弧形引流部19,第二弧形引流部18、第三弧形引流部19下端连接带有陶瓷载体20的第一催化器本体10,第一进气口、第二进气口、第一引流部、第二弧形引流部、第三弧形引流部及陶瓷载体之间形成贯通的气流腔。虽然以上描述了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内的熟练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些仅是举例说明,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而不背离本技术的原理和实质。本技术的范围仅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主权项】1.一种排气歧管装置,包括进口法兰、出口法兰以及固定在二者之间的与气缸连接的弯管排气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由依次连接在一起的前端盖、催化器本体和后端盖组成的催化器总成,其中,将弯管排气道按照间隔的气缸发火顺序每两个一组连接在一起,形成第一 Y型排气道和第二 Y型气道,第一 Y型气道与催化器总成的前端盖连接,第二 Y型气道与另一个催化器总成的前端盖连接,催化器总成的后端盖连接出口法兰; 所述的催化器前端盖包括第一进气口、第二进气口、第一引流部、第二弧形引流部和第三弧形引流部,在第一进气口和第二进气口的连接部位为第一引流部,第一进气口下端连接第二弧形引流部,第二进气口下端连接第三弧形引流部,第二弧形引流部、第三弧形引流部下端连接有带有陶瓷载体的催化器本体,第一进气口、第二进气口、第一引流部、第二弧形引流部、第三弧形引流部及陶瓷载体之间形成贯通的气流腔。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歧管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催化器总成的前端盖上还设置有用于固定氧传感器的氧传感器座。【专利摘要】一种排气歧管装置,涉及内燃机的排气装置
将弯管排气道按照间隔的气缸发火顺序每两个一组连接在一起,这种将发火间隔的两个弯管气道分为一组的结构,避免了气流抢气和回流等不良现象,有效的降低排气阻力,提高动力性。采用双氧传感器识别的气体数据更加精准,为燃油喷射提供合理的参数,更加节油。其弯管气道形成Y型结构,加上催化器前端盖包括第一进气口、第二进气口、第一引流部、第二弧形引流部和第三弧形引流部,这种独特的弧形结构让气流均匀混合,有效提升催化剂的利用率和使用寿命。最后,采用两个并联的催化器来提高转化能力和催化效率,提高了排放水平。【IPC分类】F01N3/28, F01N13/10【公开号】CN204851409【申请号】CN201520439040【专利技术人】贺永刚, 黄昌瑞, 李振华, 李志广 【申请人】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公开日】2015年12月9日【申请日】2015年6月25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排气歧管装置,包括进口法兰、出口法兰以及固定在二者之间的与气缸连接的弯管排气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由依次连接在一起的前端盖、催化器本体和后端盖组成的催化器总成,其中,将弯管排气道按照间隔的气缸发火顺序每两个一组连接在一起,形成第一Y型排气道和第二Y型气道,第一Y型气道与催化器总成的前端盖连接,第二Y型气道与另一个催化器总成的前端盖连接,催化器总成的后端盖连接出口法兰;所述的催化器前端盖包括第一进气口、第二进气口、第一引流部、第二弧形引流部和第三弧形引流部,在第一进气口和第二进气口的连接部位为第一引流部,第一进气口下端连接第二弧形引流部,第二进气口下端连接第三弧形引流部,第二弧形引流部、第三弧形引流部下端连接有带有陶瓷载体的催化器本体,第一进气口、第二进气口、第一引流部、第二弧形引流部、第三弧形引流部及陶瓷载体之间形成贯通的气流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贺永刚黄昌瑞李振华李志广
申请(专利权)人: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