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两次接触的负偏位齿形的波动齿轮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397134 阅读: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1-26 03:16
波动齿轮装置(1)的内齿(24)、外齿(34)的齿顶齿形由第一相似曲线、第二相似曲线限定,该第一相似曲线、第二相似曲线由在通过齿条啮合将两齿的啮合近似的情况下的移动轨迹(Mc)中的从拐点(A)至底点(B)为止的曲线部分得到。内齿(24)的齿顶齿形由在外齿(34)的齿顶齿形从移动轨迹(Mc)的拐点(A)移动至顶点(D)的过程中生成于内齿(24)的曲线限定。外齿(34)的齿顶齿形由在内齿(24)的齿顶齿形从拐点(A)移动至顶点(D)的移动中生成于外齿(34)的曲线限定。外齿的齿顶齿形与内齿的齿根齿形和齿顶齿形两次接触,内齿的齿顶齿形与外齿的齿根齿形和齿顶齿形两次接触,因此,两齿的啮合范围扩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具有两次接触的负偏位齿形的波动齿轮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波动齿轮装置中的刚性内齿轮及挠性外齿轮的齿形的改造。详细而言,涉及一种具有两齿轮在齿向方向的各轴直角截面中大范围啮合的两次接触的负偏位齿形的扁平型的波动齿轮装置。另外,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具有两齿轮在齿向方向的各轴直角截面中大范围啮合、且在齿向方向的整体范围中近似地连续啮合的两次接触、三维接触的负偏位齿形的杯型或礼帽型的波动齿轮装置。
技术介绍
一般,波动齿轮装置具有刚性内齿轮、同轴状地配置于该刚性内齿轮的内侧的挠性外齿轮、以及嵌入该挠性外齿轮的内侧的波动发生器。扁平型的波动齿轮装置包括在挠性的圆筒的外周面形成有外齿的挠性外齿轮。杯型及礼帽型的波动齿轮装置的挠性外齿轮包括:挠性的圆筒状主体部;从该圆筒状主体部的后端沿半径方向延伸的隔膜;以及形成于圆筒状主体部的前端开口侧的外周面部分的外齿。在典型的波动齿轮装置中,圆形的挠性外齿轮被波动发生器挠曲成椭圆状,挠曲成椭圆状的挠性外齿轮中的长轴方向的两端部与刚性内齿轮啮合。自从创始人C.W.Musser(C.W.马瑟)的专利技术(专利文献1)以来至今为止,由该创始人开始,包括本专利技术人在内的很多研究者对波动齿轮装置的各种专利技术方案进行了研究。即便限定于与波动齿轮装置的齿形相关的专利技术,也存在各种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人在专利文献2中提出了将基本齿形设为渐开齿形,并在专利文献3、4中提出了齿形设计法,该齿形设计法中,使用将刚性内齿轮和挠性外齿轮的齿的啮合用齿条近似方法来引导出进行大范围接触的两齿轮的齿顶齿形。另一方面,在杯型、礼帽型的波动齿轮装置中,挠曲成椭圆状的挠性外齿轮的齿部沿着其齿向方向从隔膜一侧朝前端开口与距隔膜的距离大致成比例地增加朝向半径方向的挠曲量。另外,伴随着波动发生器的旋转,挠性外齿轮的齿部的各部分反复进行朝半径方向的外侧及内侧的挠曲。考虑了这种由波动发生器产生的挠性外齿轮的挠曲动作(锥进(coning))之后的合理的齿形的设定方法至今为止未被充分考虑。本专利技术人在专利文献5中提出了包括能进行考虑了齿的锥进的连续啮合的齿形在内的波动齿轮装置。在该专利文献5中提出的波动齿轮装置中,将其挠性外齿轮的齿向方向的任意的轴直角截面确定为主截面,在主截面的挠性外齿轮的椭圆状轮缘中性线上的长轴位置,以相对于其挠曲前的轮缘中性圆的挠曲量2κmn(κ为挠曲系数,m为模数,n为正整数)挠曲为2mn(κ=1)的无偏位状态的方式进行设定。另外,将挠性外齿轮与刚性内齿轮的啮合用齿条啮合近似,在包含挠性外齿轮的齿向方向上的主截面在内的各位置的轴直角截面中,求出伴随着波动发生器的旋转产生的挠性外齿轮的齿相对于刚性内齿轮的齿的各移动轨迹,求出以点B作为相似的中心而将在主截面中获得的无偏位移动轨迹中的从顶部的点A到达下个底部的点B的曲线部分缩小为λ倍(λ<1)而形成的第一相似曲线BC,将该第一相似曲线BC采用为刚性内齿轮的齿顶的基本齿形。此外,求出以第一相似曲线BC的端点C为相似的中心而将以该端点C为中心使该第一相似曲线BC旋转180度而获得的曲线设为(1-λ)/λ倍而形成的第二相似曲线,并将该第二相似曲线采用为挠性外齿轮的齿顶的基本齿形。除此之外,比主截面靠隔膜侧的挠曲成负偏位状态(挠曲系数κ<1)的各轴直角截面中获得的各负偏位侧移动轨迹、以及比主截面靠前端开口侧的挠曲成正偏位状态(挠曲系数κ>1)的各轴直角截面中获得的各正偏位侧移动轨迹这两者以描绘出在主截面中的无偏位移动轨迹的底部相切的曲线的方式,在挠性外齿轮的齿形中,隔着主截面对它们的齿向方向的两侧的齿形部分施加变位。在这样形成有齿形的波动齿轮装置中,不仅仅能实现两齿轮的主截面中的外齿和内齿的横跨齿顶齿形彼此的大范围的连续啮合,也能在齿向方向的全部范围中实现外齿和内齿的齿顶齿形彼此的有效啮合。由此,与现有的在狭小的齿向范围中啮合的波动齿轮装置相比,能传递更多的转矩。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特许第2906143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公昭45-41171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特开昭63-115943号公报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特开昭64-79448号公报专利文献5:WO2010/070712号的小册子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期望波动齿轮装置的负载转矩性能的提高的市场要求越来越高。为了实现该要求,作为波动齿轮装置的两齿轮的齿形,需要一种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在更大范围中进行连续啮合的合理的齿形。鉴于该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问题在于实现一种并不停留于外齿和内齿的齿顶齿形彼此的啮合,而是包括能在更大的范围中进行啮合的齿形的波动齿轮装置。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在本专利技术的波动齿轮装置中,其特征是,以挠性外齿轮的齿顶齿形与刚性内齿轮的齿根齿形及齿顶齿形接触(两次接触),且刚性内齿轮的齿顶齿形与挠性外齿轮的齿根齿形及齿顶齿形接触(两次接触)的方式,设定两齿轮的齿形。另外,在本专利技术的杯型、礼帽型的波动齿轮装置中,其特征是,在挠性外齿轮的齿宽中央附近,以挠性外齿轮的齿顶齿形与刚性内齿轮的齿根齿形及齿顶齿形接触(两次接触)、且刚性内齿轮的齿顶齿形与挠性外齿轮的齿根齿形及齿顶齿形接触(两次接触)的方式设定两齿轮的齿形,并以在挠性外齿轮的齿向整体范围中该挠性外齿轮的齿顶齿形与刚性内齿轮的齿顶齿形啮合的方式对两齿轮的齿形施加变位。即,本专利技术的具有两次接触的负偏位齿形的波动齿轮装置的特征是,具有:刚性内齿轮(2);挠性外齿轮(3),该挠性外齿轮(3)呈同轴状地配置于上述刚性内齿轮(2)的内侧;以及波动发生器(4),该波动发生器(4)嵌入上述挠性外齿轮(3)的内侧,上述挠性外齿轮(3)利用上述波动发生器(4)挠曲成椭圆状,挠曲成椭圆状的上述挠性外齿轮的外齿(34)在其长轴方向的两端部与上述刚性内齿轮(2)的内齿(24)啮合,上述刚性内齿轮(2)及变形为椭圆状之前的上述挠性外齿轮(3)均是模数为m的正齿轮,当将n设为正整数时,上述挠性外齿轮(3)的齿数比上述刚性内齿轮(2)的齿数少2n片,在上述外齿(34)的齿向方向的任意位置的轴直角截面中的上述挠性外齿轮(3)的椭圆状轮缘中性线的长轴位置(L1)处,当将κ设为挠曲系数时,相对于其挠曲前的轮缘中性圆的挠曲量为2κmn,上述外齿(34)是挠曲系数κ为0<κ<1的负偏位齿形,上述内齿(24)的齿顶齿形由第一相似曲线限定,齿根齿形由第一齿形生成曲线限定,上述外齿(34)的齿顶齿形由第二相似曲线限定,齿根齿形由第二齿形生成曲线限定,上述第一相似曲线、第二相似曲线是在通过齿条啮合对上述外齿(34)和上述内齿(24)的啮合进行近似的情况下、在上述外齿(34)的齿向方向的各位置处根据伴随着上述波动发生器(4)的旋转而产生的上述外齿(34)相对于上述内齿(24)的移动轨迹(Mc)获得的曲线,上述第一相似曲线是获取从上述移动轨迹(Mc)的一个顶点(D)到下个底点(B)为止的曲线部分、将该曲线部分的从拐点(A)到上述底点(B)为止的第一曲线部分(AB)以上述底点(B)为相似的中心缩小为λ倍(0<λ<1)后获得的曲线,上述第二相似曲线是以端点(C)为相似的中心将以下曲线设为(1-λ)/λ倍后获得的曲线,其中,所述以下曲线是通过以上述第一相似曲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具有两次接触的负偏位齿形的波动齿轮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波动齿轮装置(1),具有两次接触的负偏位齿形,其特征在于,具有:刚性内齿轮(2);挠性外齿轮(3),该挠性外齿轮(3)呈同轴状地配置于所述刚性内齿轮(2)的内侧;以及波动发生器(4),该波动发生器(4)嵌入所述挠性外齿轮(3)的内侧,所述挠性外齿轮(3)利用所述波动发生器(4)挠曲成椭圆状,挠曲成椭圆状的所述挠性外齿轮的外齿(34)在其长轴方向的两端部与所述刚性内齿轮(2)的内齿(24)啮合,所述刚性内齿轮(2)及变形为椭圆状之前的所述挠性外齿轮(3)均是模数为m的正齿轮,当将n设为正整数时,所述挠性外齿轮(3)的齿数比所述刚性内齿轮(2)的齿数少2n片,在所述外齿(34)的齿向方向的任意位置的轴直角截面中的所述挠性外齿轮(3)的椭圆状轮缘中性线的长轴位置(L1)处,当将κ设为挠曲系数时,相对于挠曲前的轮缘中性圆的挠曲量为2κmn,所述外齿(34)是挠曲系数κ为0<κ<1的负偏位齿形,所述内齿(24)的齿顶齿形由第一相似曲线限定,齿根齿形由第一齿形生成曲线限定,所述外齿(34)的齿顶齿形由第二相似曲线限定,齿根齿形由第二齿形生成曲线限定,所述第一相似曲线、第二相似曲线是在通过齿条啮合对所述外齿(34)和所述内齿(24)的啮合进行近似的情况下、在所述外齿(34)的齿向方向的各位置处根据伴随着所述波动发生器(4)的旋转而产生的所述外齿(34)相对于所述内齿(24)的移动轨迹(Mc)获得的曲线,所述第一相似曲线是获取从所述移动轨迹(Mc)的一个顶点(D)到下个底点(B)为止的曲线部分、将该曲线部分的从拐点(A)到所述底点(B)为止的第一曲线部分(AB)以所述底点(B)为相似的中心缩小为λ倍后获得的曲线,其中,0<λ<1,所述第二相似曲线是以端点(C)为相似的中心将以下曲线设为(1-λ)/λ倍后获得的曲线,其中,所述以下曲线是通过以所述第一相似曲线(BC)中的与所述底点(B)相反一侧的端点(C)作为中心将该第一相似曲线(BC)旋转180度而获得的曲线,所述第一齿形生成曲线是由所述第二相似曲线(AC)限定的所述外齿的齿顶齿形在从所述移动轨迹(Mc)的所述拐点(A)移动至该移动轨迹(Mc)的顶点(D)的过程中生成于所述内齿(24)的曲线,所述第二齿形生成曲线是由所述第一相似曲线(BC)限定的所述内齿的齿顶齿形在从所述拐点(A)移动至所述顶点(D)时生成于所述外齿(34)的曲线。...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波动齿轮装置(1),具有两次接触的负偏位齿形,其特征在于,具有:刚性内齿轮(2);挠性外齿轮(3),该挠性外齿轮(3)呈同轴状地配置于所述刚性内齿轮(2)的内侧;以及波动发生器(4),该波动发生器(4)嵌入所述挠性外齿轮(3)的内侧,所述挠性外齿轮(3)利用所述波动发生器(4)挠曲成椭圆状,挠曲成椭圆状的所述挠性外齿轮的外齿(34)在其长轴方向的两端部与所述刚性内齿轮(2)的内齿(24)啮合,所述刚性内齿轮(2)及变形为椭圆状之前的所述挠性外齿轮(3)均是模数为m的正齿轮,当将n设为正整数时,所述挠性外齿轮(3)的齿数比所述刚性内齿轮(2)的齿数少2n片,在所述外齿(34)的齿向方向的任意位置的轴直角截面中的所述挠性外齿轮(3)的椭圆状轮缘中性线的长轴位置(L1)处,当将κ设为挠曲系数时,相对于挠曲前的轮缘中性圆的挠曲量为2κmn,所述外齿(34)是挠曲系数κ为0<κ<1的负偏位齿形,所述内齿(24)的齿顶齿形由第一相似曲线限定,齿根齿形由第一齿形生成曲线限定,所述外齿(34)的齿顶齿形由第二相似曲线限定,齿根齿形由第二齿形生成曲线限定,所述第一相似曲线、第二相似曲线是在通过齿条啮合对所述外齿(34)和所述内齿(24)的啮合进行近似的情况下、在所述外齿(34)的齿向方向的各位置处根据伴随着所述波动发生器(4)的旋转而产生的所述外齿(34)相对于所述内齿(24)的移动轨迹(Mc)获得的曲线,所述第一相似曲线是获取从所述移动轨迹(Mc)的一个顶点(D)到下个底点(B)为止的曲线部分、将该曲线部分的从拐点(A)到所述底点(B)为止的第一曲线部分(AB)以所述底点(B)为相似的中心缩小为λ倍后获得的曲线,其中,0<λ<1,所述第二相似曲线是以端点(C)为相似的中心将以下曲线设为(1-λ)/λ倍后获得的曲线,其中,所述以下曲线是通过以所述第一相似曲线(BC)中的与所述底点(B)相反一侧的端点(C)作为中心将该第一相似曲线(BC)旋转180度而获得的曲线,所述第一齿形生成曲线是由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川昌一
申请(专利权)人:谐波传动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