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喷墨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246663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0-28 12: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喷墨泵。电机安装在壳体的下方,经主动轮、驱动轴传动于曲杆;阀座安装在壳体上,并形成气囊安装孔、第一进气孔和换向气槽;气囊组借助压片固定在阀座上,气囊沉入气囊安装孔中且底部连接曲杆,相邻气囊之间对应第一进气孔开设第二进气孔、对应换向气槽形成单向进气阀和第五进气孔;压片对应第二进气孔开设第三进气孔,对应单向进气阀开设第四进气孔,底面对应第五进气孔和气囊开设进气槽,对应气囊开设出气孔;单向出气阀的伞面盖在出气孔上;顶盖密闭安装在压片上,压片和顶盖之间对应出气孔形成出气通道而对应第三进气孔和第四进气孔形成进气通道,顶盖上还形成连接出气通道的出气接口。此结构简单,喷墨顺利而不会堵塞。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喷墨栗。
技术介绍
嗔墨栗是嗔墨印刷机上的重要构件,嗔墨栗决定着嗔墨印刷质量的尚低。现有技术中,喷墨栗大多设计不合理,构件多,结构复杂,喷墨时容易堵塞,直接影响喷墨效果。因此,本专利技术人专门设计一种新型喷墨栗,本案由此而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喷墨栗,结构简单,喷墨顺利而不会堵塞。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解决方案是:一种喷墨栗,由壳体、电机、主动轮、驱动轴、曲杆、阀座、气囊组、压片、顶盖和单向出气阀组成;电机安装在壳体的下方,主动轮安装在电机的转轴上,驱动轴的一端固定在主动轮的偏心孔中,驱动轴的另一端与曲杆的下端固定连接;曲杆的上端由中心向外辐射形成复数个支座;阀座安装在壳体上,阀座上对应曲杆的支座形成复数个气囊安装孔,相邻气囊安装孔之间开设第一进气孔和换向气槽;气囊组借助压片固定在阀座上,气囊组的气囊沉入阀座的气囊安装孔中,且气囊的底部固定在曲杆的支座上,相邻气囊之间对应第一进气孔开设第二进气孔、对应换向气槽的一端形成单向进气阀、对应换向气槽的一端开设第五进气孔;压片对应第二进气孔开设第三进气孔,对应单向进气阀开设第四进气孔,压片的底面对应第五进气孔和气囊开设进气槽,压片对应气囊开设一圈出气孔,每一圈出气孔的中心处都开设一个伞形安装孔;单向出气阀呈伞形,具有伞棒和伞面,伞棒插置在伞形安装孔中,伞面盖在出气孔上;顶盖密闭安装在压片上,压片和顶盖之间对应出气孔形成出气通道而对应第三进气孔和第四进气孔形成进气通道,顶盖上还形成连接出气通道的出气接□ O所述气囊组具有顶部安装面、中部气囊和底部安装柱,顶部安装面安装在阀座的气囊安装孔上,底部安装柱安装在曲杆的支座上,中部气囊的外壁呈上段向外凸而下段向内凹的形态,且中部气囊的上段形成空心囊腔,中部气囊的下段形成挤压实体,中部气囊、第二进气孔、单向进气阀和第五进气孔的周边都形成密封筋条。所述电机借助螺钉固定在壳体的下方,阀座、压片和顶盖借助螺钉固定在壳体上。采用上述方案后,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构件少,结构简单,气体经第一进气孔、第二进气孔、第三进气孔、进气通道、第四进气孔、单向进气阀、换向气槽、第五进气孔、进气槽进入气囊中,由气囊交替打气,气体经出气孔、单向出气阀、出气通道和出气接口栗出,实现打气,喷墨顺利而不会堵塞。【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俯视立体分解图;图2是本技术的仰视立体分解图。标号说明壳体1,电机2,主动轮21,驱动轴22,偏心孔23,转轴24,曲杆3,支座31,阀座4,气囊安装孔41,第一进气孔42,换向气槽43,气囊组5,气囊51,第二进气孔52,顶部安装面53,底部安装柱54,密封筋条55,单向进气阀56,第五进气孔57,压片6,第三进气孔61,第四进气孔62,进气槽63,出气孔64,伞形安装孔65,单向出气阀7,伞棒71,伞面72,顶盖8,出气通道81,进气通道82,出气接口 83。【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2所示,是本技术揭示的一种喷墨栗,由壳体1、电机2、主动轮21、驱动轴22、曲杆3、阀座4、气囊组5、压片6、单向出气阀7和顶盖8组成。电机2借助螺钉固定安装在壳体I的下方,主动轮21安装在电机2的转轴24上,驱动轴22的一端固定在主动轮21的偏心孔23中,驱动轴22的另一端与曲杆3的下端固定连接,曲杆3的上端由中心向外辐射形成三个支座31,支座31的个数是依据栗的大小而设计,本文以三个为例进行说明,并非对本案的限制。阀座4安装在壳体I上,阀座4上对应曲杆3的支座31形成三个气囊安装孔41,相邻气囊安装孔41之间开设第一进气孔42和换向气槽43。气囊组5借助压片6固定在阀座4上,气囊组5的气囊51沉入阀座4的气囊安装孔41中,且气囊51的底部固定在曲杆3的支座31上,相邻气囊51之间对应第一进气孔42开设第二进气孔52、对应换向气槽43的一端形成单向进气阀56、对应换向气槽43的一端开设第五进气孔57。为了保证气囊组5工作时不变形,而且出气量更稳定,本实施例气囊组5具有顶部安装面53、中部气囊51和底部安装柱54,顶部安装面53安装在阀座4的气囊安装孔41上,底部安装柱54安装在曲杆3的支座31上,中部气囊51的外壁呈上段向外凸而下段向内凹的形态,且中部气囊51的上段形成空心囊腔,中部气囊51的下段形成挤压实体,另外,中部气囊51的周边、第二进气孔52的周边、单向进气阀56的周边和第五进气孔57的周边都形成密封筋条55,密封筋条55与阀座4紧密配合,以保证栗体的气密性。压片6对应第二进气孔52开设第三进气孔61,对应单向进气阀56开设第四进气孔62,压片6的底面对应第五进气孔57和气囊51开设进气槽63,压片6对应气囊51开设一圈出气孔64,每一圈出气孔64的中心处都开设一个伞形安装孔65。单向出气阀7呈伞形,具有伞棒71和伞面72,伞棒71插置在伞形安装孔65中,伞面72盖在出气孔64上。顶盖8密闭安装在压片6上,具体是阀座4、压片6和顶盖8借助螺钉固定在壳体I上。压片6和顶盖8之间对应出气孔64形成出气通道81而对应第三进气孔61和第四进气孔62形成进气通道82,顶盖82上还形成连接出气通道81的出气接口 83。本技术使用时,气体经第一进气孔42、第二进气孔52和第三进气孔61进入进气通道82,再经第四进气孔62冲开单向进气阀56进入换向气槽43换向,然后经第五进气孔57、由进气槽63导引进入气囊51中,由气囊51交替打气,气体经出气孔64冲开单向出气阀7进入出气通道81汇集后,气体再由出气接口 83栗出,实现打气,喷墨顺利而不会堵塞。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构件少,结构简单。【主权项】1.一种喷墨栗,其特征在于:由壳体、电机、主动轮、驱动轴、曲杆、阀座、气囊组、压片、顶盖和单向出气阀组成;电机安装在壳体的下方,主动轮安装在电机的转轴上,驱动轴的一端固定在主动轮的偏心孔中,驱动轴的另一端与曲杆的下端固定连接;曲杆的上端由中心向外辐射形成复数个支座;阀座安装在壳体上,阀座上对应曲杆的支座形成复数个气囊安装孔,相邻气囊安装孔之间开设第一进气孔和换向气槽;气囊组借助压片固定在阀座上,气囊组的气囊沉入阀座的气囊安装孔中,且气囊的底部固定在曲杆的支座上,相邻气囊之间对应第一进气孔开设第二进气孔、对应换向气槽的一端形成单向进气阀、对应换向气槽的一端开设第五进气孔;压片对应第二进气孔开设第三进气孔,对应单向进气阀开设第四进气孔,压片的底面对应第五进气孔和气囊开设进气槽,压片对应气囊开设一圈出气孔,每一圈出气孔的中心处都开设一个伞形安装孔;单向出气阀呈伞形,具有伞棒和伞面,伞棒插置在伞形安装孔中,伞面盖在出气孔上;顶盖密闭安装在压片上,压片和顶盖之间对应出气孔形成出气通道而对应第三进气孔和第四进气孔形成进气通道,顶盖上还形成连接出气通道的出气接口。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喷墨栗,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组具有顶部安装面、中部气囊和底部安装柱,顶部安装面安装在阀座的气囊安装孔上,底部安装柱安装在曲杆的支座上,中部气囊的外壁呈上段向外凸而下段向内凹的形态,且中部气囊的上段形成空心囊腔,中部气囊的下段形成挤压实体,中部气囊、第二进气孔、单向进气阀和第五进气孔的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喷墨泵,其特征在于:由壳体、电机、主动轮、驱动轴、曲杆、阀座、气囊组、压片、顶盖和单向出气阀组成;电机安装在壳体的下方,主动轮安装在电机的转轴上,驱动轴的一端固定在主动轮的偏心孔中,驱动轴的另一端与曲杆的下端固定连接;曲杆的上端由中心向外辐射形成复数个支座;阀座安装在壳体上,阀座上对应曲杆的支座形成复数个气囊安装孔,相邻气囊安装孔之间开设第一进气孔和换向气槽;气囊组借助压片固定在阀座上,气囊组的气囊沉入阀座的气囊安装孔中,且气囊的底部固定在曲杆的支座上,相邻气囊之间对应第一进气孔开设第二进气孔、对应换向气槽的一端形成单向进气阀、对应换向气槽的一端开设第五进气孔;压片对应第二进气孔开设第三进气孔,对应单向进气阀开设第四进气孔,压片的底面对应第五进气孔和气囊开设进气槽,压片对应气囊开设一圈出气孔,每一圈出气孔的中心处都开设一个伞形安装孔;单向出气阀呈伞形,具有伞棒和伞面,伞棒插置在伞形安装孔中,伞面盖在出气孔上;顶盖密闭安装在压片上,压片和顶盖之间对应出气孔形成出气通道而对应第三进气孔和第四进气孔形成进气通道,顶盖上还形成连接出气通道的出气接口。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颜宏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坤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