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丁绍银专利>正文

民航班机空中遇险乘员全自动救生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11954 阅读:2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民航班机空中遇险乘员系列全自动救生装置,解决了以往民航班机空中遇险乘员求生无门最终机毁人亡的技术难题。它由设置机内活动走道和乘员紧急逆向离机滑道,配备自动开启式降落伞和直条式航空救生圈及乘员急救包等部分组成,其特点是自动化程度高,使用时无须乘员操作,危急情况下能使机上乘员化险为夷,有效地减小空难损失,适合国内外所有民航班机采用,也可为搭载空降兵的军用飞机采用。(*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系列救生装置,具体是指民航班机空中遇险乘员系列全自动救生装置,适合国内外所有民航班机采用,也可为搭载空降兵的军用飞机采用。随着世界航空事业的飞速发展,国内外民航班机航线及其乘员日益增多,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方便。然而,令人担忧的是世界各地空难事故时有发生,而且一旦发生,机上乘员无一幸免。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现有民航班机上没有配备乘员救生装置,飞机遇险后没有任何解救措施,而只好任机上全体乘员随机一同坠落,最终落个机毁人亡的结果。本专利技术旨在对现有民航班机机身外壳稍做改进,在机上增配一系列原理科学、操作简便、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全自动救生装置,以备飞机空中遇险时紧急使用,以期达到保证机上乘员生命安全,减小空难损失的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包括设置机仓内平面活动走道,改进飞机机身底部外壳结构,设置逆向离机滑道,配备自动开启式降落伞、直条式航空救生圈和乘员应急包等五个部分,环环相扣,缺一不可。飞机空中遇险时,机上乘员随机坠落必死无疑,因此,机上成员要想争取活的希望,就必须尽快地与遇险的飞机脱离,这是求生的第一步,然而,现有的民航班机机仓是一个全封闭的坚固整体,因而使人求生无门,所以必须进行改进。具体技术方案是设置2-3个机仓内活动走道;改进飞机机身底部外壳结构,即在底部机壳中心线位置上沿首尾方向与活动走道对应开设两个或者三个以机壳作门的可开可关的活动“底门”,底门两边安装有伸缩泵,以控制底门的开启和关闭。其关闭状态下能适应飞机正常飞行,一旦飞机遇险,“底门”通过伸缩泵的作用力可迅速从机仓内往外撑开,与此同时,机仓内的活动走道之后端便自动往下降落,最终紧叠在“底门”上端的表面上,从而连接成一条条朝后下方倾斜的滑道,作为乘员紧急离机的通道,使乘员如同幼儿园小朋友坐梭梭板一样,接二连三地不断滑出飞机。(见附附图说明图1)为了确保从前面滑道滑出飞机的乘员不致于在空中被后面滑道的下沿部位撞上,在所有滑道下倾角度相同的条件下,前面一个滑道的长度必须比后面一个滑道的长度增加2-3米。(见附图2)一个滑道即是一扇活动的金属机壳,其质光滑,略呈弧形,如同一片古代槽瓦。在不影响机身整体牢固性和飞机飞行安全的前提下,离机滑道应尽量做长些、宽些,同时增加滑道数量,以便紧急情况下同时开启使用,有利加快乘员离机速度,赢得脱险时间。考虑到飞机空中发生故障时,其动力系统部分往往出现异常,难以利用,因此,为保证万无一失,本救生装置滑道开启的电控部分之电源务必独立设置,亦可考虑气泵控制或者液压控置,三者取其一,以灵活、快捷、简便等因素为取舍条件,只要能够迅速产生足以撑开乘员离机滑道的动力即可。撑开乘员离机滑道的具体操作由机组人员担任。当飞机空中发生故障后,一旦认定故障无法排除,空难不可避免时,机组人员应首先稳定好乘客情绪,通知乘员就座系好救生包,服从机长命令,捕捉最佳离机时间,及时开启离机滑道,组织全体乘员尽快离机。乘员经离机滑道滑离飞机后,必须借助降落伞才能安全降落,这种降落伞必须具备在乘员自身重力作用下自动开伞的功能,才能适合没有受过跳伞训练的普通乘员使用,降落伞的颜色应统一规定为红色,(以国家或国际航空组织确定为准)以示告急和便于营救人员发现目标。降落过程中,引导伞首先自动张开,然后拉出降落伞,降落伞在乘员自身重力作用下张开并徐徐下落。乘员安全着陆后,即可从救生包中获得一份由中英文撰写的自救指南书,懂得如何进行自我救护,包内同时配备有指南针、瓶装水、罐装食品、小剪刀、打火机,绷带、外用止血药和内服消炎、止血止痛药,森林防护服等物品,以供乘员应急之用,全部物品重量不超过3公斤为宜。为了解决乘员可能降落至江河湖海中的难题,可同时配备一个大小适宜,水中浮力足可载人的红色直条式航空救生圈。这种救生圈可用普通橡胶或者普通聚乙烯薄膜制做,厚3毫米,非充气状态下为一长约110毫米的紧叠长方形直条,其下沿用高强度粘合剂粘紧在救生包的横向捆绑皮带内侧上。(见附图3)使用时,只要乘员将皮带往自己的腰部系紧,便将直条式救生圈变成了圆圈形救生圈。救生圈上粘有一个塑料或金属充气嘴,气嘴的一半露在外面,做为连接导气管之用;导气管为一根细小而足够长的聚乙烯膜空心管,管的上端与降落伞顶部最凸处的一个小进气口相连。气嘴的另一半突入圈内,其顶端处粘有一小片可利用空气自动开启的橡胶片。乘员降落时,降落伞在乘员自身重力作用下张开并徐徐下落,这时,其顶部最凸处的小进气口便不断进入空气,空气沿着聚乙烯膜管进入救生圈充气嘴,推开充气嘴下端的橡胶片,源源不断地进入救生圈,促使救生圈充气膨胀。降落伞顶部凸处进气小孔的大小和导气管厚薄必须经过精确的计算、测定和实验后才能确定,以便获得满意的气流并确保救生圈胀而不破。当乘员落地或落水后,由于张开的降落伞自行收宿,从而停止往救生圈内供气,这时,原已进入圈内的气体便开始往外泄漏,在圈内气体外泄作用力的推动下,便将救生圈气嘴下端处的单向活动橡胶片自动压紧在气嘴的嘴孔上,阻塞了气孔,从而有效的阻止了救生圈内气体继续外泄,使救生圈始终保持膨胀状态,起到水中救生作用,陆地上则能保护乘员的腰部和背部在触地时不受撞伤。(见附图4)本系列救生装置具有三个优点一是可以从心理上增强乘员的飞行安全感,为乘员旅途中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二是原理科学,结构简单,经济实用,反应快捷,应变性强,能在几分钟之内使机上数百乘员脱离飞机;三是自动化程度高,无须乘员操作,适合国内外所有民航班机采用,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务必指出的是,乘员高空离机时,将暴露于低压、低温、缺氧和高速气流环境中,可能造成致命的伤害。解决这些难题的办法是在可能的条件下尽量调整控制好飞行高度,减慢飞行速度,选择好最佳离机时机。据有关资料表明,乘员通常在3000米-4000米高度出现轻度缺氧,但不会危及生命。据此,可将乘员离机高度限定在4000米-1000米之间。高度超过4000米,乘员离机可能造成致命伤害,而高度低于1000米,则又可能出现降落伞来不及完全张开而乘员已经落地的事故。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说明。图1为机内活动走道设置平面示意图。图2为逆向离机滑道开启状态侧向示意图。图3为直条式航空救生圈展开示意图。(1为救生圈、2为进气嘴,3为皮带)图4为降落伞和救生圈降落过程状态图。图5为乘员单人救生包总装示意图(1为引导伞、2为降落伞、3为应急物品、4为救生圈、5为皮带,6、7、8、9为布带。)图6为乘员单人救生包安放位置侧向示意图。实施例在图1中,1为驾驶仓,2和3为活动走道,4和5为座位,6为尾仓。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1为机体,2和3为活动走道,4和5为逆向离机滑道,滑道两边沿分别装有伸缩控制泵,6、7、8为机仓平面。乘员紧急离机时,首先应稳定情绪,服从指挥,就座系好救生包,准备随时离机。当机组人员启动救生装置控制开关,滑道伸缩控制泵便将逆向离机滑道4、5撑开到规定位置,使之成为向机体后下方倾斜的滑道;与此同时,活动走道2、3的后端便自动徐徐下降,渐渐与滑道4、5相接触,最终紧叠在滑道面上,成为滑道4、5的往上延伸部分。这时,身系救生包的乘员只需稍微移动一下自身位置,就近往滑道上一坐,或者一蹲、一跳、一扑、一倒、甚至被人一推,便可接二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适合民航班机空中遇险时使用的乘员系列全自动救生装置,它由设置机仓内活动走道、在机仓下部设置与活动走道相对应的逆向离机滑道、配备具有自动开伞功能的降落伞、配备能在降落过程中自动充气与关闭的航空救生圈、配备乘员应急包等五大部分共同组成,其中配备具有自动开伞功能的降落伞部分和配备乘员应急包部分为现有技术,其余三部分为本专利技术的核心技术;本系列救生装置的特征是自动化程度高,使用时不需乘员操作,反应快捷,应变能力强,救生效果实在。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绍银
申请(专利权)人:丁绍银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3[中国|湖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