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的车轮气门孔在线去毛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088242 阅读: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20 03: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种改进的车轮气门孔在线去毛刺装置,由机架、电缸、气缸、磨头、电机、导轨、以及传动轴等所组成,使用时车轮在辊道上初定位,气缸通过导轨Ⅰ使滑块向右运动,使两个左V型块和两个右V型块将车轮夹紧;伺服电机使通过左轴使车轮旋转,传感器找到气门孔位置后,电缸Ⅰ通过翻板使车轮翻转一定角度,使气门孔中心线垂直;此时电机通过同步带Ⅲ带动传动轴转动,从而通过同步带Ⅰ和同步带Ⅱ带动上磨头和下磨头同时旋转;电缸Ⅲ通过导轨Ⅲ使框架和两个磨头向左运动,使两个磨头的中心线与气门孔的中心线重合;电缸Ⅱ通过导轨Ⅱ使框架、上磨头和下磨头上下往复运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去毛刺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在线去毛刺装置。
技术介绍
在铝合金车轮的机加工生产过程中,在机加工序之后在气门孔处往往会形成毛刺,如果此处的毛刺清理不干净在车轮行驶时往往会割裂气门嘴,造成漏气,给驾驶者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传统的清理此处毛刺的方法是人工用去毛刺刀手工去除,这种方式往往会造成遗漏,而且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本技术提出一种在线式的自动去除气门孔毛刺的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去毛刺装置,它能在线去除车轮气门孔毛刺。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改进的车轮气门孔在线去毛刺装置,由机架、底板、电缸1、伺服电机、翻板、导轨1、滑块、轴承座、左轴、左V型块、气缸、右轴、右V型块、带轮1、同步带1、带轮I1、下轴承座、下轴、下磨头、上磨头、上轴承座、上轴、带轮II1、同步带I1、带轮IV、带轮V、电机、电缸I1、导轨I1、立板、带轮V1、同步带II1、传动轴、框架、电缸II1、滑板、导轨III以及托板所组成,底板固定在机架上,电缸I的两端铰接在底板和翻板之间;上端固定有轴承座的滑块通过导轨I固定在翻板的上方;上方固定有两个左V型块的两根左轴通过轴承固定在轴承座内,伺服电机固定在滑块下方,伺服电机输出端与一根左轴的下端相连;固定在翻板上方的气缸的输出端与滑块相连;上端固定有两个右V型块的右轴通过轴承固定在翻板右侧的轴承座内。下轴承座固定在框架的下板上方,上端固定有下磨头、下端固定有带轮II的下轴通过轴承固定在下轴承座内部;上轴承座固定在框架的上板下方,下方固定有上磨头、上方安装有带轮III的上轴通过轴承固定在上轴承座内部;上方固定有带轮IV和带轮V、下方固定有带轮I的传动轴,通过轴承和轴承座安装在框架的上板和下板之间;同步带I安装在带轮I和带轮II之间;同步带II安装在带轮III和带轮IV之间;输出端安装有带轮VI的电机安装在框架的上板的上方;同步带III安装在带轮V和带轮VI之间。框架通过导轨II固定在立板的侧面;电缸II安装在立板的顶端,电缸II输出端与框架连接;立板固定在滑板上方,滑板通过导轨III固定在托板的上方,托板固定在机架的右侧;电缸III固定在托板的侧面,电缸III输出端与滑板相连。实际使用时,车轮在辊道上初定位,气缸通过导轨I使滑块向右运动,使两个左V型块和两个右V型块将车轮夹紧;伺服电机使通过左轴使车轮旋转,传感器找到气门孔位置后,电缸I通过翻板使车轮翻转一定角度,使气门孔中心线垂直;此时电机通过同步带III带动传动轴转动,从而通过同步带I和同步带II带动上磨头和下磨头同时旋转;电缸III通过导轨III使框架和两个磨头向左运动,使两个磨头的中心线与气门孔的中心线重合;电缸II通过导轨II使框架、上磨头和下磨头上下往复运动,使其分别接触气门孔后即可将此处毛刺去除。本技术在使用中能够满足车轮气门孔在线去毛刺的需要,同时具有生产效率高、工艺先进、自动化程度高、性能稳定等特点。【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改进的车轮气门孔在线去毛刺装置的主视图。图2是本技术一种改进的车轮气门孔在线去毛刺装置的左视图。图3是本技术一种改进的车轮气门孔在线去毛刺装置工作时的主视图。图中,I 一机架、2 —底板、3 —电缸1、4 一伺服电机、5 —翻板、6 —导轨1、7 —滑块、8—轴承座、9 一左轴、10—左V型块、11 一气缸、12 —右轴、13—右V型块、14 一带轮1、15 一同步带1、16 —带轮11、17 —下轴承座、18 —下轴、19 一下磨头、20 —上磨头、21 —上轴承座、22 —上轴、23 —带轮111、24 —同步带I1、25 —带轮IV、26 —带轮V、27 —电机、28 —电缸I1、29 —导轨I1、30 —立板、31 —带轮V1、32 —同步带II1、33 —传动轴、34 —框架、35 —电缸II1、36 —滑板、37 —导轨II1、38 —托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说明】依据本技术提出的具体装置的细节和工作情况。该装置由机架1、底板2、电缸I 3、伺服电机4、翻板5、导轨I 6、滑块7、轴承座8、左轴9、左V型块10、气缸11、右轴12、右V型块13、带轮I 14、同步带I 15、带轮II 16、下轴承座17、下轴18、下磨头19、上磨头20、上轴承座21、上轴22、带轮III 23、同步带II 24、带轮IV 25、带轮V 26、电机27、电缸II 28、导轨II 29、立板30、带轮VI 31、同步带III 32、传动轴33、框架34、电缸III 35、滑板36、导轨III 37以及托板38所组成,底板2固定在机架I上,电缸I 3的两端铰接在底板2和翻板5之间;上端固定有轴承座8的滑块7通过导轨I 6固定在翻板5的上方;上方固定有两个左V型块10的两根左轴9通过轴承固定在轴承座8内,伺服电机4固定在滑块7下方,伺服电机4输出端与一根左轴9的下端相连;固定在翻板5上方的气缸11的输出端与滑块7相连;上端固定有两个右V型块13的右轴12通过轴承固定在翻板5右侧的轴承座8内。下轴承座17固定在框架34的下板上方,上端固定有下磨头19、下端固定有带轮II16的下轴18通过轴承固定在下轴承座17内部;上轴承座21固定在框架34的上板下方,下方固定有上磨头20、上方安装有带轮III 23的上轴22通过轴承固定在上轴承座21内部;上方固定有带轮IV 25和带轮V 26、下方固定有带轮I 14的传动轴33,通过轴承和轴承座安装在框架34的上板和下板之间;同步带I 15安装在带轮I 14和带轮II 16之间;同步带II 24安装在带轮III 23和带轮IV 25之间;输出端安装有带轮VI 31的电机27安装在框架34的上板的上方;同步带III 32安装在带轮V 26和带轮VI 31之间。框架34通过导轨II 29固定在立板30的侧面;电缸II 28安装在立板30的顶端,电缸II 28输出端与框架34连接;立板30固定在滑板36上方,滑板36通过导轨III 37固定在托板38的上方,托板38固定在机架I的右侧;电缸III 35固定在托板38的侧面,电缸III35输出端与滑板36相连。在工作过程中,车轮在辊道上初定位,气缸11通过导轨I 6使滑块7向右运动,使两个左V型块10和两个右V型块13将车轮夹紧;伺服电机4使通过左轴9使车轮旋转,传感器找到气门孔位置后,电缸I 3通过翻板5使车轮翻转一定角度,使气门孔中心线垂直;此时电机27通过同步带III32带动传动轴33转动,从而通过同步带I 15和同步带II 24带动上磨头20和下磨头19同时旋转;电缸III 35通过导轨III 37使框架34和两个磨头向左运动,使两个磨头的中心线与气门孔的中心线重合;电缸II 28通过导轨II 29使框架34、上磨头20和下磨头19上下往复运动,使其分别接触气门孔后即可将此处毛刺去除。【主权项】1.一种改进的车轮气门孔在线去毛刺装置,由机架(1)、底板(2)、电缸I (3)、伺服电机(4)、翻板(5)、导轨I (6)、滑块(7)、轴承座(8)、左轴(9)、左V型块(10)、气缸(11)、右轴(12)、右V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改进的车轮气门孔在线去毛刺装置,由机架(1)、底板(2)、电缸Ⅰ(3)、伺服电机(4)、翻板(5)、导轨Ⅰ(6)、滑块(7)、轴承座(8)、左轴(9)、左V型块(10)、气缸(11)、右轴(12)、右V型块(13)、带轮Ⅰ(14)、同步带Ⅰ(15)、带轮Ⅱ(16)、下轴承座(17)、下轴(18)、下磨头(19)、上磨头(20)、上轴承座(21)、上轴(22)、带轮Ⅲ(23)、同步带Ⅱ(24)、带轮Ⅳ(25)、带轮Ⅴ(26)、电机(27)、电缸Ⅱ(28)、导轨Ⅱ(29)、立板(30)、带轮Ⅵ(31)、同步带Ⅲ(32)、传动轴(33)、框架(34)、电缸Ⅲ(35)、滑板(36)、导轨Ⅲ(37)以及托板(38)组成,其特征在于:底板(2)固定在机架(1)上,电缸Ⅰ(3)的两端铰接在底板(2)和翻板(5)之间;上端固定有轴承座(8)的滑块(7)通过导轨Ⅰ(6)固定在翻板(5)的上方;上方固定有两个左V型块(10)的两根左轴(9)通过轴承固定在轴承座(8)内,伺服电机(4)固定在滑块(7)下方,伺服电机(4)输出端与一根左轴(9)的下端相连;固定在翻板(5)上方的气缸(11)的输出端与滑块(7)相连;上端固定有两个右V型块(13)的右轴(12)通过轴承固定在翻板(5)右侧的轴承座(8)内;下轴承座(17)固定在框架(34)的下板上方,上端固定有下磨头(19)、下端固定有带轮Ⅱ(16)的下轴(18)通过轴承固定在下轴承座(17)内部;上轴承座(21)固定在框架(34)的上板下方,下方固定有上磨头(20)、上方安装有带轮Ⅲ(23)的上轴(22)通过轴承固定在上轴承座(21)内部;上方固定有带轮Ⅳ(25)和带轮Ⅴ(26),下方固定有带轮Ⅰ(14)的传动轴(33),通过轴承和轴承座安装在框架(34)的上板和下板之间;同步带Ⅰ(15)安装在带轮Ⅰ(14)和带轮Ⅱ(16)之间;同步带Ⅱ(24)安装在带轮Ⅲ(23)和带轮Ⅳ(25)之间;输出端安装有带轮Ⅵ(31)的电机(27)安装在框架(34)的上板的上方;同步带Ⅲ(32)安装在带轮Ⅴ(26)和带轮Ⅵ(31)之间;框架(34)通过导轨Ⅱ(29)固定在立板(30)的侧面;电缸Ⅱ(28)安装在立板(30)的顶端,电缸Ⅱ(28)输出端与框架(34)连接;立板(30)固定在滑板(36)上方,滑板(36)通过导轨Ⅲ(37)固定在托板(38)的上方,托板(38)固定在机架(1)的右侧;电缸Ⅲ(35)固定在托板(38)的侧面,电缸Ⅲ(35)输出端与滑板(36)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博文张亚丛郭建东刘伟东郑尧
申请(专利权)人:中信戴卡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