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型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022940 阅读: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09 20:01
复合型换热器(21、21A、21B)包括第一换热器(8)和沿上下方向相邻配置的第二换热器及第三换热器(11、7)。第一换热器(8)配置于第二换热器(11)和第三换热器(7)的冷却风的风流的上游侧或下游侧。第一换热器(8)以跨第二换热器(11)的第二换热器散热器部(11a)和第三换热器(7)的第三换热器散热器部(7a)、以及彼此相邻的、第二换热器(11)的第二换热器容器部(11b、11c)中的一个和第三换热器(7)的第三换热器容器部(7b、7c)中的一个的方式安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复合型换热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复合型换热器。
技术介绍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搭载在汽车上的复合型换热器。该复合型换热器包括在第一制冷剂与第二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第一换热器、在自第一换热器流出的第一制冷剂与冷却风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第二换热器以及在第二制冷剂与冷却风之间进行热交换、并使第二制冷剂向第一换热器流出的第三换热器。而且,对于第二换热器与第三换热器,将它们的长边方向设为左右方向(车辆的宽度方向)、将短边方向设为上下方向(车辆的高度方向),并使它们沿上下方向相邻配置。另外,使第一换热器位于第二换热器的一个容器部的左右方向的端部与第三换热器的一个容器部的左右方向的端部并以跨第二换热器的一个容器部与第三换热器的一个容器部的方式安装。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08301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上述的相关的复合型换热器将第一换热器配置在了第二换热器的长边方向(左右方向)的端部与第三换热器的长边方向(左右方向)的端部。因此,长边方向的长度增加与第一换热器的厚度和配管自第一换热器向左右方向突出的突出长度相当的量。因而,与能够搭载复合型换热器的搭载宽度相适应的第二换热器的宽度与第三换热器的宽度(左右方向的长度)变短,第二换热器的散热器部的宽度与第三换热器的散热器部的宽度也变短。由此,各个散热器部的面积(冷却有效面积)变小,冷却效率较差。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设得较大的各个散热器部的面积(冷却有效面积)来提高冷却效率的复合型换热器。实施方式的复合型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器,其用于在第一制冷剂与第二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第二换热器,其用于在自所述第一换热器流出的所述第一制冷剂与冷却风之间进行热交换;以及第三换热器,其用于在所述第二制冷剂与冷却风之间进行热交换,并使所述第二制冷剂向所述第一换热器流出。其中,所述第二换热器包括第二换热器散热器部和位于所述第二换热器散热器部的左右两侧的第二换热器容器部。所述第三换热器包括第三换热器散热器部和位于所述第三换热器散热器部的左右两侧的第三换热器容器部。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第三换热器沿上下方向相邻配置。所述第一换热器配置于所述第二换热器和所述第三换热器的所述冷却风的风流的上游侧或下游侧。所述第一换热器以跨所述第二换热器散热器部和所述第三换热器散热器部、以及彼此相邻的、所述第二换热器容器部中的一个和所述第三换热器容器部中的一个方式安装。根据上述结构,第二换热器与第三换热器沿上下方向相邻配置,第一换热器配置于第二换热器和第三换热器的冷却风的风流的上游侧或下游侧。另外,第一换热器以跨彼此相邻的、第二换热器散热器部和第三换热器散热器部、以及第二换热器容器部中的一个和第三换热器容器部中的一个的方式安装。因此,能够将与能够搭载复合型换热器的宽度相适应的第二换热器和第三换热器的宽度(左右方向的长度)设得较长,且能够增加各个散热器部的宽度。由此,能够扩大第二换热器散热器部和第三换热器散热器部的面积(冷却有效面积),因此能够提高冷却效率。另外,也可以是,所述第二换热器容器部中的一个具有第一制冷剂入口部和第一制冷剂出口部,所述第三换热器容器部中的一个具有第二制冷剂入口部和第二制冷剂出口部。根据上述结构,配管集中于一个部位,配管的处理性、配管的安装操作性提高。另外,也可以是,所述第一换热器配置于所述第二换热器和所述第三换热器的所述冷却风的风流的下游侧,所述第一制冷剂入口部以朝向所述冷却风的流动方向延伸的方式设在所述第二换热器容器部中的一个上,所述第二制冷剂入口部、所述第二制冷剂出口部以朝向所述冷却风的流动方向延伸的方式设在所述第三换热器容器部中的一个上。根据上述结构,通常,配管配置于第二换热器和第三换热器的冷却风的风流的下游侧,因此配管的处理性、配管的安装操作性进一步提高。另外,也可以是,所述第一换热器具有朝向所述冷却风的流动方向延伸第一制冷剂入口部、第一制冷剂出口部、第二制冷剂入口部、第二制冷剂出口部。根据上述结构,通常,配管配置于第二换热器和第三换热器的冷却风的风流的下游侧,因此配管的处理性、配管的安装操作性进一步提高。附图说明图1是从冷却风的风流的下游侧(后侧)观察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复合型换热器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的复合型换热器的局部分解立体图。图3是从冷却风的风流的上游侧(前侧)观察图2所示的复合型换热器的分解部分的局部分解立体图。图4是从冷却风的风流的上游侧(前侧)观察图1所示的复合型换热器的主要部分的局部图。图5A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能够搭载复合型换热器的搭载宽度与散热器部的宽度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图。图5B是表示比较例的、能够搭载复合型换热器的搭载宽度与散热器部的宽度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图。图6是应用图1所示的复合型换热器的车辆用换热系统的结构图。图7是图1所示的第一换热器的局部分解立体图。图8是表示第一板与第二板之间的接合部分的说明图。图9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复合型换热器的与图3相同的局部分解立体图。图10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复合型换热器的与图3相同的局部分解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图1是从冷却风的风流的下游侧〔后(背面)侧〕观察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复合型换热器21的立体图。图2是复合型换热器21的局部分解立体图。图3是从冷却风的风流的上游侧〔前(正面)侧〕观察复合型换热器21的分解部分的局部分解立体图。图4是从冷却风的风流的上游侧〔前(正面)侧〕观察复合型换热器21的主要部分的局部图。图5A是表示能够搭载复合型换热器21的搭载宽度L与散热器部的宽度L1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图。图5B是表示比较例的能够搭载复合型换热器的搭载宽度L与散热器部的宽度L2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图。图6是应用复合型换热器21的车辆用换热系统1的结构图。图7是第一换热器8的局部分解立体图。图8是表示第一板81与第二板82之间的接合部分的说明图。如图6所示,应用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复合型换热器21的车辆用换热系统1包括用于对发动机2的冷却水进行冷却的主散热器(换热器)3、用于对水冷中冷器(水冷CAC)6用的制冷剂进行冷却的副散热器(第三换热器)7、水冷冷凝器(第一换热器)8、以及用于对车厢内空调用的制冷剂进行冷却的气冷冷凝器(第二换热器)11。主散热器3设于电风扇5的冷却风的风流的上游侧(前侧)。主散热器3具有供发动机2用的冷却水在内部流动的多个管(未图示),在与在管的外侧流动的冷却风之间进行热交换。发动机2用的冷却水利用泵4进行循环。副散热器7配置于主散热器3的冷却风的风流的上游面侧,并且配置于主散热器3的上半部分区域。副散热器7具有供作为水冷中冷器6用的第二制冷剂的冷却水在内部流动的多个管(未图示),在与在管的外侧流动的冷却风之间进行热交换。水冷中冷器6用的冷却水利用泵9进行循环。向发动机2供给的空气(进气)由于使用排气并由涡轮部12压缩而成为高温,因此利用水冷中冷器6对该高温的压缩空气进行冷却。这样,通过对进气进行冷却,能够提高向发动机2供给的空气密度,因此发动机2的燃烧效率提高。即,水冷中冷器6在向发动机2供给的压缩吸气与冷却水之间进行热交换,对发动机2的吸气进行冷却。气冷冷凝器11配置于主散热器3的冷却风的风流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复合型换热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复合型换热器,其中,该复合型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器,其用于在第一制冷剂与第二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第二换热器,其用于在自所述第一换热器流出的所述第一制冷剂与冷却风之间进行热交换;以及第三换热器,其用于在所述第二制冷剂与冷却风之间进行热交换,并使所述第二制冷剂向所述第一换热器流出,所述第二换热器包括第二换热器散热器部和位于所述第二换热器散热器部的左右两侧的第二换热器容器部,所述第三换热器包括第三换热器散热器部和位于所述第三换热器散热器部的左右两侧的第三换热器容器部,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第三换热器沿上下方向相邻配置,所述第一换热器配置于所述第二换热器和所述第三换热器的所述冷却风的风流的上游侧或下游侧,所述第一换热器以跨所述第二换热器散热器部和所述第三换热器散热器部、以及彼此相邻的、所述第二换热器容器部中的一个和所述第三换热器容器部中的一个的方式安装。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2.12.28 JP 2012-2869161.一种复合型换热器,其中,该复合型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器,其用于在第一制冷剂与第二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第二换热器,其用于在自所述第一换热器流出的所述第一制冷剂与冷却风之间进行热交换;以及第三换热器,其用于在所述第二制冷剂与冷却风之间进行热交换,并使所述第二制冷剂向所述第一换热器流出,所述第二换热器包括第二换热器散热器部和位于所述第二换热器散热器部的左右两侧的第二换热器容器部,所述第三换热器包括第三换热器散热器部和位于所述第三换热器散热器部的左右两侧的第三换热器容器部,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第三换热器沿上下方向相邻配置,所述第一换热器配置于所述第二换热器和所述第三换热器的所述冷却风的风流的上游侧或下游侧,所述第一换热器以跨所述第二换热器散热器部和所述第三换热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吉田宏行
申请(专利权)人:康奈可关精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