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踏板式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00920 阅读:1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低踏板式车辆,可抑制由旋转行驶等车体的扭转引起的后轮行进方向与前轮接地部的左右偏移。主框架(12)从低踏板部(2)附近的发动机(15)的前部上方延伸至摇臂轴支部(18a)上方,在该主框架(12)的后部设置最后部的发动机支架部(C2),在下框架(11)上设置最前部的发动机支架部(C1),该最前部的发动机支架部(C1)由车辆侧面看位于连接最后部的发动机支架部(C2)与前轮(3)的接地部(FT)的直线(L)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小型摩托车型二轮机动车等低踏板式车辆
技术介绍
以往,在上述低踏板式车辆中,在前轮转舵用的手柄与乘坐者用的座位之间设有作为所述乘坐者用的放脚部的低踏板部,在该低踏板部附近,在车架上支承有车轮驱动用的发动机,并且在该发动机的后部对轴支承后轮用的摇臂可摆动地进行轴支承(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特开平11-301559号公报在近年来的低踏板式车辆中,所述发动机的排气量有增加的倾向,使得该发动机或车架大型化,重量增加。由此,车体刚性也必须高。另一方面,伴随着发动机驱动力的增加,需要对整个车体的扭转也进行充分地考虑。即,希望形成为适度产生车体的扭转来确保良好的旋转性能的同时,抑制由该车体的扭转产生的后轮行进方向与前轮接地部的左右偏移,得到车体前后的一体感的结构。另外,为了应对上述要求,一般多在车架的形状或发动机的橡胶支架上谋求车体刚性与扭转的调整,但是在这样的结构中,所述调整困难,并且重量及成本会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而研发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抑制由车体的扭转产生的后轮行进方向与前轮接地部的左右偏移,并且抑制车体重量及成本的低踏板式车辆。作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法,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低踏板式车辆(例如实施例的二轮机动车1、101),其在作为放脚部的低踏板部(例如实施例的低踏板部2)附近配置支承于车架(例如实施例的车架6)上的发动机(例如实施例的发动机15、115),在该发动机的后部对轴支承后轮(例如实施例的后轮9)用的摇臂(例如实施例的摇臂25)可摆动地进行轴支承,所述车架具有从头管(例如实施例的头管7)向斜后下方延伸的下框架(例如实施例的下框架11)、从该下框架的下部经过所述发动机的上方向后方延伸的主框架(例如实施例的主框架12)以及从该主框架的后部向斜后上方延伸的座框架(例如实施例的座框架13),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框架从所述发动机的前部上方至少延伸到摇臂轴支部(例如实施例的摇臂轴支部18a)上方,在该主框架的后部设有最后部的发动机支架部(例如实施例的最后部的发动机支架部C2),而在所述下框架上设有最前部的发动机支架部(例如实施例的最前部的发动机支架部C1),该最前部的发动机支架部由车辆侧面看位于连接所述最后部的发动机支架部与前轮(例如实施例的前轮3)的接地部(例如前轮接地部FT)的连线(例如实施例的直线L)上。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由车辆侧面看,所述发动机的曲轴部(例如实施例的曲轴部CJ)位于所述连线上。本专利技术第三方面,由车辆侧面看,所述发动机的排气消声器(例如实施例的排气消声器44A)的支承部(例如实施例的排气消声器支承部C4)位于所述连线上、即所述后轮的接地部(例如实施例的后轮接地部RT)的上方。本专利技术第四方面,所述下框架由车辆侧面看与所述连接线大致正交。本专利技术第五方面,由车辆侧面看,在所述连接线的上方或下方设有支承所述发动机上部的第三发动机支架部(例如实施例的第三发动机支架部C3)。本专利技术第六方面,所述下框架具有上下排列地延伸的上侧框架部件(例如实施例的上部下管58)及下侧框架部件(例如实施例的下部下管59),所述第三发动机支架部设置在所述上侧框架部件与主框架的接合部附近。本专利技术第七方面,所述发动机(例如实施例的发动机115)是具有前后气缸(例如实施例的前后气缸117f、117r)的V型发动机,所述第三发动机支架部配置在所述前后气缸之间。本专利技术第八方面,所述车架不具有从所述下框架向所述发动机的下方延伸的框架部件,并且也不具有在所述发动机的后侧从所述主框架向下方延伸的框架部件。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在该车辆旋转行驶等时,在含有经由发动机及摇臂而悬架的后轮的车体后部与含有车架及枢轴支承于车架上的前轮操纵系统的车体前部之间产生扭转的情况下,只要使主框架从发动机前部上方延伸至摇臂轴支部上方来确保其刚性,所述扭转就能够以连接发动机支架间的距离最长的最前部的发动机支架部与最后部的发动机支架部之间的连线为中心产生,进而若使前轮的接地部位于该连线上,则能够抑制后轮相对于该接地部在行进方向上的偏移。即,在旋转行驶等时适度产生车体扭转,提高该车辆的旋转性,并且抑制由该车体的扭转产生的前轮的接地部从后轮的行进方向的偏移,由此可提高车体前后的一体感,使乘坐者感觉到车体的刚性,并且可自如地设置车辆灵敏地动作等时的反应。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通过使车体的扭转线与回转效果大的曲轴的旋转中心接近,可得到更有效的扭转特性。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三方面,车体的扭转容易以含其排气系统而支承发动机的所述连线为中心产生,可进一步抑制前轮接地部与后轮行进方向的偏移。根据本专利技术第四方面,可抑制下框架的长度,减少其挠曲量,进一步抑制前轮接地部与后轮行进方向的偏移。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五方面,即使在车体刚性较高且从所述连线离开的位置上也支承发动机,在伴随排气量的增加,发动机重量增加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调整以所述连线为中心的扭转量。根据本专利技术第六方面,在下框架自身的刚性提高的同时,其下部结合在发动机上,可有效地将车体前部高刚性化。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七方面,可有效地确保搭载有高性能且宽度窄的V型发动机的情况下的发动机支承刚性。根据本专利技术第八方面,由于在发动机的下方不具有框架部件,故能够使发动机向下方降下,可将车辆重心位置设定得较低。另外,通过消除从下框架及主框架向下方延伸的各框架部件,可消减重量及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二轮机动车的侧面图;图2是上述二轮机动车的作用说明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二轮机动车的侧面图。符号说明 1、101 二轮机动车(低踏板式车辆)2 低踏板部3 前轮6 车架7 头管9 后轮11 下框架12 主框架13 座框架15、115 发动机18a 摇臂轴支部25 摇臂44A 排气消声器58 上部下管(上侧框部件)59 下部下管(下侧框部件)C1 最前部的发动机支架部C2 最后部的发动机支架部C3 第三发动机支架部C4 排气消声器支承部FT 前轮接地部RT 后轮接地部CJ 曲轴部L 直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以下说明的前后左右等方向没有特别说明则与车辆的方向一致。另外,图中箭头标记FR表示车辆前方,箭头标记LH表示车辆左方,箭头标记UP表示车辆上方。实施例1图1所示的二轮机动车1为具有乘坐者用的放脚部即低踏板部2的小型摩托车(低踏板式车辆),其前轮3轴支承在左右的前叉4上,各前叉4经由手柄杆5可操纵地枢轴支承在车架6的前端上部的头管7上,在手柄杆5的上部安装有转舵用的手柄8。在此,前轮3的接地部(前轮接地部)由图中符号FT表示。车架6通过焊接等一体地结合多种钢材,主要由从头管7向斜后下方延伸的下框架11、从下框架11下部向后方延伸并通过低踏板部2内侧的发动机15上方的主框架12以及从主框架12的后部向斜后上方延伸的座框架13构成。二轮机动车1的原动机即所述发动机15例如为水冷式四冲程单缸发动机,使曲轴与左右方向平行配置,从曲柄箱16的前端部在大致前方竖立设置气缸17。在此,车辆侧面看的曲轴部(曲轴的旋转中心)由图中符号CJ表示。在曲柄箱16的后方连接设置变速器箱18,在该变速器箱18的后端部,经由沿左右方向的枢轴26对轴支承后轮9的摇臂25的前端部可上下摆动地进行轴支承。摇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低踏板式车辆,其在作为放脚部的低踏板部附近配置支承于车架上的发动机,在该发动机的后部对轴支承后轮用的摇臂可摆动地进行轴支承,所述车架具有从头管向斜后下方延伸的下框架、从该下框架的下部经过所述发动机的上方向后方延伸的主框架以及从该主框架的后部向斜后上方延伸的座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框架从所述发动机的前部上方至少延伸到摇臂轴支部上方,在该主框架的后部设有最后部的发动机支架部,而在所述下框架上设有最前部的发动机支架部,该最前部的发动机支架部由车辆侧面看位于连接所述最后部的发动机支架部与前轮的接地部的连线上。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竹中正彦细谷征央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