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边大益专利>正文

多功能电子调速控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91573 阅读:20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功能电子调速控制装置,由与车龙头固连的固定座套、套装在固定座套上的转把组成,其特点是在固定座套上固定具有开关控制功能的电磁感应元件,固定座套上设有引出控制信号的引导孔,在转把上固定有与电磁感应元件对应的触发控制元件。由于省去了钢丝绳传动环节,直接将转把的机械动作转化成电控制信号,因此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捷,造型美观,调速控制功能更为灵敏可靠,并有利于降低制造成本。(*该技术在200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可用于电动自行车、电动三轮车或电动摩托车的调速控制装置,尤其是一种通过上述车辆手把进行调速控制的装置。现有的电动自行车、电动三轮车、电动摩托车调速控制装置通常位于手把部位,其单一的调速功能均借助机械结构完成。例如,现有摩托车的调速控制装置均借助与手把牵连的钢丝绳传递调速控制动作,即骑车时转动手把,通过钢丝绳牵拉控制油门或电门的开启度。申请日为1993.3.17、优先权日为1992.3.18、授权公告号为CN1081981A、授权公告日为1996.1.31的专利技术专利《自行车的换挡系统及其换挡方法》公开了一种用在自行车上的调速控制装置。为了能在把握车辆方向的同时,调节控制车辆的行进速度,这种调速控制装置主要由与车龙头固连的固定座套、套装在固定座套上的转把、牵拉钢丝绳组成,其特点是转动手把时并不直接拉动钢丝绳,而是借助转把上凸轮的“撑涨”作用,使钢丝绳动作,这样手感好,调节较为灵敏。上述现有技术在应用于电动自行车之类的车辆调速控制时,由于将机械动作转换成电控制信号的中间环节较多,因此普遍存在结构复杂、控制不够灵敏的问题。随着电动车辆的迅速发展,这些问题日益明显化。此外,上述电动车辆诸如速度、电量等各种参数的显示装置均与调速控制装置相分离,这样也使得电动车辆结构复杂、成本较高,影响其大众化、普及化。本技术的首要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可以直接将机械动作转化成电控制信号的多功能电子调速控制装置,从而使电动车辆的该部分结构得到简化,调速控制更为灵敏可靠。本技术的进一步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将调速控制装置与显示装置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多功能电子调速控制装置,从而使电动车辆龙头部分的结构得到进一步简化,成本得到降低。为了达到上述首要目的,本技术的多功能电子调速控制装置主要由与车龙头固连的固定座套、套装在固定座套上的转把组成,其特点是在固定座套上固定具有开关控制功能的电磁感应元件,固定座套上设有引出控制信号导线的引导孔,在转把上固定有与电磁感应元件对应的触发控制元件,触发控制元件的控制信号导线沿固定座套的引导孔中引出。这样,当转动手把时,转把上的触发控制元件与固定座套上的电磁感应元件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从而使电磁感应元件产生控制信号,直接通过导线传递到控制器,实现电动车辆的启停及调速控制。由于省去了钢丝绳传动环节,直接将转把的机械动作转化成电控制信号,因此本专利技术结构简捷,调速控制更为灵敏可靠,并有利于降低制造成本。为了达到上述进一步的目的,本技术多功能电子调速控制装置的固定座套与显示装置连为一体,显示信号导线与控制信号导线均从引导孔中引进、引出。这样,将调速控制装置与显示装置有机结合在手把处,更有利于随时观察车速、电量等参数的变化,使驾车者更得心应手,同时调速控制与显示装置合为一体使得车辆结构显得更集中、紧凑、美观,也有利于进一步降低制造成本。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转把的主视图。图3是图2的左视图。图4是实施例二的固定座套主视图。图5是图4的左视图。图6是实施例三的固定座套主视图。图7是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实施例五的固定座套部件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8的左视图。图10是与图8实施例配套的转把部件示意图。图11是实施例六的结构示意图。图12是实施例七的结构示意图。图13是实施例八的固定座套结构示意图。图14是图13的左视图。图15是与图13实施例配套的转把部件示意图。图16是实施例九的固定座套结构示意图。图17是与图16实施例配套的转把部件示意图。图1所示实施例一中的多功能电子调速控制装置主要由固定座套1、转把2、转把套3、显示表盘4组成。安装时固定座套1与车龙头固连。固定座套1的右端设有外钩弹性卡爪1-1。转把2可以很方便地插套安装在固定座套1上,其内孔中的沟槽2-1正好被固定座套1的外钩弹性卡爪1-1卡住,因此其相互之间轴向限位,但可相对转动。转把套3紧套在转把2上,用橡塑材料制成,握持时手感更好。显示表盘4与固定座套1相连。此外,扭簧9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固定座套1和转把2上,用以实现转把2的自动复位。该扭簧不仅适用无级变速,也可以与弹性定挡片(图4中件10)结构结合,实现定挡变速。结合图2、图3可以看出,转把2的左端面间隔固定有“门形”金属嵌件2-2,永久磁钢8分别插装吸合在金属嵌件2-2中。参见图4可以看出,固定座套1的右端内腔固定有“门”形的卡片1-4,霍尔元件(线性霍尔或开关霍尔或其组合)7插装在卡片1-4中,因此永久磁钢8和霍尔元件7的拆装都十分方便。图中的引导槽1-3和引导孔1-2用于穿引导线。再看图1,分别与显示盘4及霍尔元件7相连的显示信号导线6和控制信号导线5均沿固定座套上的引导槽1-3,从引导孔1-2中引出。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主要区别是显示装置4’采用发光显示或数字显示,直接设置在固定座套1的外圆表面下侧,与固定座套1相连为一体。这样使得该部位外形更工整、结构更紧凑,(参见图4、图5)。实施例三与实施例一的区别是图6中的微动开关7’有两个功能,一是和触块代替霍尔元件和永久磁钢,二是利用扭簧回弹复位,实现开关断电,既起到安全保护作用,又能省去刹把断电装置。这样可以使制造成本降低,适用于变速要求不高、市场要求价格便宜的低档车。此外,穿引显示信号和控制信号导线的引导槽、引导孔均改成左右两个,这样可以避免其相互干扰,使本多功能调速控制装置的性能更为可靠。图7所示实施例四的特点是,除了右侧安装多功能电子调速控制装置的车把上设有显示表盘4外,左侧的车把上也设有显示表盘及显示发光管。这样不仅使车辆龙头显得结构对称、工整,而且可以显示内容更丰富、醒目。此外,显示表盘上设有照明灯按钮4-1和喇叭按钮4-2,使得除通过转把启停调速外,还可以通过按钮控制所需的其他内容,从而使多功能调速控制装置集中更多的功能,为驾车者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图8、9、10所示实施例五的特点是,在固定座套1上装有电位器11及与之同轴的小齿轮12,转把2外圆柱面上设有大齿盘13。当固定座套1与转把2组装时,大齿盘13与小齿轮12啮合,结果可以将转把2的转动变成对电位器11的开关及调节控制。图11所示实施例六的特点是固定座套1内固定的具有开关控制功能的电磁感应元件为干簧管14。图12所示实施例七的特点是固定座套1内固定的具有开关控制功能的电磁感应元件为可以实现多级调速控制的触点开关15。图13、14、15所示实施例八与实施例五的区别是,图13、14中的小齿轮16的上端设置双片磁钢8,小齿轮的轴心17上固定霍尔元件7。当固定座套1与转把2组装时,大齿盘18与小齿轮16啮合,当操作者转动转把2时,大齿盘18带动小齿轮16转动,固定在小齿轮16上的磁钢8也随之转动,结果固定在轴心7上的霍尔元件7产生磁感应,从而实现调速控制。图16、17所示实施例的特点是,磁场的变化通过弧形磁钢8与霍尔元件7相对位移产生电压变化,实现调速控制。上述实施例的共同点为都可以将转把的机械动作迅速转化成电控制信号,实现电动车辆的启停变速控制。除此之外,本技术还可以有许多演变形式。例如,电磁感应元件不是采用霍尔元件,而是采用干簧管、电位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功能电子调速控制装置,由与车龙头固连的固定座套、套装在固定座套上的转把组成,其特征在于:在固定座套上固定具有开关控制功能的电磁感应元件,固定座套上设有引出控制信号导线的引导孔,在转把上固定有与电磁感应元件对应的触发控制元件,触发控制元件的控制信号导线沿固定座套的引导孔中引出。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边大益边晓晖
申请(专利权)人:边大益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