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的行进角度限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90942 阅读:21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自行车的行进角度限位装置,包含一头管单元、一可以绕一旋转轴线旋转的前叉管单元,以及一固定件,该头管单元包括一头管,以及一自该头管沿径向朝外延伸的固定块,该固定块具有一固定槽孔,该前叉管单元包括一可以旋转的前叉管,以及一自该前叉管沿径向朝外延伸的旋转块,该前叉管穿设于该头管中,该旋转块具有一旋转槽孔,该固定槽孔与该旋转槽孔皆位于一第一假想弧面上,该固定件可以移除地穿设于该固定槽孔与该旋转槽孔至少其中一个,该固定件与该固定、旋转槽孔间的配合,可以限制该前叉管单元的旋转角度,进而限制该自行车的行进角度。(*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限位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自行车的行进角度限位装置
技术介绍
参阅图1与图2,以往一种自行车1包含一车身11、一前轮12、一手把13、一设置于该车身11的后轮14,以及一转向装置15。该转向装置15包含一设置于该车身11的头管单元151,以及一连接该手把13与该前轮12并可以转动地设置于该头管单元151中的前叉管单元152。使用者在骑乘该自行车1时要握住手把13带动该前叉管单元152与前轮12,而可以沿直行方向呈一夹角B转向。但是在特殊用途(如行动较不便的人士、脑性麻痹患者、年纪尚小的儿童等)使用时,该转向装置15仍有下述缺失一、使用者在骑乘时,无法将该手把13控制得宜,可能会有转向夹角B过大而失控发生危险的机会,导致有安全性较低的缺失。二、若该自行车1为复健用途,必要时需沿事先定好的固定路线骑乘,将需另外用绳子或铁丝固定该前叉管单元152与该头管单元151,导致有定位不便的缺失。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在提供一种安全性较高,而且定位方便的自行车的行进角度限位装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自行车的行进角度限位装置,安装于一自行车,该自行车具有一车身、一前轮、一手把,以及一设置于该车身的后轮,该自行车的行进角度限位装置包含一设置于该车身反向该后轮一端的头管单元、一可以绕一旋转轴线旋转并连接该手把与该前轮的前叉管单元,其特征在于该头管单元包括一头管,以及一自该头管的一外周面沿径向朝外延伸的固定块,该固定块具有一固定槽孔,该前叉管单元包括一可以绕该旋转轴线旋转的前叉管,以及一自该前叉管的一外周面沿径向朝外延伸的旋转块,该前叉管穿设于该头管中,该旋转块具有一旋转槽孔,该固定槽孔与该旋转槽孔皆位于以该旋转轴线为轴线所界定出的一第一假想弧面上,该自行车的行进角度限位装置还包含一固定件,该固定件可以移除地穿设于该固定槽孔与该旋转槽孔至少其中一个。所述的自行车的行进角度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固定、旋转槽孔皆呈圆形穿孔状,该旋转槽孔的孔径大于该固定槽孔,并具有位于该第一假想弧面上的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该固定件穿设于该固定槽孔,该第一、二端随该前叉管单元旋转而抵触该固定件以限定该前叉管单元旋转特定角度。所述的自行车的行进角度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旋转槽孔是呈沿该第一假想弧面延伸的弧形槽孔状,并具有位于该第一假想弧面方向上的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该固定槽孔是呈圆形穿孔状并位于该第一、二端间,该固定件穿设于该固定槽孔,该第一、二端随该前叉管单元旋转而抵触该固定件以限定该前叉管单元旋转特定角度。所述的自行车的行进角度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头管单元的固定块与该前叉管单元的旋转块皆形成扁形板状,该固定、旋转槽孔皆呈圆形穿孔状,该固定槽孔的孔径大于该旋转槽孔,并具有位于该第一假想弧面方向上的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该固定件穿设于该旋转槽孔,该固定件随该前叉管单元旋转而抵触该第一、二端以限定该前叉管单元旋转特定角度。所述的自行车的行进角度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头管单元的固定块与该前叉管单元的旋转块皆形成扁形板状,该固定槽孔是呈沿该第一假想弧面方向延伸的弧形槽孔状,并具有位于该第一假想弧面方向上的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该旋转槽孔是呈圆形穿孔状并位于该第一、二端间,该固定件穿设于该旋转槽孔,该固定件随该前叉管单元旋转而抵触该第一、二端以限定该前叉管单元旋转特定角度。所述的自行车的行进角度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头管单元的固定块与该前叉管单元的旋转块皆形成扁形板状,该固定件是一插销元件,该固定块还具有二个间隔该固定槽孔的固定定位穿孔,该固定槽孔、旋转槽孔与所述固定定位穿孔径宽实质上相等大小,并皆沿该第一假想弧面设置,该固定件穿设于该旋转槽孔中,并同时穿设于该固定槽孔与所述固定定位穿孔其中一个,以固定该前叉管单元于特定角度。所述的自行车的行进角度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旋转块的旋转槽孔是形成于该旋转块的一顶面朝下延伸至一底面,该旋转槽孔具有一邻近该旋转块顶面的弧形槽部,以及多数个邻近该旋转块底面的定位孔部,该弧形槽部沿该第一假想弧面方向延伸,并具有位于该第一假想弧面方向上的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所述定位孔部自该弧形槽部底端朝下延伸至该旋转块的底面,并相互间隔地沿该第一假想弧面等角度分布,且与该固定槽孔径宽实质上相等大小,该固定件穿设于该固定槽孔,并相对该头管单元在一第一位置与一第二位置间定位,当该固定件位于该第一位置时,该固定件一底端位于该旋转槽孔的弧形槽部,该第一、二端可随该前叉管单元旋转而抵触该固定件以限定该前叉管单元旋转角度,当该固定件位于该第二位置时,该固定件的底端穿设于所述定位孔部其中一个,以固定该前叉管单元于特定角度。所述的自行车的行进角度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头管单元的固定块还具有一连接该固定块一顶、底面的一外周面与一内周面,以及一形成于该外周面并沿径向朝内延伸至该内周面的卡制槽,该内周面界定出该固定槽孔,该卡制槽连通该固定槽孔,该固定件具有一杆身、一设置于该杆身的拉环,以及一间隔该拉环设置于该杆身的卡制头,当该固定件位于该第一位置时,该卡制头恒弹伸于该卡制槽中,当该固定件位于该第二位置时,该卡制头恒弹伸于该固定块下方,该拉环抵住该固定块的项面。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该固定件与该固定、旋转槽孔间的配合,可以限制该前叉管单元的旋转角度,进而限制该自行车的行进角度。附图说明图1是一侧视图,说明以往一自行车;图2是一俯视局部剖视图,说明该自行车的一转向装置;图3是一侧视图,说明本技术自行车的行进角度限位装置的一第一较佳实施例安装于该自行车的情形;图4是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立体图,说明一前叉管单元穿设于一头管单元中;图5是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一俯视剖视图,说明一旋转槽孔的一第一端抵触一固定件;图6是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一侧视图,说明该固定件;图7是一类似图5的视图,说明该旋转槽孔的一第二端抵触该固定件;图8是一类似图7的视图,说明该固定件穿设于一固定定位穿孔中,使该自行车能直线前进;图9是一类似图8的视图,说明该固定件穿设于另一个固定定位穿孔中,使该自行车能持续向左前进;图10是一类似图9的视图,说明该固定件穿设于另一个固定定位穿孔中,使该自行车能持续向右前进;图11是一俯视剖视图,说明本技术自行车的行进角度限位装置的一第二较佳实施例;图12是一俯视剖视图,说明本技术自行车的行进角度限位装置的一第三较佳实施例;图13是一俯视剖视图,说明本技术自行车的行进角度限位装置的一第四较佳实施例;图14是一俯视剖视图,说明本技术自行车的行进角度限位装置的一第五较佳实施例;图15是一侧视图,说明本技术自行车的行进角度限位装置的一第六较佳实施例;图16是该第六较佳实施例的一前视局部剖视图,说明一固定件位于一第一位置;图17是该第六较佳实施例的一侧视图,说明一第一假想弧面;以及图18是一类似图16的视图,说明该固定件位于一第二位置。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参阅图3,本技术自行车的行进角度限位装置的第一较佳实施例安装于一自行车2,该自行车2具有一车身21、一前轮22、一手把23,以及一设置于该车身21的后轮24。该自行车的行进角度限位装置包含一设置于该车身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行车的行进角度限位装置,该自行车具有一车身、一前轮、一手把,以及一设置于该车身的后轮,该自行车的行进角度限位装置包含一设置于该车身反向该后轮一端的头管单元,以及一连接该手把与该前轮的前叉管单元,其特征在于:    该头管单元包括一头管,以及一自该头管的一外周面沿径向朝外延伸的固定块,该固定块具有一固定槽孔,该前叉管单元包括一前叉管,以及一自该前叉管的一外周面沿径向朝外延伸的旋转块,该前叉管穿设于该头管中,该旋转块具有一旋转槽孔,该固定槽孔与该旋转槽孔皆位于以该前叉管的旋转轴线为轴线所界定出的一第一假想弧面上,该自行车的行进角度限位装置还包含一固定件,该固定件可移除地穿设于该固定槽孔与该旋转槽孔至少其中一个。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俊雄
申请(专利权)人:尚殷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