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前减震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89780 阅读:2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摩托车前减震器。包括套筒、前叉管、定位管及减震弹簧,定位管下端圆柱壁上开设有阻尼孔,在定位管内下端和上端分别设置有限位弹簧和复位弹簧,其间设置有浮动活塞与定位管滑动配合。该摩托车前减震器既能保证前减震器的减震效果,满足摩托车行驶时的稳定舒适性要求,又能有效防止前减震器的“触底”和“点头”现象,进一步提高了前减震器的稳定舒适性,使摩托车的操作更加稳定可靠。(*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摩托车前减震器。技术背景目前摩托车前减震器广泛采用液压阻尼式结构,主要由套筒、前叉管、定位管及减震弹簧组成,前叉管下端位于套筒内与套筒滑动配合,定位管位于套筒内,其下端与套筒下端紧固连接,上端位于前叉管内与前叉管滑动配合,在套筒内装有液压油,定位管下端圆柱壁上开设有放油孔。该种结构前减震器具有较佳的减震性能,能较好满足摩托车行驶时的稳定舒适性要求,但该种减震器由于其阻尼力较小,在受到瞬间较大冲击时易发生“触底”现象,即前减震器的前叉管快速下沉,其下端触及套筒下端底部,而在转弯或制动时易发生“点头”现象,即前叉管快速下沉。若用加大减震弹簧刚度的方法消除该现象,又会使摩托车行驶的舒适性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摩托车前减震器,既能保证前减震器的减震效果,满足摩托车行驶时的稳定舒适性要求,又能有效防止前减震器的“触底”和“点头”现象。本技术所述的摩托车前减震器,包括套筒、前叉管、定位管及减震弹簧,前叉管下端位于套筒内与套筒滑动配合,定位管位于套筒内,其下端与套筒下端紧固连接,上端位于前叉管内与前叉管滑动配合,定位管下端圆柱壁上开设有放油孔,在定位管内下端和上端分别设置有限位弹簧和复位弹簧,其间设置有浮动活塞与定位管滑动配合,浮动活塞由与复位弹簧接触的上活塞和与限位弹簧接触的下活塞组成,上、下活塞间由连接杆联为一体,在上活塞上开设有通孔,所述开设在定位管下端圆柱壁上的一放油孔位于上、下活塞之间,另一放油孔位于下活塞下方。当前减震器承受一般冲击时,套筒内(前减震器下腔)的液压油通过定位管下端圆柱壁上的放油孔进入定位管,再通过浮动活塞中上活塞中的通孔进入前减震器上腔,此时由于冲击力较小,液压油作用到浮动活塞上的压力不足以使复位弹簧产生太大的收缩,浮动活塞中下活塞不会封闭定位管下端圆柱壁上位于上、下活塞之间的放油孔,从而使该前减震器的工作情况与现有前减震器基本一样,故能够保证前减震器的减震效果,满足摩托车行驶时的稳定舒适性要求。而当前减震器受到强烈冲击时,套筒内(前减震器下腔)的液压油通过定位管下端圆柱壁上的放油孔快速进入定位管,浮动活塞中上活塞中的通孔来不及通过套筒内(前减震器下腔)的液压油,此时浮动活塞将受到液压油很大的液压力,将复位弹簧迅速向上压缩,浮动活塞向上移动,使下活塞封闭定位管下端圆柱壁上位于上、下活塞之间的放油孔,此时套筒内(前减震器下腔)的液压油只能通过各配合壁面间的间隙渗入前减震器上腔,于是套筒内(前减震器下腔)形成巨大的阻尼力,阻止了前减震器的快速下沉,故能够有效防止前减震器的“触底”和“点头”现象,进一步提高了前减震器的稳定舒适性,使摩托车的操作更加稳定可靠。附图说明现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述摩托车前减震器一种具体结构的主视剖面示意图;图2为浮动活塞的主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该摩托车前减震器包括套筒4、前叉管3、定位管5及减震弹簧2,前叉管3下端位于套筒4内与套筒4滑动配合,定位管5位于套筒4内,其下端用螺栓9与套筒4下端紧固连接,上端位于前叉管3内与前叉管3滑动配合,减震弹簧2安装在前叉管3内位于定位管5与前叉管3上端的螺塞1之间,定位管5下端圆柱壁上开设有两放油孔10、11,在定位管5内下端设置有限位弹簧8,此弹簧为压缩弹簧,在定位管5内上端设置有复位弹簧6,此弹簧亦为压缩弹簧,在定位管5内设置有浮动活塞7与定位管5滑动配合,其位于限位弹簧8与复位弹簧6之间;如图2所示,浮动活塞7由端面与复位弹簧6接触的上活塞15和端面与限位弹簧8接触的下活塞12组成,上、下活塞15、12间由连接杆13联为一体,在上活塞15上开设有两通孔14,所述开设在定位管5下端圆柱壁上的一放油孔11位于上、下活塞15、12之间,另一放油孔10位于下活塞12下方。当前减震器承受一般冲击时,套筒4内(前减震器下腔)的液压油通过定位管5下端圆柱壁上的放油孔10、11进入定位管5,再通过浮动活塞7中上活塞15中的通孔14进入前减震器上腔,此时该前减震器的工作情况与现有前减震器基本一样;而当前减震器受到强烈冲击时,套筒4内(前减震器下腔)的液压油通过定位管5下端圆柱壁上的放油孔10、11快速进入定位管5,浮动活塞7中上活塞15中的通孔14来不及通过套筒4内(前减震器下腔)的液压油,此时浮动活塞7将受到液压油很大的液压力,将复位弹簧6迅速向上压缩,浮动活塞7向上移动,使下活塞12封闭定位管5下端圆柱壁上位于上、下活塞15、12之间的放油孔11,此时套筒4内(前减震器下腔)的液压油只能通过各配合壁面间的间隙渗入前减震器上腔,于是套筒4内(前减震器下腔)形成巨大的阻尼力,阻止了前减震器的快速下沉;当冲击力消失后,浮动活塞7在复位弹簧6和限位弹簧8作用下回复到原未受冲击力时的正常位置。权利要求1.一种摩托车前减震器,包括套筒(4)、前叉管(3)、定位管(5)及减震弹簧(2),前叉管下端位于套筒内与套筒滑动配合,定位管位于套筒内,其下端与套筒下端紧固连接,上端位于前叉管内与前叉管滑动配合,定位管下端圆柱壁上开设有放油孔(10、11),其特征在于在定位管(5)内下端和上端分别设置有限位弹簧(8)和复位弹簧(6),其间设置有浮动活塞(7)与定位管滑动配合,浮动活塞(7)由与复位弹簧(6)接触的上活塞(15)和与限位弹簧(8)接触的下活塞(12)组成,上、下活塞(15、12)间由连接杆(13)联为一体,在上活塞(15)上开设有通孔(14),所述开设在定位管(5)下端圆柱壁上的一放油孔(11)位于上、下活塞(15、12)之间,另一放油孔(10)位于下活塞(12)下方。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摩托车前减震器。包括套筒、前叉管、定位管及减震弹簧,定位管下端圆柱壁上开设有阻尼孔,在定位管内下端和上端分别设置有限位弹簧和复位弹簧,其间设置有浮动活塞与定位管滑动配合。该摩托车前减震器既能保证前减震器的减震效果,满足摩托车行驶时的稳定舒适性要求,又能有效防止前减震器的“触底”和“点头”现象,进一步提高了前减震器的稳定舒适性,使摩托车的操作更加稳定可靠。文档编号B62K25/08GK2727036SQ20042006100公开日2005年9月21日 申请日期2004年8月25日 优先权日2004年8月25日专利技术者徐小刚, 宋爽 申请人:重庆宗申技术开发研究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摩托车前减震器,包括套筒(4)、前叉管(3)、定位管(5)及减震弹簧(2),前叉管下端位于套筒内与套筒滑动配合,定位管位于套筒内,其下端与套筒下端紧固连接,上端位于前叉管内与前叉管滑动配合,定位管下端圆柱壁上开设有放油孔(10、11),其特征在于:在定位管(5)内下端和上端分别设置有限位弹簧(8)和复位弹簧(6),其间设置有浮动活塞(7)与定位管滑动配合,浮动活塞(7)由与复位弹簧(6)接触的上活塞(15)和与限位弹簧(8)接触的下活塞(12)组成,上、下活塞(15、12)间由连接杆(13)联为一体,在上活塞(15)上开设有通孔(14),所述开设在定位管(5)下端圆柱壁上的一放油孔(11)位于上、下活塞(15、12)之间,另一放油孔(10)位于下活塞(12)下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小刚宋爽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宗申技术开发研究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5[中国|重庆]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